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茶文化

  在詩詞中,看到了當時知識分子的一種精神寄寓,當功名利祿一切皆化作塵土時,唯有大自然永久未變,唯有詩、酒、茶還散有餘香。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置一椅於案邊,沏一壺新茶,置於案上,手執一書,臨案而讀,茶香入喉,沁人心脾,書香入腦,明人理智,此情此景,悠然自得。忽又一想,此景若現於古代,定又有一番滋味:早起,於園中擺好几案,面對著園外綠柳紅花而坐,執書而讀,煎上一壺香茶,茶香伴著花香,書香和著水氣,待茶煎罷,置於案頭,於讀書之餘細細品味,書茶合一,境界超然,於興起時,偶得佳詠,初為幾句,進而點綴成篇,怡然自得,便不知有幾首傳世,更不知後人是否記得這閒詠之人。而觀其所讀之書,亦可有李義山之“昨夜星辰昨夜風”、柳耆卿之“楊柳岸曉風殘月”諸句。於此間,詩詞與茶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忽而回到現實,想起我所讀之書,有一首元曲,突然進入了我的腦海:

  人月圓·山中書事

  元 張可久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

  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先不論這首曲所要表的意旨是什麼,但看其中的字句,便可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於村野之中,自然之間,終此一生,除大自然外,唯以書、酒、茶為伴,於此境界裡,我們便看到了,當時知識分子的一種精神寄寓,當功名利祿一切皆化作塵土時,唯有大自然永久未變,唯有詩、酒、茶還散有餘香。再走出此曲,縱觀中國古代詩歌、詞曲,茶的意象特別繁盛,似乎在文人寫詩作詞時,總會不由自主的提到茶,那其中有何奧祕?我們便要看詩詞與茶的契合之處以及詩詞與茶的那份不解之緣。

  與中國的詩詞一樣,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詩詞中所體現的茶文化,便必有其獨特的內涵,因此,我們在讀詩詞時,需瞭解其中暗含的茶文化,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跡遇,探究其所要通過茶來表達的意思,和寄託的願望。於是我在此便妄談一下。

  一、茶之苦:人生 釋懷

  詩詞的典雅與茶的清香使周圍的空氣都變得美妙起來。我無法觸控那些文人墨客恣意的瀟灑的靈魂,我也達不到詩人詞人出口成章的高度,我更不能體會茶道的精髓和哲理,我能做的只能是膜拜那些在茶的清香裡留下的墨寶。

  誰都無法忘記,暮春裡風雨飄搖的超然臺,誰都會銘記下,那句悠然自得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彰顯了一代文豪的瀟灑曠達之氣,使這曲小令不同於那些華麗柔靡之作,真正透出一股卓立於世的“超然”。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真正放下一切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才是真正的超然,這種超然穿越了千年的空氣吹散了我們人生一切的苦悶,這就達到了禪的境界。

  其實茶與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茶文化和禪文化在某些方面有著奇特的相似之處,都講究釋懷。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 。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 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做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閒,閒中方寸闊於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鬆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

  此詩以茶為吟詠物件,卻有無邊風月可觀,是為佳品,可見,茶與禪有多麼的在內在精神上契合。也可見茶之怡人功效,於煮茶品茗之際,便也可想起那些禪理。

  品茶作為一種行為,在人們心中早已不是動作那麼簡單,它已成為一種意境,一種文化。有時候品茶是一種享受,讓你的心情更加舒暢;有時候又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體味純真的本質,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味道中感悟人生,在平凡淡雅中感受人生的另外一種韻味。古典詩詞蘊含的茶文化,就如一杯杯香茗,雖久遠,但清香猶存,讓我們不斷的沉思,不斷的追憶那古樸的情懷。

