關於生活的政治論文

  教育源於生活,教育可以在生活中感悟。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源於生活 迴歸生活

  摘要:數學源於生活,又廣泛應用於生活。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是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之一。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數學素養 動手操作 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源於生活,又廣泛應用於生活。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是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之一。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如何運用新教材,創造性地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養,是我們不斷實踐和探索的主題。

  一、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數學教學才能煥發生命活力。

  1.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迴圈小數概念時,我先給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通過例項讓學生初步感知“不斷重複”,再舉出 自然現象“水→汽→雲→水”的迴圈引出“迴圈”的概念,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2.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和法則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因此概念和法則的教學也就必須在生活實際中找到相應的例項,並引導學生從直觀入手又抽象出來,逐步加深理解和運用。

  二、讓數學知識迴歸學生生活

  學習是為了應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培養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知識也只有運用才能被學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實踐運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1.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後,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的情境。例如,在學習了利息後,讓學生去銀行了解利息、利息稅等有關知識,讓學生當家長的小參謀:家中多餘的錢怎樣存最合算?並幫助家長 計算利息和利息稅。

  2.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其它形狀的行不行?為什麼?

  3.加強操作,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的能力。知識來源於實踐,又指導於實踐。我們經常看到由於學生的感性知識缺乏,出現不符合客觀生活實際的數量意識。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更要注重聯絡實際,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在學習了米、釐米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後,我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通過上述活動,加深學生對釐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學生獲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資料。在這個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再如,學習了平均數問題後,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數、教師平均年齡,附近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學生在互相協作活動中, 自然而然地鍛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作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就要學會教給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實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而不斷體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篇二

  源於生活 迴歸生活

  【摘 要】 《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小學階段專門開設的一門德育課程,學習做人是它的核心。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而傳統的品德教育過重於說教,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我認為,教師只有讓“品德”與“生活”攜起手來,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活動,才能更好地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兒童的生活中形成。

  【關 鍵 詞】 開放性;生活性;體驗;感悟;迴歸

  品德是一個人走向成功至關重要的因素。它的重要性,表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對於朋友、對於家庭、對於社會,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綜合印象會讓個人贏得廣泛的尊重,成為其他方面向上的階梯。既然品德對於一個人、一個社會是如此重要,那麼如何讓學生們也能有好品德,走出門都能體現好素質呢?我覺得這與《品德與社會》課怎麼上有著重要關係。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課應該生活化。也就是說兒童品德的形成應該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並讓學生參與其中,使他們在學後還能將昇華後的行為迴歸到生活中去。

  一、立足生活需要,確定教學目標

  品德與生活課標指出:“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品德與社會課標也指出:“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密切聯絡。”所以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把握教材的觀點,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生成教學目標。也就說教學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兒童的實際生活,解決兒童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兒童的生活能力。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導向和歸宿,教學要回歸兒童生活,必然要求不僅根據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據兒童的實際生活狀況、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來確定具體教學目標。

  二、活動再現生活,讓學生體驗真過程

  《新課標》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我們應構建一種活動化的課堂教學。以活動為載體,採用學生樂於接受的活動方式,幫助孩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一***聯絡生活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如教師在教學《我要向你學習》一課時,在“什麼是真正的取長補短”環節,可讓學生憑藉文字範例和各自的生活經驗進行小組討論,設計一些場景,然後在組內分工合作進行角色扮演,然後全班展示。在展示過程中,教師隨機進行價值引導,如誰有過這樣的體驗?這是真正的取長補短嗎?說說理由。學生通過觀察、傾聽、評價,感悟到真正的取長補短應該是大家一起進步、一起提高的過程。

  引進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讓學生閱讀文字,加上學生已有的經驗,再現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片斷,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總是蘊涵著十分豐富的行為思想方面的資訊, 讓學生用心去經歷、體驗,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從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生活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徑

  充分挖掘現實生活和社會真實事件的教育價值,把社會基礎知識教學與真實的社會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是《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構建的重要原則。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設定情境,採用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討論交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活動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如曾經我學習《我們的左鄰右舍》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周邊國家的情況,教師在課前便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大組,佈置查詢印度、韓國、日本、泰國的資料,做好準備。在上課時,教師設定情境:“‘亞洲旅遊節’將要舉行了,請來自四個國家的旅行社的導遊來介紹自己的國家。”四個小組的同學在小組長的安排下紛紛展開練習,為做好小導遊做準備,一時教室裡熱鬧非凡。在彙報交流中,小導遊們採用了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介紹“自己”的國家,有的用生硬的外國普通話介紹所在國的風土人情;有的用表演的方式,如泰國的“導遊”就教大家按泰國的方式和用泰語問好……課堂裡笑聲不斷,精彩紛呈。這種活動方式,既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又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了知識,培養了自信心,真是一舉三得啊。

  ***三***基於學生生活經驗,又超越學生生活經驗

  《品德與社會》課程一方面從兒童身邊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家庭、學校到社群、家鄉再到祖國、世界,由近及遠,由小到大,逐步展開,擴大兒童的社會視野,拓展兒童的社會經驗;另一方面,從兒童熟悉的社會現象出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逐漸深化,培養兒童的社會意識,指導兒童的未來生活。

  三、學以致用,迴歸生活

  教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這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而真理是在實踐中才能體驗其價值和科學的,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實踐產生衝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貫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學校思品教學產生懷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導功能。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課上的認識,做到學以致用,迴歸生活。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這種性質,決定了它是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內容所約束的,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也應該百花齊放。我們應該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意義的內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活動型別,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為學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 張茂聰. 品德與社會教學導論[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3] 劉文文.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J]. 學校教育研究,2015***4***.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