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導遊詞範文

  大昭寺有公元7世紀的檀木的門框和上面的雕刻。下面是帶來的大昭寺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大昭寺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從大昭寺金頂可以看到大昭寺廣場,右邊遠處山上是布達拉宮,近處的柳樹是“公主柳”,相傳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佈局方位與漢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佈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擁有各種木雕、壁畫。

  從大昭寺正門而去是天井式院落是藏傳佛教中“格西”藏傳佛教中的高階學位,相當於博士的產生地。公元1409年,黃教開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創立傳昭大法會,並將之確立為藏傳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動,從此黃教聲名鵲起.法會期間各大寺廟的僧人云集此院,觀看被寺廟推選出的傑出僧人進行激烈的答辯。院落東側有數排酥油燈,白天也總是長明不滅。由這裡各個家庭的人負責加酥油。

  大昭寺廣場酥油燈後是大昭寺主殿正門,大昭寺最早的建築都從正門開始;外院是後來修建、擴充的,而主殿是1400多年前的建築。由於多年信徒的摩擦,門口的石頭地板光亮如鏡。大殿左右各有一尊巨大的佛像。左側為紅教創始人密宗大師蓮花生,他本來是印度的佛學家,公元八世紀進藏,在他入藏以後藏區開始出現密宗。右側是未來佛。

  大殿通道處右側是關於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畫,主要內容是7世紀時的早期布達拉宮的樣子,以及當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從左向右依順時針旋轉第一間小殿,裡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為弘揚黃教作出了巨大貢獻。一世達賴和一世班禪都位於八大弟子之列。黃教六大寺廟,甘丹寺為宗喀巴本人親建,哲蚌寺、色拉、扎什倫布寺均為其弟子所建。

  在西牆與北牆拐角之處矗立了一座白塔,據說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從臥塘湖中所顯現出來的。南側第一間小殿,端坐著八大“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一藥師佛。緊挨小殿,是手置耳側,白教創始人之一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小殿內建三世佛。轉過來第二間殿是觀世音殿。當地人供養佛的方式很虔誠,在殿內經常能遇到當地一些家庭給觀世音菩薩臉上塗金粉。此殿右側有松贊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

  在藏民族的心目中,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是菩薩變成了國王和王后來教化藏族人的。兩位公主體貌端莊,其中前面髮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在南牆與東牆拐彎之處,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諸位宗師.東牆第一間佛殿是無量光佛。

  轉過殿角是一副壁畫,內容是七世紀松贊干布和公主組織的一個慶典活動,是為了大昭寺竣工的開光典禮,實際上是一個七世紀傳統運動會的情景。包括摔跤、犛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壁畫左側的山就是藥王山,上有電視塔。畫上面的是原來的藏醫學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達拉宮前面的廣場側的佛塔,原來是拉薩城的西大門。壁畫右側便是最早只有兩棟主要建築的布達拉宮,也就是松贊干布建的王宮。

  繞大殿一週共有380個轉經筒,一個緊挨一個。邊走邊推動轉經筒是很多虔誠的信徒必做的功課。

  由正門進大昭寺後沿順時針方向進入一寬闊的露天庭院,這裡曾是規模盛大的拉薩祈願大法會"默朗欽莫"的場所。屆時拉薩三大寺的數萬僧人云集於此,齊為眾生幸福與社會安定而祈禱,同時還舉行辯經、驅鬼、迎諸彌勒佛等活動。"默朗欽莫"始於公元1409年,最宗喀巴大師為紀念釋迦牟尼以神變之法大敗六種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眾,於藏曆正月期間在大昭寺內舉行祝福祝願的法會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與轉經迴廊廊壁上的壁畫,因滿繪千佛佛像而被稱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畫有4400餘平方米。