  二、茶之清:君子 隱士

  古代的詩人騷客,多為有志與國家社稷的國士,其中真君子很多,而君子所青睞之物,一為金玉,二為茶酒。為何作為君子喜歡飲茶、品茶?這便和茶的清苦有關,茶***潤舌,雖味微苦,但細細品來,這苦中有著一股沁澈胸肺的香氣,越品越香,越苦越濃。而這正與君子所追求精神家園有著密切關聯,君子於貧困時,安貧樂道,在清苦之時,不忘詩書,日子雖苦,但內心秉承著儒家的那種人格。而詩人中的君子便看中了茶之清,清,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範疇,其意蘊十分廣泛。清又是茶的精神實質,品德修持,正好契合的詩人創作的需要。茶性清潔不可汙,作茗事除了要有清靜的環境外,從器具到內心還要表裡俱清明潔淨。

  “清甘本無滓,渴飲得真味。”

  --***蔡襄***這是對茶自身給人清新感覺的探討。

  “小庭幽圃絕清佳。”

  --***陸游***講的是飲茶環境的清幽寂靜。

  “清”與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閒、清靜是相通的。大量的茶詩都表現出對“清”的探討,詩作不僅寫出茶自身的自然屬性和養顏健身之功用,更揭示了茶與文學創作、抒發性靈之間的密切關係。也為詩作營造一種清新自然的詩境,表現出簡古淡泊,閒逸悠然的雋永境界。   古之君子又時常為濁世所不容,不願與世同流合汙的人便走入山林成為黔婁一樣的隱士,而此時茶與酒便成了他們的寄託之一,茶清苦而幽香不正合乎他們歸隱之願嗎,生活清苦,常為衣食而憂,飲酒喝茶時也經常賒欠茶資酒費,但他們卻依然對飲酒品茶樂此不疲,源於他們精神上的偉岸,面對困苦,他們依舊有高尚的人格,就像茶香一樣,即使茶之苦很濃,茶之馨香也能突破重重阻隔,從苦中透出,讓人心曠神怡。隱士們高潔傲岸的人格,不會隨著生活的困苦而泯滅,反而越是清苦,越是偉大,一如陶潛、唐寅,於清苦中見其君子浩然正氣,不與世同流合汙。

  浣溪沙

  北宋 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於詞中,蘇軾在長路之中,口渴難耐,敲門乞茶。於困苦之時,想到了茶中的清苦,便也有希望了,之後還有似梅花般的,徹骨清香。也許,這便是古代君子、隱者的共同的精神寄託吧。

  三、茶之道:察人 交友

  古人對識人、交友特別看重,此時主要的方式即是飲酒、品茶。喝酒易於交心,讓自己和對方坦誠相見。品茶,則可見對方對於人生、塵世的看法及待人、接物的舉止狀態,於品茶中,可見對方的方寸,可見誰平淡超然、從容淡定;也可見誰心浮氣躁,輕佻不安。而以茶識人,便也影響著在這次相處之後,對對方的信任與否,更影響著,上級對下級的任用,同伴之間是否能真心相交。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 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與此詩中,與皎然一同品茶的,竟是我國的茶聖陸羽,全詩不見一處察人之句,卻處處流露著對陸羽的欣賞與稱道。便可見,所往來的俗人全不知茶中的滋味,獨有陸處士,自醉於其中,深解茶香。於此中便也看得出陸羽的不同於常人,見到了陸羽的高潔、超然。皎然很是嚮往陸羽的性情,便也大加激賞,而陸羽以茶聖之名傳世,也足以證明皎然以茶識人的功力之深了。

  古人與友交遊,多愛飲酒,正所謂:“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於酒中,友人們忘卻了塵世的煩惱,飄然登仙,享受須臾之極樂。而這樣的一醉,大多是逃避現實之舉,醒來卻孑然一身,便也興味索然了。而於相逢時,共聚飲茶、品茗,卻也是文人自詡為高雅的交友途徑,而這雖也是逃避,可是能使自己的情致得到昇華,讓自己的精神家園更堅固,不被世俗摧毀,而和對方的友誼也越發堅固,歷經風雨,歷久彌新。君子之交淡如水,相交之意香如茶。

