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隆興寺導遊詞

  隆興寺,別名大佛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裡街,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一

  我們現在要去的隆興寺位於石家莊北15公里的正定縣,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從境內穿過。從市區到正定縣城大約需要40分鐘左右。正定是北京的南大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與保定、北京並稱為“北方三雄鎮”,至今正定南城門還嵌有“三關雄鎮”的石刻。正定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春秋為鮮虞國,戰國是屬於中山國,趙滅中山後就歸了趙國。秦朝時屬於恆山郡。漢初時叫東垣縣,漢高帝時,更名為真定,寓真正安定之意。1400年以來,這裡一直是府、州、郡、縣所在地。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禎名諱,該真定為正定沿用至今。

  源遠流長的歷史,給正定留下了風格獨特的名勝古蹟,素以“三山不見、九橋不留、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稱。“三山不見”指的是歷史上正定曾用過中山、恆山、常山的名字,但正定卻沒有山。“九橋不流”說的是隆興寺門前、古府和縣文廟大殿前各有三孔橋,但都是旱橋。“九樓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古城的四門樓、四角樓、陽和樓;四塔是凌霄塔、華塔、須彌塔、澄靈塔;八大寺指的是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前寺、後寺、崇因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說過去正定擁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像較大的許家牌坊、樑家牌坊等。隨著歷史的變遷,風雨的吹打,不少珍貴的文物毀於一旦,但從現有的國家保護文物4處、省級保護文物7處、縣級保護文物10餘處來看,仍不失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古城正定在1990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正定旅遊具有“亦新亦古”、“亦雅亦俗”的特點。在眾多名勝古蹟中,始建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的隆興寺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親自敕封修建的。氣勢雄偉,儲存完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樑思成先生譽為“京外名剎之首”。另外廣惠寺的華塔是金剛塔與花塔的巧妙結合。天寧寺的凌霄塔是我國木製閣塔之首。開遠寺的唐代鐘樓與古塔相對應,為研究我國佛教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臨濟寺的澄靈塔是佛教臨濟宗的創始人義玄法師的衣缽塔,平時有大批的日本僧人前來朝拜祖塔,成為連線中日友好的紐帶。

  正定還有很多新建的景觀,主要都是以弘揚民族文化為主要內容。榮國府是嚴格按照明末清初的建築格局修建的。另外還有西遊記宮,封神演義宮等。除此以外,建在正定的國家乒乓球訓練基地,也是名聲在外。

  大概還有幾分鐘我們就要大隆興寺了,我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隆興寺的概況。隆興寺是目前國內規模較大、年代較早、氣勢雄偉而儲存較完整的佛教建築群。為使這座名剎儲存完好,在“正太戰役”前,周恩來總理曾在作戰方案上批示:一定要設法保護正定隆興寺等一批文物古蹟。

  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龍藏寺,唐朝時改為龍興寺。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名,擴建龍興寺,修建大悲閣,並鑄造起21.3米高的千手千眼銅觀音像,一組宋代建築從此拔地而起。金、元、明均進行過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間曾兩次重修,並在兩側建了帝王行宮。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重修後,改名“隆興寺”。這大概是康熙皇帝也覺得正定人傑地靈,怕日後出天子,所以將“龍”改為“隆”吧。

  隆興寺佔地面積為82500平方米,主要建築仍保留了宋代建築的風格和特點。整個建築自南而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有二龍戲珠照壁、三孔石橋、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彌陀殿、毗盧殿等。

  說到這裡,我們已經到達了隆興寺。請大家隨我下車參觀。

  二龍戲珠照壁、石橋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高大的琉璃照壁,時古代寺院和有地位人家一般都設定的遮擋大門的影壁。壁心是琉璃磚雕刻的“二龍戲珠”圖案,二龍騰空欲飛,很是壯觀。我們現在走過的三路單孔石橋,就是九橋不流的其中三座。民間傳說過去這裡曾放著半個鸞架,趙匡胤曾多次在這裡遊玩。

