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教寺導遊詞
興教寺是我國唐代著名翻譯家、旅行家玄奘法師長眠之地,它位於西安城南約20公里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玄奘其人,玄類俗姓陳,本名褘,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緱氏鎮***人。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11歲時(620年)他就熟習《法華》、《維摩》。13歲時(622年)洛陽度僧,破格人選。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貞觀三年(629年),因北方連遭災荒,朝廷准許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達蘭州,應當地人士請求,講《涅磐》、《攝論》和《般若經》。西域僧侶有參加旁聽的,回去以後,便將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傳。玄奘繼而潛行到達瓜州,得胡人西槃陀導送,夜渡瓠顱河。從此孑身冒險,過了玉門關,到達伊吾。高昌王麴文泰得知後,遣使迎往,敬禮備至,延留度過夏坐,並要久留在高昌,他堅決未允。貞觀三年八月,玄奘離開高昌,過阿耆尼、屈支等國,越凌山到達素葉城,和葉護可汗相見,憑著可汗致所經諸國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順利地經過西域奴赤建等10國,越大雪山,直到鄰接北印的迦畢試國。他離開高昌,進入印度國境以來,隨處遇著高僧大德,就停留參學。廣學《俱舍》、《順正理》、《因明》、《宣告》等。如此且行且學,到達那爛陀時前後用時約4年,當時為貞觀七年***633年***。
玄奘從印度取經回來後,傾注全部心血譯經19年,不幸積勞成疾,於公元664年圓寂於玉華宮(在今陝西銅川市)。玄奘去世後,遺體運回長安,安葬在東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勢很高,在皇宮內的含元殿就能看到。唐高宗十分敬重玄奘,當聽到玄奘圓寂的噩耗,曾罷朝誌哀,連連哀嘆:“朕失國寶矣。”每當看到白鹿原上玄奘的墳墓,唐高宗都禁不住傷心淚下。他想長期這樣下去必然有損自己的身體健康,於是詔令將玄奘的遺骨於公元669年遷葬到遠離長安城的少陵原上,同時修建了寺院。唐肅宗為玄奘的舍利塔親自題寫了塔額“興教”二字,意思是要繼承玄奘的事業,大興佛教。從此,這個寺院就叫興教寺。
唐末,興教寺因戰亂被燒燬,唯一倖存的是玄奘和他兩位弟子的舍利塔。現在的興教寺是1922年和1939年重修的。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又多次撥款整修這座唐代名剎。
進入寺院首先看到的就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內的銅佛像是明代遺物,玉佛像是緬甸贈送的。佛像前的點心、炸食都是當地群眾來寺院上香時獻的供品。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因而興教寺的香火四季不斷,當地老百姓經常來這裡拜佛。
請看這座建築,它其實是一個藏經樓,在這個藏經樓內珍藏有歷代經卷數千冊。西邊的3座樓閣式仿木結構磚塔就是倖存下來的玄奘及其兩個上座弟子的舍利塔。中間是玄奘的舍利塔,共5層,23米,塔底的拱形券洞裡有玄奘法師的泥塑像。塔北鑲有《唐三藏大遍覺法師法銘》碑,碑文記敘了玄奘的生平事蹟。東邊是玄奘上座弟子圓測的舍利塔,西邊是玄奘另一位上座弟子窺基的舍利塔。玄奘弟子有上千人,怎麼唯獨這兩人能享有如此殊榮,被陪葬在玄奘左右呢?這裡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傳說玄奘從印度回來後,就在慈恩寺內潛心譯經。儘管他不分晝夜地伏案工作,然而單靠他一人何年何月才能譯完那600多部經卷呢?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身體又日漸不支。於是玄奘決心物色幾個有志於佛學研究的人,教會他們焚文,一則幫助自己譯經,二則在自已百年之後,能將自己的事業繼承下去。一天,玄奘在曲江岸上散步,偶然遇到了一位氣度不凡的少年,經詢問,得知他是唐開國元勳尉遲恭之侄,叫尉遲洪道。玄奘決心收他為徒。唐太宗得知後,賜尉遲洪道法名窺基。窺基聰慧好學,刻苦鑽研佛教經論,很快學會了梵文。他不但成為玄奘譯經的得力助手,還撰寫了多部佛學著作。他17歲出家拜玄奘為師,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佛教事業,直到50歲時,死在譯經院的書案旁。人們為了表彰他譯經不輟的精神,特地將他陪葬在玄奘法師的舍利塔旁。
比起窺基來,圓測成為玄奘的弟子就頗費一番周折。圓測是新羅(今朝鮮)王的孫子,乘遣唐使船來到長安。他很想拜玄奘為師,卻又怕玄奘不肯收他為徒,就設法買通了大慈恩寺的守門僧人,每天晚上在窗外偷聽玄奘給窺基傳授唯識論。一天晚上,圓測正在窗外偷聽,卻不料被窺基發現,當即被“捉拿歸案”。圓測長跪在地,懇求玄奘收他為徒。圓測不但精通梵文,而且熟悉漢語,在長安佛教界頗有名氣。窺基害怕他奪走自己上座弟子的位置,就故意刁難。他讓圓測講解唯識論,如有講錯的地方,玄奘就不會收他為徒了。圓測將計就計,趁勢將偷聽到的唯識論滔滔不絕地講了一遍。玄奘十分滿意,當即收他為徒。後來,圓測成為唯識宗的繼承人之一。他臨死前,囑咐弟子將自己陪葬在師父的舍利塔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