  茶的精神與儒道兩家的思想緊密相連。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儒家用“仁”來調節人際關係,倡導共同進步,這正是茶的本性。茶深受儒家的影響,也對其產生了重要的作用。陸羽提倡的茶藝,體現了儒家的中庸和諧精神。在飲茶的美好境界中得到精神的寄託。道家為茶葉提供了茶藝,使茶文化達到一定的藝術境界,同時對茶文化的自然觀、哲學觀、美學觀也進行了闡述。道家要求茶人要有清淨、無私、平和的氣質。道家為茶文化披上了文明的光環,茶的意境與傳統文化的內涵相通融,展示了其“真、善、美”的內涵。精通儒道的詩人們將詩情與茶香相結合,自然佳作迭出,而交友時少不得互相唱和,吟詠香茶便也很自然了。

  再一次回到現實,在當今社會,也許我們更需要在某個時候,品品茶,在其中體味人生,品嚐世事,怡然於其中。春水煎茶,古人在品茶裡有了詩情,傳世的詩文裡,茶的意向讓人流連於其中。想一想,古人寫茶,其實也就是寫著自我,就是在享受自己詩意的生活。而我們在當今的社會中,是否又會去尋找那一份詩情,是否還會去留意那份清香呢?雖然我們回答不了,但中國詩詞中茶文化閃爍著的光芒,卻告訴了我們,我們一直沒有毀掉這個民族文化中知識分子的甚至是全體人民的精神寓所。

  品一杯香茗,覺一鄉文化;讀一首詩詞,看遍全天下。

  中國

  中國是詩的國度,也是茶的國度。在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中,與茶有著難以割捨的不解之緣。文人與茶之間,就如和酒一樣,總有著說不盡的種種情緣。茶與飲茶行為,已經被文人墨客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茶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它早已把=濃郁的茶香飄散到每個角落。品茶抒情,寄情於茶的詩句數不勝數。淺近的有:“秋夜涼風夏時雨,石上清泉竹裡茶;”典雅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樸實的有:“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比欲仙。”這些歷代的詠茶詩詞,數量豐富,體彩多樣,都很好的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觸,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支奇葩。

  一:茶文化詩詞的興起

  茶詩與茶詞的興起,是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誌。我國作為詩詞的國度,茶文化詩詞成為我國詩詞中的重要一部分。詩人以茶會友,在茶香瀰漫中吟詩作賦,茶成為詩人寄託情感、尋求心靈慰藉、感悟人生真諦的摯友。“結性不可汙,為爾滌塵煩。”茶文化詩詞不但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容,也為我國詩詞注入了新的活力。

  1、最早的茶詩

  在我國早期的詩賦中,最早讚美茶的應該是晉代詩人杜育的《茶賦》,詩人以飽滿的熱情歌頌了這一奇產----茶葉。詩中雲:茶樹受豐壤甘露的滋潤,滿山遍谷,生長茂盛,人們成群結隊的前去採摘。另外,西晉左思的《嬌女詩》: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百晰。

  小字為紈素,口吃自清歷。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畫。

  馳鶩翔園林,果下皆生摘。

  貪華風雨中,筱忽數百適。

  心為茶荈劇,吹噓成對鼎。”

  寫左思的兩位嬌女,因急著要品香茗,就用嘴對著燒水的“鼎”吹氣,非常深動地描寫了兩個嬌女烹煮茶的姿態。

  2、關於茶聖羽和茶經

  說到茶事,不可不提一個人,那就是被後人稱之為“茶聖”的陸羽。陸羽彷彿天生就與茶有緣,他是一孤兒,三歲的時候被一位禪師收養,陸羽的少女時代便在寺院中度過。因為最早種植茶樹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飲茶習慣也是由僧侶間發起的。小陸羽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因此對寺院中僧人種茶煮茶,他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之後陸羽走出寺院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時考察了各地飲茶習俗並總結了歷代製茶經驗後,撰寫了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書中全面闡述了煎茶的製作過程,也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礎,因此陸羽也被稱尊為中國茶聖。

  二、唐詩中的茶文化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的第二個鼎盛時代,在軍事、文化和經濟上的發達,如同閃耀在這整個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在當時沒有一個國家能與唐王朝的強盛與繁榮等量齊觀。而對當時世界乃至後來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風貌,這一點在茶文化上表現的十分突出。