  寺內第一重殿——天王殿

  天王殿是隆興寺的一重殿,它深三間,闊三間,為單簷歇山頂七檁中柱式的北宋建築。但在清代曾大修過,浮雲、斗拱就是證明。

  殿中央拱門上端嵌有清康熙皇帝玄燁手書的《敕建隆興寺》金字橫匾。大家隨我進殿,正中這個大腹便便,笑臉相迎諸位的是金代木雕彌勒佛。他是佛教大乘菩薩之一,正統的彌勒佛應該身著菩薩裝,帶著天冠。佛經講彌勒是他的姓,名阿逸多。出生在印度南天竺的一個大婆羅門家庭,是顯赫的貴族。成為了釋迦的弟子後上升到第33層天上——兜率天也就是候補佛的樂園。佛祖預言他將來會在龍華樹下繼承釋迦牟尼的佛為而成佛。也就是說他是佛的法定接班人,又稱未來佛。他手中的布袋叫做乾坤袋,又稱為人種袋,能裝下大千世界,又能送子,寓意佛法無邊。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尊大肚彌勒佛像傳說是五代時的僧人,今浙江奉化人。名叫契此。在世的時候經常挑著一個布袋,見物便乞,語無倫次,隨意寢臥,形如瘋癲。他著有《辭世偈》一書,裡面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加上歷史上浙江一帶曾多次以彌勒轉世組織彌勒教發動農民起義,所以,世人都以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就按照他的樣子塑造了彌勒佛。有的思遠在兩旁海協又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大殿兩側是大家熟悉的護世四大天王。他們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他們分別手拿琵琶、寶劍、蛟龍和寶傘。四大天王傳入我國後,被賦予了中國的寓意:南天王職風,東天王值調,北天王職雨,西天王職順,合起來就是“風調雨順”,暗示著五穀豐登。

  走到這裡,大家可能有點疑問:為什麼沒有看到山門呢?一般的寺廟都應該先過山門,再進寺院,可隆興寺卻沒有山門,這裡還有一段優美的傳說。相傳,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大將尉遲敬德監修龍興寺,工程將要結束時,傳來唐王要斬秦瓊的訊息,秦瓊是尉遲恭的好朋友,尉遲恭便火速回朝,行至河南開封附近時,施工的官員追上,問他山門修在哪裡。尉遲恭正心急如焚,未加思索,就用鋼鞭一指:“就修在這裡”。於是施工的就在那裡修起了山門。至今正定還有一句順口溜說:“寺大山門遠,山門在河南”。當然了,這只是個傳說而已,根據歷史考證,尉遲恭根本沒來過正定,更沒有唐王斬秦瓊之說。而以天王殿代替山門只是寺院建築常見的一種佈局罷了。

  千古遺憾——大覺六師殿遺址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片廢墟,就是大覺六師殿遺址,原來是寺內規模最大的佛殿。據說寬34.5米,建築物高18.3米,裡邊有五彩懸山和金身塑像,非常壯觀。它始建於宋神宗元豐年間,金、元、清都曾重修過,民國初年因為長年失修坍塌,所以是一大憾事。大覺,是旨的另一種解釋。佛是梵文“佛陀”的音譯簡稱,意譯是“覺者”。佛經說凡是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皆可成佛。

  據說這裡原有六尊佛像,小乘佛教認為是釋迦佛之前的六位祖師。據史料記載,六世紀末,古印度婆羅門教盛行,但是它宣揚梵天造人,實質上是一種種族歧視。這樣就引來眾多人的反對。其中除了釋迦牟尼外,還有六個有影響力的人物。總之,他們與佛教的主張不同,被稱為“外道六師”。這裡供奉著佛教以外的六師,有古代政治團結多數派的意思。

  宋《營造法式》建築典範——摩尼殿

  隆興寺內有六處在我國堪稱之最。現在請大家看第一處:摩尼殿的造型。我們現在站在殿外看這座大殿:大殿平面呈十字形,四方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報廈,殿身中央為重簷歇山頂,青瓦補心,綠琉璃瓦剪邊。簷下斗拱巨集大,分佈疏朗,柱子粗大,又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仔細觀察給人以水平柱子兩頭高中間低,垂直柱子上端漸向內收。這樣的結構與宋《營造法式》相近,在唐宋以前很常見,在明清以後就漸漸失傳了。這是目前我國古建築中僅存的孤例。這座獨特的建築曾經深深的吸引了樑思成先生,1933年他竟然冒著兵荒馬亂前來考察,還特意將此拍照收入《世界建築史》。