  從庭院出來,到側門的售票處,有樓梯可以直通二樓和三樓的平臺。二樓只在早上開放。松贊干布的法王殿也在二樓的西南角。裡面供有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大臣祿東贊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樓之間有班丹拉姆護法神殿,這是大昭寺和整個拉薩城的護法女神。二樓天井的東北角有一個梯子,通向三樓的小門,是上金頂的。大殿的三樓平時不對外開放,僧人們在這裡打坐修行。頂層四座巨大的金頂分別建於14世紀中葉和17世紀。

  繼續右繞,穿過兩邊的夜叉殿和龍王殿,數百盞點燃的酥油供燈的後面便是著名的"覺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體,也是大昭寺的精佛之所在。佛堂呈密閉院落式,樓高四層,中央為大經堂。藏傳達室佛教信徒認為拉薩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於此處。這裡是大昭寺僧人誦經修法的場所。從大經堂正可遙遙看見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觀世音塑像,兩側有兩尊佛像,左為蓮花生,右為強巴佛塑像。大經堂的四周俱為小型佛堂,除位於正中心的釋迦牟尼佛堂外,開間均不大但佈置簡潔。釋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這裡是朝聖者最終的嚮往。此殿供奉的釋迦像是文成公主所帶的佛像。

  沿千佛廊繞"覺康"佛殿轉一圈"囊廓"方為圓滿。拉薩主要的轉經活動都是以大昭寺的釋迦牟尼佛為中心而進行的,除"內圈"外圍繞大昭寺則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熱鬧的商業街--八角街;圍繞大昭寺、藥王山、布達拉宮、小昭寺為"外圈",即"林廓",已繞拉薩城大半。

  在拉薩,藏族人也喜歡將以大昭寺為主的八角街一帶稱為“拉薩”,藏文意思是佛地,你還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門口磕長頭,場面感人,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還有更多的人每天圍繞著大昭寺轉經,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擺開架勢,向過路的人唱經化緣。

  篇二:大昭寺導遊詞

  8月6日下午遊覽大昭寺,它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時期,當時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兩位公主各自帶來了一尊釋迦牟尼佛像,作為最貴重的陪嫁,這兩尊佛像是最早進入雪域高原的佛像,松贊干布為供奉從加德滿都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建造了大昭寺,為供奉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建造了小昭寺。作為西藏重大佛事活動的中心,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充套件專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站在大昭寺門前小廣場上,可以看到大昭寺大門的全貌,大昭寺的佈局方位與漢地佛教的寺院不同,是坐東面西的。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前被圍牆圍起的兩塊石碑和一棵大樹。北邊一塊便是著名的唐蕃會盟碑,唐長慶三年823年用藏漢兩種文字刻寫。據傳碑的旁邊有一棵由文成公主親手種植的柳樹,人稱公主柳,可我怎麼看都不是柳樹,分明是一棵高大茂盛的楊樹。

  從正門右側的遊客處進入,首先看到的天井式院落是藏傳佛教中“格西”藏傳佛教中僧人的高階學位的產生地。1409年,黃教鼻祖宗喀巴大師在大昭寺創立傳昭大法會,法會期間各大寺廟的僧人云集此院,觀看被寺廟推選出的傑出僧人進行激烈的答辯。由此向北進入中軸線上的庭院——大中庭,東面是大殿,南北兩側是配殿,西面是兩層平頂的寺廟大門。沿南側帶圍欄的簷廊進入大殿參觀,走廊牆壁上繪滿古老的彩繪佛像。

  大殿是1400年前的古老建築,內部呈回字形結構,中間供奉兩尊體量巨大的佛像,周圍一圈牆壁上開十幾個門,裡面是相對較小的佛堂,供奉藏傳佛教所敬奉的佛像和各個教派的歷代宗師,排列有序,濟濟一堂。人們按照順時針的方向依次參拜,一圈下來就等於瀏覽了藏傳佛教千年的傳承發展,及湧現出來的傑出人物,其中最著名的佛像是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它是大昭寺的主神,藏傳佛教的精髓,千百萬佛教徒的信仰中心。這裡面有一個大小昭寺修成後不久,兩尊釋迦牟尼佛像互相換位曲折的歷史故事。