  與火熱的酒文化相比,流行於唐代的茶文化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另一面:高雅與,清靜。飲茶的過程就是精神調節和自我修養的過程。唐人對茶的喜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至愛哈爾理想的傾注。這種傾注激發了文學創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將飲茶視為雅逸的文化體驗和精神上的享受。在各種茶詩作品中,五言詩、唱和詩、聯句詩、寶塔詩中的茶文化最為突出。

  1、五言詩

  唐代傑出詩人杜甫,寫有“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的詩句。當時杜甫年過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祿難沾,有歸山買田之念。此詩雖寫得瀟灑閒適,仍表達了他心中隱伏的不平。詩仙李白豪放不羈,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詩中借浪漫而豐富的想象表達自己的理想,而現實中的他又異常苦悶,成天沉湎在醉鄉。正如他在詩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當他聽說荊州玉泉真公因常採飲“仙人掌茶”,雖年愈八十,仍然顏面如桃花時,也不禁對茶唱出了讚歌:“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儷芳津,採眼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連線。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表達了茶的讚譽和嚮往。

  中唐時期最有影響的詩人白居易,對茶懷有濃厚的興味,一生國下了不少詠茶的詩篇。他的《食後》雲:“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詩中寫出了他食後睡起,手持茶碗,無憂無慮,自得其樂的情趣。

  2、唱和詩

  在數以千計的茶詩中,皮日休和陸龜蒙的唱和詩,可謂別具一格,在詠茶詩中也屬少見。

  皮日休,唐代文學家,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學士。陸龜蒙,唐代文學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任蘇湖兩都從事。兩人十分知己,都有愛茶雅好,經常作文和詩,因此,人稱“皮陸”。他們寫有《茶中雜詠》唱和詩各十首,內容包括《茶塢》、《茶人》、《茶筍》、《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和《煮茶》等,對茶的史料,茶鄉風情,茶農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體的描述,可謂一份珍貴的茶葉文獻。

  3、聯句詩

  聯句是舊時作詩的一種方式,幾個人共作一首詩,但需意思聯貫,相連成章。在唐代茶詩中,有一首題為《五言月夜啜茶聯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們是:顏真卿,著名書畫家,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書,封為魯國公,人稱“顏魯公”;陸士修,嘉興***今屬浙江省***縣尉;張薦,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人,工文辭,任吏官修撰;李萼,趙人,官居廬州刺史;崔萬,生平不詳;晝,即僧皎然。詩曰: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萼***。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崔萬***。

  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晝***。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士修***。

  這首啜茶聯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陸士修作首尾兩句,這樣總共七句。作者為了別出心裁,用了許多與啜茶有關的代名詞。如陸士修用“代飲”比喻以飲茶代飲酒;張薦用的“華宴”借指茶宴;顏真卿用“流華”借指飲茶。因為詩中說的是月夜啜茶,所以還用了“月桂”這個詞。用聯句來詠茶,這在茶詩中也是少見的。

  4、寶塔詩

  唐代詩人元稹,官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詩唱和,所以人稱“元白”。元稹有一首寶塔詩,題名《一字至七字詩·茶》,此種體裁,不但在茶詩中頗為少見,就是在其它詩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詩曰: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寶塔詩是一種雜體詩,原稱一字至七字詩,從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選兩句為一韻。後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兩句字數依次遞增一個字。元稹在他的寶塔茶詩自注中說:一至七字詩,“以題為韻,同王起諸公送分司東郡作。”全詩一開頭,就點出了主題是茶。接著寫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顯然是倒裝句,說茶深受“詩客”和“僧家”的愛慕,茶與詩,總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寫的是烹茶,因為古代飲的是餅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葉碾碎,再用紅紗製成的茶羅把茶篩分。第五句寫烹茶先要在銚中煎成“黃蕊色”,爾後盛在碗中浮餑沫。第六句談到飲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飲。結尾時,指出茶的妙用,不論古人或今人,飲茶都會感到精神飽滿,特別是酒後喝茶有助醒酒。所以,元稹的這首寶塔茶詩,先後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從茶的本性說到了人們對茶的喜愛;二是從茶的煎煮說到了人們的飲茶習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說到了茶能提神醒酒。