  摩尼殿的“摩尼”二字是英雄、聖人之意。有的認為是“牟尼”的另一音譯;還有人認為是摩尼教的意思。我們還可以看到在摩尼殿樓閣頂簷上有獅子、雞、孔雀、馬、龍等禽獸,還有一個騎獅的和尚。他就是我們常說的“望風佛”。佛教都把他修在房頂四周,以示避災難的鎮邪之物。

  大家請隨我進殿。我們看到正中供奉的五彩泥塑是釋迦牟尼說法坐像。釋迦牟尼和我國的孔子是同時代的人,姓喬達摩,名悉達多,是佛教的創始人。站在他右側的雙手抱拳、老成持重的是他的大弟子迦葉。左側雙手合十、聰慧虔誠的是阿難。中國禪宗說他是繼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以上的三尊都是宋代的原塑。在這三尊塑像前面的兩個人物是明代成化年間補塑的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他們的坐騎分別是獅子和白象。說到菩薩,我國通常供奉的四大菩薩是文殊、普賢、觀音、地藏。並盛讚文殊為“大智”,普賢為“大行”,觀音為“大悲”,地藏為“大願”。傳說她們的道場分別是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

  我們再來看一看殿內四周的壁畫,這是明代成化年間繪製的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釋氏源流圖》。這幅壁畫生動的描繪了佛祖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盤的整個過程。現存面積是422平方米。我們再來看一下東山牆的《西方盛景圖》:這幅壁畫描繪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繁榮景象。我們再仔細看一下畫的左下角約1平方米的範圍內,以暗淡的灰綠色描繪出了人間的生、老、病、死等諸多苦難。與天上的盛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佛教徒認為只有虔誠的修行就可以去掉人間八苦而成佛。

  大家請隨我到殿的北側,看一下隆興寺內的全國第二最:倒坐觀音。我們現在看到是一座玲瓏典雅的五彩懸山。群峰疊嶂,祥雲繚繞,羅漢與護法天神巡邏山間,噴水獸、吸水獸使海水源源不斷,象徵佛教後繼有人。正中這座高3.4米高的塑像就是著名的倒坐觀音。大家知道一般的寺廟內的塑像都是坐北朝南。而這座觀音卻是坐南朝北的。大家請看,觀音左足踏蓮,表示腳踏西方淨土世界,表示出汙泥而不染。右腿屈起,表示吉祥如意。雙手抱膝,左手搭於右腕上。尤其是她的眼睛,不管我們在哪個方向看她,都能感覺到她的兩眼俯視,眼神恰好與朝拜者仰視形成感情的交流,令人恭而不褻。左右兩邊的白象和金猻是她和普賢的坐騎。之所以說她倒座,一是我們剛才說的方向問題。還有一個原因是觀音曾經發下誓願:“眾生普渡不完永不會頭”。可眾生怎麼能普渡的完呢?所以她也就只能永遠的倒坐不回頭了。

  隆興寺的這尊觀音,是隆興寺的第二之最,是中國最美的觀音。他是工匠師傅把民間美麗女子形象同觀音巧妙的結合起來的產物。1933年樑思成先生曾把這座觀音拍成照片送給魯迅先生。魯迅視為珍寶,讚譽她為“東方美神”,一直把照片陳放在書桌上,至今仍陳列在魯迅故居。

  北方三大受戒地方之一—戒壇

  這座戒壇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僧徒受佛教戒律的壇場。當時北方只有三處寺院有權受戒,分別是北京的雍和宮、五臺山的清涼寺,還有就是正定的隆興寺了。

  壇中供奉的是明巨集治六年鑄造的雙面銅佛,像身相連,相背而坐。面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面北的是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在受戒的地方供奉鑄在一起的阿彌陀佛和藥師佛,是要受戒者得到東西兩方教主的承認;又有阿彌陀佛接引受戒者成正果後,行藥師之願,醫治眾生痛苦,為眾生消災延壽。