  從大殿出來,沿著大中庭西面的樓梯,登上南側房屋的二樓屋頂,從這裡遠眺布達拉宮,拉薩市的山川形勢、城市風光盡收眼底;俯瞰大昭寺中庭的建築格局,大殿的金頂建造得最高大,可正在維修中,但建築單位善解人意,在覆蓋的帆布前張貼了一張照片,大殿的四個金頂都是漢地的單簷歇山式,覆蓋著鎏金銅瓦,四角雕著摩羯魚和火焰珠寶。金頂上排列著3個精緻的金瑞,代替了漢式建築的吻獸,這也是大昭寺的一個特色。

  而我們立足的處,南北兩側的樓房都是藏式的碉樓,樓頂是平臺,可以近距離的觀賞大昭寺屋頂的裝飾物。建築的簷牆採用降紅色的藏族傳統建築材料邊瑪草,它是藏式宮殿建築色彩的象徵。屋頂的雕塑中間是金色的法輪和兩隻臥地仰視的金鹿,這是藏傳佛教的標誌。法輪代表佛教,金鹿代表虔誠的信徒。金鹿法輪,用以表示“佛法如轉輪,永不停息,釋迦傳法,眾生皆聽,佛法無邊”的意思。兩側矗立著金色的勝利幢,勝利幢也叫金幢、寶幢。原是古印度的一種軍旗,是勝利凱旋時舉起的旗幟。後被佛教引用於法事活動中,標誌著佛法莊嚴,戰勝惡邪蓬勃發展的意義。圓柱形勝利幢上披有層層疊疊飄錘的色彩繽紛的絲綢帳帷並懸掛著眾多珠寶。其底部飾有波浪形狀飄揚的彩色絲綢帷簾,上半部飾有虎皮帳帷,象徵著佛陀戰勝一切“嗔”與“蘊”。勝利幢有佛法永固,事業有成的含義,屋頂四角插有四面勝利幢,象徵著佛陀戰勝四魔的勝利。

  從大昭寺出來,隨著熙攘的人群按順時針方向轉了八廓街,商店鱗次櫛比,既有藏族同胞的生活用品、佛事用品,也有大量的旅遊紀念品。反映出八廓街的三大功能:圍繞大昭寺的轉經路、藏民的商品集散地、遊客的購物中心。當然也是我欣賞藏區社會文化的最佳去處。

  篇三:大昭寺的歷史傳說

  藏族人民有一個“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的說法,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

  傳說一

  傳說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贊干布曾在此湖邊向尺尊公主許諾,隨戒指所落之處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人湖內,湖面頓時遍佈光網,光網之中顯現出一座九級白塔。於是,一場以千隻白山羊馱土建寺的浩蕩工程開始了。

  傳說二

  兩位公主各自帶來了一尊珍貴的釋迦牟尼的佛像。作為最貴重的陪嫁,尼泊爾公主帶來的是釋迦牟尼八歲時的等身像;文成公主從內地的長安請來的是另一尊十二歲的釋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認這兩尊佛像是最早進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後為了供養這麼神聖的佛像,松贊干布就開始修建西藏佛教歷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築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傳說三

  相傳建大昭寺時,幾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釋說,整個青藏高原是個仰臥的羅剎女。這個魔女呈人形,頭朝東,腿朝西仰臥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來正好是羅剎女的心臟,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說大昭寺必須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臟給鎮住。然後文成公主還同時推薦了另外十二個小寺院在邊遠地區,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選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當時主要的運輸工具是依靠山羊揹著裝著沙和土的袋子。就這樣把這個湖泊給填平了,給大昭寺奠定了基礎。其實拉薩這兩個字就是從大昭寺演變而來的。最早拉薩不叫LASA,古文書上都是RASA即“惹薩”,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後來因為修建了這樣神聖納佛殿,裡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經、佛塔,還有四面八方的信徒來這裡朝聖,大家都認為這個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稱拉薩--LA在藏語裡是佛的意思,SA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