  唐代為我國詩歌的鼎盛時期,作詩成為謀取利祿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幾乎無一不是詩人,不飲茶成不了名詩人,詩人無不飲茶寫詩,與酒一樣,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唐朝茶文化的繁榮,由此可見一斑。

  三、宋代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化發展的繁榮階段,以宋詞為代表的文化成就達到了歷史的高峰。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在唐代的基礎上湧現出更多、更絢麗的篇章。以茶文化為特色的封建文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1、詩詞中所提到的名茶

  宋代詩詞眾多,有一些提到當時的名茶,這些名茶有的從唐代開始就是名茶,如蒙頂茶、顧渚紫筍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湧現出來的,如北苑茶等。

  龍鳳茶,宋代最為著名的茶,產於福建的建溪流域,詩見王禹偁《龍鳳茶》。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烹處豈期商嶺水﹐碾時空想建溪春。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白頭親。

  鳩坑茶,唐代貢茶之一,宋代名貢,產於今浙江省淳安縣,詩見范仲淹《鳩坑茶》。

  雙井茶,當時的貢茶之一,產於江西省修水縣,詩見歐陽修《雙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日誇。

  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明變易。

  君不見建溪龍鳳,不改舊時香味色。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

  2、賜茶及謝茶表之類現象

  唐代的皇帝偶爾會賜一些貢茶給大臣,在宋代則賜茶之風甚盛,受到皇帝恩賜茶葉的大臣們常要作詩或作文章對皇帝的恩賜表示感謝,稱為“謝茶表”,如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寫過此類“謝茶表”,可參見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表》,有關的詩可見以下幾例。

  王禹《龍鳳茶》:“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得作近臣”。

  蔡襄《北苑茶》:“特旨留丹禁,殊恩賜近臣”。

  梅堯臣《七寶茶》:“啜之始覺君恩重,休作尋常一等誇”。

  3、借茶抒懷,憂國憂民

  北宋由於在“靖康之變”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過一個經濟繁榮時期,加之當時鬥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詩、茶詞大多表現以茶會友,相互唱和,以及觸景生情、抒懷寄興的內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歐陽修的《雙井茶》詩: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

  南宋由於苟安江南,所以茶詩、茶詞中出現了不少憂國憂民、傷事感懷的內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陸游和楊萬里的詠茶詩。陸游在他的《晚秋雜興十二首》詩中談到:

  置酒何由辦咄嗟,清言深愧談生涯。

  聊將橫浦紅絲碨,自作蒙山紫筍茶。

  詩中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貧,無錢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親自碾茶的情景。

  而在楊萬里的《以六一泉煮雙井茶》中,則吟到:

  日鑄建溪當近舍,落霞秋水夢還鄉。

  何時歸上滕王閣,自看風爐自煮嘗。

  抒發了詩人思念家鄉,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閣親自煎飲雙井茶的心情。

  四:元、明、清茶文化

  1、元代茶文化

  元代,也有許多詠茶的詩文。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

  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

  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雷芽。

  盧仝七碗詩難得, 諗老三甌夢亦賒。

  敢乞君侯分數餅, 暫教清興繞煙霞。

  詩中感嘆說自己多年沒喝到建溪茶了,心竅被黃塵塞滿。時時憶念“黃金碾畔”的“雷芽”,“碧玉甌中”的“雪浪”。既不能象盧仝詩中連飲七碗,也不能夢想象趙州和尚那樣連吃三甌,只期望王玉能分幾塊茶餅。

  此外還有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謝宗可的《茶筅》謝應芳的《陽羨茶》等等。元代的茶詩以反映飲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2、明代茶文化

  明代的詠茶詩比元代為多,著名的有黃宗羲的《餘姚瀑布茶》、陸容的《送茶僧》等。此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還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譏諷時政的詠茶詩。如高啟的《採茶詞》:

  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槍旗短。

  銀釵女兒相應歌,筐中採得誰最多?