  最古最大的轉輪藏閣

  此閣建於宋朝,與晉祠的大殿十分相似,保留著突出的宋代特點。

  我們看到殿中央放著一個直徑7米的木製轉輪藏。中間有立軸,它的設計非常科學,複合了牛頓定律:使合力趨近於零。是我國最早最大的藏經櫥,也是隆興寺內的第三最。以前這些經櫥裡都擺滿了經書,在古代有很多和尚是不識字的,所以他們就推動這個法輪,每推一圈就相當於唸了一遍經書。

  彌勒的殿閣—慈氏閣

  慈氏就是梵文“彌勒”的譯義,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尊慈氏像就是沒有被漢化的彌勒佛,這尊木雕慈氏像高7。4米,相傳是宋代用五臺山的一根原始古木---靈驗樹雕制而成的,據說是當年滹沱河發大水從上游順水流到正定,被卡在隆興寺這個地方,所以也就用它雕制了這尊彌勒佛。

  清康乾御碑亭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眼前的這兩座碑亭與我們剛才看到的所有建築有一個不同之處,那就是它們房頂的琉璃瓦是黃色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和清朝的兩任皇帝—康熙和乾隆有關。康熙碑是康熙書寫《御製隆興寺碑》,而乾隆碑是乾隆書寫《重修正定隆興寺碑文》。兩塊碑下面的駝碑的動物叫贔屓,傳說是龍王的第九個兒子,因為力大無窮又善負重。它與神龜的區別之處是神龜頸上無毛,而贔屓的頸上有毛。

  隋龍藏寺碑

  剛剛我們進來的時候大家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座寺院裡有許多古代碑刻,但最珍貴的則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龍藏寺碑》。此碑為隋開皇六年興建龍藏寺的時候所刻,它是隋朝保留下來的僅有的3塊碑中最完整的一塊,又被稱為“隋碑第一”。這也是隆興寺內的全國第四最。大家看碑文上書“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隆藏寺碑”,書體方正有秩、結構嚴謹,樸拙而不失清秀,莊重而不板滯,在書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典範。它上承南北朝遺風,下開隋唐諸家之先河,為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1986年著名書法家、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詳細端詳此碑後有言:這在東南亞也是不可多得的瑰寶了。

  但讓我們遺憾的是龍藏寺碑由誰所書?至今仍是書法史上的一大疑團。

  河北四寶之一—正定府的大菩薩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高33米的屋簷三層建築是大悲閣,也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聽到大悲閣的名字,大家可能就已經猜出來了,殿內供奉的是觀音菩薩.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千手千眼觀音像建於宋代,但長年失修,1944年因大悲閣殘破不堪,偽省長吳贊讓拆毀了御書樓、集慶閣,同時規模也縮小了三分之一,使大悲閣沒有保持原來的建築風格。為了再現大悲閣風格,國家文物局從1992年撥款1400萬元對大悲閣進行落架復員性重修。大家請看,我們眼前的這座銅鑄菩薩,就是被譽為“河北四寶”之一的大菩薩。我們所說的“河北四寶”指的是滄州的鐵獅,定州的塔,趙縣的石橋,正定府的大菩薩。這尊大菩薩高22米,是我國最早、最高的銅鑄菩薩。也是隆興寺內的第五最。它比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世界“第一高”大銅佛——如來坐佛僅少0.4米,而在年代上卻早了幾百年。大家可能會問,稱它為千手千眼觀音,為什麼不見千手千眼呢?這是因為它除了本身的兩隻手臂外,還有有四十雙手,每隻手中各有一眼,每個手中又配25“有”,即三屆中的25種有情存在的環境。這樣40*25恰好是一千,所以稱為千手千眼。意思就是說什麼都能管,什麼都難不住她。她額上的三隻眼,預示著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這麼高的大菩薩,是用什麼方法鑄造的呢?其實工匠們採用的使分段鑄造法。第一級先鑄造的是蓮花臺座;第二級至腿膝;第三級至肚臍;第四級到胸;第五級倒腋下;第六級到肩膀;第七級到頭頂和所有的胳膊。

  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尊大菩薩的四十隻手臂不是銅質的,而是木質的。這是因為如果都是銅鑄的話,就會出現重心偏上的問題,把手臂換成木質的就可以是重心下移,這樣就可以使大菩薩穩固的佇立在這裡。

  彌陀殿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建築是彌陀殿,它始建於明正德五年。從它的建築風格來看,即區別於宋代高大疏朗不重彩繪的特點;又不同於清代小巧玲瓏重彩繪的風格,而是介於它們之間的轉化過程。我們看殿內正中的這個蓮座,有一千個蓮瓣。一是象徵西方淨土世界;另外還表示大千世界有佛來統治,寓意佛法高於一切。蓮座上的是五彩泥塑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據說阿彌陀佛曾發過願:“只要有人能至誠念我的十聲名號,我就要接他來極樂世界”。過去這裡兩側有十八羅漢,由於歷史變遷,都已經蕩然無存了。不過您不必惋惜,咱們來欣賞一下這“潔矩”二字。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是孫智勇大師曾雲遊來到正定。飢餓時來到一燒餅鋪前要求施捨燒餅,掌櫃的看他穿的又髒又破,怕影響生意,把他轟走了。這是一個賣餄烙的老漢看他可憐,就給他餄烙吃。一連吃了三大碗後,智勇脫出毛筆,在支鍋的青石上寫下“潔矩”二字,“貧僧素高潔,潔厚始稱矩,吾是出家人,自有人相識。”念罷就揚長而去。有一天,龍藏寺隆興寺法顯和尚走出來,見此二字,倒身便拜,口唸“阿彌陀佛”,並表示願出一銀子買下此石。賣餄烙的老漢是個大方人,說只要講出原因,情願相送。法顯說:“石上二字,是智勇禪師的真跡,貧僧一生想見此人終未如願,今見字如見人也”。掌櫃的聽後非常感動,慷慨相送。法顯獲此真跡後,請石匠將二字進行了精刻,供在淨業堂。後來被縣太爺供在縣衙大堂,最後移到彌陀殿內。當然,這個故事也有疑點,智勇和尚是隋代人,而法顯和尚是東晉人,他倆的在世時間相差了百年。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佛教中的護法神韋陀將軍。他手中的兵器叫金剛杵。持杵的姿勢決定著寺院是否接待外來的僧侶,如果金剛杵橫在手臂上,說明此寺好客願意接待客人;如果金剛杵朝下,則表示此寺院不好客。這樣解釋後大家可能就明白了為什麼《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取經路途中有的寺院待他們親如一家,有的寺院又趕他們走了吧。

  崇因寺搬遷來的毗盧佛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隆興寺中軸線的最北端的建築,1959年從正定北門裡搬遷來的毗盧殿。

  崇因寺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八大寺”中的一寺。眼前這個毗盧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毗盧”是梵文“毗盧遮那”的簡稱。意思是“光明遍照”。有種說法是“毗盧”是釋迦牟尼的另一尊號。我們所說的“千佛繞毗盧”就是不管佛有多少宗、多少派,都圍繞毗盧轉。毗盧是掌權、掌印佛。大家請看殿內的銅製毗盧佛像,高6.27米。設計精巧,造型獨特,是隆興寺內的第六個全國之最。其特點是自下而上漸收,像一座寶塔。整體分三層而鑄。三層共計一千個蓮瓣,象徵大千世界。每個蓮瓣上都有一尊小佛,一千個小佛面貌各異,也象徵了大千世界都由佛來統治,所以又稱“千佛繞毗盧”。

  大家可以看到除了三層小佛外,又有三層四面佛,每尊佛又各戴“五佛冠”,這樣千佛墩上共計有1072尊佛像。

  講到這裡,隆興寺內的“六最”就全部給大家介紹完了。

  二

  各位朋友:

  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到河北正定!各位旅途勞累,一路上辛苦了!希望著冬日的暖陽能趕走你們一路上的風塵和疲憊,我是大家本次的導遊XX,,希望能夠帶領大家翱翔在旅遊帶給我們的快樂當中,接下來我要為大家介紹我們車上最沒有禮貌的一位成員因為他總是用後背對著大家,他就是我們的司機李師傅,其實李師傅是我們旅遊界公認的優秀司機,穩重不但是他性格的代名詞也是他車技的代名詞,雖然他的車有點重但是還是很穩的,坐他的車大家會真正體會到安全與舒適。好了,大概還有二十分鐘我們就會到達我們的目的地,大家先欣賞一下窗外的景色休息一下吧!