  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

  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

  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詩中描寫了茶農把茶葉供官後,其餘全部賣給商人,自己卻捨不得嘗新的痛苦,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生活極大的同情與關懷。又如明代正德年間身居浙江按察僉事的韓邦奇,根據民謠加工潤色而寫成的《富陽民謠》,揭露了當時浙江富陽貢茶和貢魚擾民害民的苛政。這兩位同情民間疾苦的詩人,後來都因賦詩而慘遭迫害,高啟腰斬於市,韓邦奇罷官下獄,幾乎送掉性命。但這些詩篇,卻長留在人民心中。

  3、清代乾隆皇帝品茶

  清代也有許多詩人如鄭燮、金田、陳章、曹廷棟、張日熙等的詠茶詩,亦為著名詩篇。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清代愛新覺羅·弘曆,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曾五次為杭州西湖龍井茶作詩,其中最為後人傳誦的是《觀採茶作歌》詩:

  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續添,幹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皇帝寫茶詩,這在中國茶葉文化史上是少見的。

  五、精神象徵

  品茶是一種享受,茶人希望通過飲茶吧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得到美好的韻律,精神的開釋。這種妙趣難以言傳你,卻可意會。

  1、茶之淺

  茶要淺,有個說法,叫十分的茶水容量,倒滿七分,留得三分人情在。淺作為一種審美的狀態,大約是文化中的簡約、含蓄、象徵……淺是每一個平常的日子,人生如茶,既有淡淡的愁苦,亦有不盡的甘甜。然而,不管茶味有過怎樣的甘甜或苦澀,最終它必然歸於淺淡。無論人生有過怎樣的輝煌,最終都不失質樸;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能坦然生活,誠懇待人。

  2、茶之清

  清,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範疇,其意蘊十分廣泛。清”又是茶的精神實質,品德修持,正好契合的詩人創作的需要。茶性清潔不可汙,作茗事除了要有清靜的環境外,從器具到內心還要表裡俱清明潔淨。 “清甘本無滓,渴飲得真味。” ***蔡襄***這是對茶自身給人清新感覺的探討。小庭幽圃絕清佳。” ***陸游***講的是飲茶環境的清幽寂靜。

  “清”與文人、僧家所追求的清閒、清靜是相通的。大量的茶詩都表現出對“清”的探討,詩作不僅寫出茶自身的自然屬性和養顏健身之功用,更揭示了茶與文學創作、抒發性靈之間的密切關係。也為詩作營造一種清新自然的詩境,表現出簡古淡泊,閒逸悠然的雋永境界。

  3、茶之意境

  茶的意境,即與茶相伴而來的、給人以清新、淡雅、閒適、悠然,親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於一般口腹物慾。飲茶可以是一種習慣,給人以助思考、添情趣.  品茶與喝茶,不僅有量的差別,而且還有質的不同。喝茶,主要是為了解渴,以滿足人體水的生理需要。所以,喝茶重在數量,往往是急飲快咽地完成。

  而品茶重在意境,它把飲茶看作是一種藝術的欣賞,精神的享受,都喜歡在“品”字上下功夫,要細細品啜,徐徐體察。通過觀其形、察其色、聞其香、嘗其味,使飲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感情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寄託。

  4、茶與儒道

  茶的精神與儒道兩家的思想緊密相連。儒家思想是中國的思想的精髓。儒家用“仁”來調節人際關係,倡導共同進步,這正是茶的本性。茶深收儒家的影響,也對其產生了重要的作用。陸羽提倡的茶藝,體現了儒家的中庸和諧精神。在飲茶的美好境界中得到精神的寄託。道家為茶葉提供了茶藝,使茶文化達到一定的藝術境界,同時對茶文化的自然觀、哲學觀、美學觀也進行了闡述。道家要求茶人要有清淨、無私、平和的氣質。道家為茶文化披上了文明的光環,茶的意境與傳統文化的內涵相通融,展示了其“真、善、美”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