  今天我有幸帶大家參觀的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興寺。隆興寺是我國著名的寺院之一,素有華北四寶之稱,始建於隋開皇六年,到現在已經經歷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其實,隆興寺最初的名字為“龍藏寺”,就是藏龍臥虎的龍藏,在宋初時藏字曾被改為了興旺的興字,在康熙四十九年時才改為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名字—隆興寺。從名字我們也可以聯想到,在歷代年間我們的隆興寺香火有多麼的旺盛了。

  隆興寺以大悲閣為主體採用中軸線佈局修建,是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巨集大的宋代建築群。寺院現存面積為82500平方米,主要建築分佈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整個建築群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佈局的重要例項。介紹了這麼多,想必大家一定對這有著千歷史的宗教建築群有著濃厚的興趣吧?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去看看它神祕的面孔吧!

  隆興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國內之最,穿過天王殿和大覺六師殿遺址,現在在大家眼前這座雄偉的殿宇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第一處國內之最,中國建築孤例:摩尼殿。摩尼殿始建於北宋皇佑四年,佔地1400平方米,正如大家所見它的佈局十分獨特,大殿的殿身中央為重簷歇山頂,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抱廈,使整個建築平面形成了十字型。我們從外觀看整個大殿重疊雄偉,富於變化,這種建築方式在我國現存宋代建築中僅存的一例。大家再看,殿簷下斗拱巨集大分佈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均與宋代的《營造法式》相符。我國古建築專家樑思成先生髮現摩尼殿後大加讚譽,稱這種佈局平時除去北京故宮紫禁城角樓外,只在宋畫裡見過,大家現在是不是有種穿越時空身在宋畫的感覺呢?大家趕快從聯想中出來吧,我們從外觀欣賞完這畫一般的建築後,讓我們一同進去欣賞一下它更美的內涵吧!

  請注意,下面我要介紹隆興寺的第二最了,中國最美的倒坐觀音,大家請看摩尼殿內槽北壁的這一座泥塑五彩懸山,懸山中現存塑像30餘身,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中這尊五彩觀音菩薩像,俗稱“倒坐觀音”。因觀音菩薩有“眾生普渡不完,誓不回頭”的誓言,而芸芸眾生永遠也普渡不完,故形成倒坐觀音形象。觀音像高3.4米,大家請看那雙智慧深藏的雙眼微微俯視著我們,大家是不是有心頭一震的感覺呢?其實她美的不僅是姿態優雅端莊,面容秀麗恬靜,美的還有她那廣闊的胸懷和她感人的慈悲。

  穿過牌樓和戒壇,我們就可以看到分佈在中軸線兩側有兩座典型北宋時期的二層樓閣式建築,它們分別是轉輪藏閣和慈化閣。

  轉輪藏閣始建於北宋,咱們面前的轉輪藏直徑為7米,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大家一定會感興趣的問這麼特殊的法器是幹什麼用的呢?據史書記載:轉輪藏是南朝梁時,為了方便不識字或無暇閱讀經書的信徒所創。信徒們推動轉輪一週與誦讀一遍經卷的功德相同。這個轉輪藏雖歷經千年,但現只需兩三人之力便可使之徐徐轉動,是不是很神奇呢?轉輪藏做為一種特殊的形制法器,自產生至今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但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國內現存實物很少,而隆興寺的轉輪藏則是其中年代最久,體量最大的一個,是十分珍貴的歷史遺存。

  我們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的書法發展史中,隋代是由漢隸向唐楷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而我現在要介紹的龍藏寺碑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其字型沉滯寬博,撲拙而不失清秀,莊重而不呆滯,可以說是標準的楷書,是研究我國書法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近代著名學者康有為也譽此碑為“隋碑第一”,後人更稱其為“楷書之祖”,大家趕快好好欣賞一下吧!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大悲閣,進入其中我們會看到一尊高21.3米的銅鑄鐵觀音,它是北宋開保四年鑄造的,共42臂,除本身兩隻手眼外,在身體左右各有20隻手,分別執不同法器。每隻手中各有一眼,成為40隻手和40隻眼,據說每隻手眼有25種法力,40隻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這尊觀音也被稱為“千手千眼觀音”。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000多年前,沒有機械化,完全憑手工鑄就如此高大的銅佛,創造了世界冶金鑄造史上的一個奇蹟,也正是由於它的存在人們很自然的將隆興寺稱為“大佛寺”。

  最後我們來到的是毗盧殿,殿內正中供奉一尊銅鑄毗盧佛像。“毗盧”是梵文“毗盧遮那”之略稱,意思是“光明遍照”。毗盧佛是釋迦牟尼得法身佛,這尊毗盧佛象高6.72米,三層蓮座的千葉蓮瓣上均鑄有一座式小佛,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另有三層四面佛,共計12尊,每尊毗盧佛都頭戴五佛冠,整尊佛像上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堪稱海內外孤例。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的很快,我們的遊覽就要結束了。如果大家對我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大家一定要告訴我,讓我可以改進更好的進步,謝謝大家!

  三

  正定隆興寺:

  隆興寺這座千年古剎,以強大的藝術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自1974年以來,先後有田紀雲、薄一波、李鵬、李瑞環、吳階平、彭衝、彭佩雲、錢其琛、遲浩田、姜春雲等70多位國家的領導人蒞臨隆興寺,2001年11月5日,江書記視察隆興寺時,對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給予高度評價並題詞留念。 河北正定北宋隆興寺-此廟始建於隋,原名龍藏寺,到宋初改建時才用現名,其總平面至今仍儲存了宋代風格,呈有南北中軸的狹長方形。山門對面有照壁,門前有石橋及牌坊。門內左右的鐘鼓樓和正面的大覺六師殿已毀。再後是東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後有戒壇四周的迴廊和後端的韋陀殿已不存、慈氏閣、轉輪藏殿,再進為東西碑亭和佛香閣,最後是彌陀殿。方丈及僧舍在佛香閣東,並附廚房、馬廄等。由於利用了建築體量大小和院落空間的變化,軸線雖長而不覺呆板。

  隆興寺佔地82500平方米,主要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照壁、石橋、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御書樓、集慶閣、彌陀殿、毗盧殿。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被古建專家樑思成先生譽為世界古倒座觀音建築孤例的宋代建築摩尼殿;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此外,寺內東北側還建有集文物展示、旅遊休閒為一體的明清代園林——龍騰苑。 神像造型 1、千手觀音像 千手觀音像北宋開寶四年奉採太祖趙匡胤之命修鑄的高21.3米的銅質千手觀音像。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為"河北四寶"。大悲閣內千手觀音鑄造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其下須彌座當為銅像鑄成後砌築。此須彌座平面呈“了一『”形,全長30.49米。其中正前面長12.52米,東側面長5.54米,西側面長5.36米,東翼長3.62米,西翼長3.45米。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腳組成,高2.23米。其上依位置和內容的不同,採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透雕多種技法,將整體表現得既華美多變又嚴謹勻稱。

  2、五彩四大天王 五彩四大天王原塑毀於1966年,現存四天王像為1982年重塑。像高4.8米,身著甲冑,腳踏夜叉,四天王名稱和形象為: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他手持寶劍,因舞劍生風,故寓為“風”;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調撥發音,故寓為“調”;北方多聞天王,“多聞”比喻福、德,名聞於四方,他手持寶傘,因傘能遮雨,故寓為“雨”;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眾生,他手纏一蛇,意為降服歸順,寓為“順”,合稱“風、調、雨、順”。

  3、佛祖釋迦牟尼及二弟子 佛祖釋迦牟尼及二弟子摩尼殿正中佛壇上供奉的一佛二弟像,為宋代泥塑,正中為釋迦牟尼像,殘高9.28米,其相貌端莊,肉髻螺發,著通肩袈裟,下身著裙,裙襬寬大覆座,手作說法印,後飾頭光,身光和塑有菩提樹枝葉及獅、象、羊、摩謁的大背光。惜上半部殘缺,殘高9.28米。釋迦牟尼,名悉達多,族姓喬達摩,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像東側站立弟子迦葉像,雙手抱拳,老成持重,高4.8米。西側站立弟子阿難像,雙手合十,忠實虔誠,高4.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