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國學經典論文

  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智力發展最旺盛的時期,也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此階段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運用適宜的方式,一定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幼兒國學經典論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幼兒國學經典論篇一

  國學經典,為幼兒成長打底色

  摘 要: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智力發展最旺盛的時期,也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如果在此階段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運用適宜的方式,一定會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老師要儘可能避免單一的做法,而應開展多樣性的活動,從而使幼兒在《弟子規》誦讀活動中有情、有趣、有感受、有共鳴,不僅得到中華古老文化的薰陶,更使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關鍵詞:《弟子規》誦讀; 一日活動; 實踐與成效

  一、染――營書香氛圍,留深遠印象

  喬姆斯基認為,環境可以產生激發效應和塑造效應,營造一個相應的環境對幼兒的興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環境創設中體現了中國古典民族特色。

  1.讓牆飾“說話”

  結合《弟子規》特色,我班專門開闢了一面有關《弟子規》內容的玻璃牆飾,我對這面牆的邊框進行了精心的構思和佈置,中間則以古典書籍為底襯,書籍上會選取《弟子規》佳句,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供幼兒每日觀賞,力求讓牆飾“說話”。

  2.以“警句”規範

  在教室的多個角落貼有《弟子規》的“警句”,提醒幼兒自覺遵守常規要求。如圖書一角貼有: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幼兒衛生間貼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以“警句”來規範幼兒行為。

  3.在書中“徜徉”

  在區域活動中,利用《弟子規》的文章及故事圖片製作成小書,投放在操作區中,自制小書圖文並茂,集美、雅、趣為一體,讓幼兒留下深刻印象。

  二、誦――用讀講唱演,讀千古美文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誦讀是獲取知識的基礎,運用多種方法誦讀可以提高幼兒節奏韻律感。加強誦讀,引導想象,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逐漸理解、感悟、體驗、積澱。

  1.形式多樣,反覆吟誦

  充分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空閒時間反覆吟誦:比如在牛奶點心後誦讀幾遍,午飯後誦讀幾遍。不斷地反覆記憶,增強了幼兒的記憶能力。其次,通過男女對吟,師幼對吟,幼幼對吟,單獨對吟,有節奏誦讀,接句誦讀,配樂誦讀,歌曲誦唱,這多種多樣的誦讀方式,讓幼兒感到誦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當幼兒熟悉一段弟子規內容後,我便讓幼兒在表演中體會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達書中蘊涵的內容,小演員和小觀眾都會受到啟發和教育。

  2.一日生活,隨時吟誦

  每天午餐前,讓孩子們誦讀“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並告訴小朋友,每一種食物,都有它獨特的營養成分,是我們成長所必須的;每天午睡起床後,教室裡播放《弟子規》歌曲。幼兒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陶冶情操,規範行為,音樂聽完後能以更好的精神狀態進行學習;離園前十分鐘誦讀,引導幼兒反思自己的言行,調整自己的行為,讓他們記錄自己的成長足跡,感受自己的每天變化。

  三、釋――思經典佳句,闡國學內涵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離幼兒的生活甚遠,語言也難於理解。因此,在誦讀《弟子規》時既不能停留在“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的層面,也不要走向講深講透,深刻理解的誤區,要引領幼兒在誦讀的基礎上逐步去感悟、內化。

  1.寓教於樂,好之樂之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為了激發幼兒對《弟子規》的興趣,我們就蒐集與《弟子規》有關的故事和視訊,並下載動畫片,以生動、溫馨的畫面來闡釋幼兒對佳句的理解,另外,通過故事創設教學情境也是一種適宜幼兒年齡特徵的教學方法,故事中的人、事、物、境、情都會對幼兒產生深刻的影響。生動的故事內容,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往往是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良方。

  2.寓教於行,學以致用

  《弟子規》雖然是國學經典,但時代不同,裡面涉及的一些內容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一句簡單的弟子規,怎樣讓幼兒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呢?在教幼兒學習“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時,可以聯絡生活實際來進行教學,比如讓幼兒欣賞圖片:去親戚家、朋友家裡不要把人家的玩具帶走;超市裡看到你喜歡的事物、玩具等放在購物車裡要付款;公園裡我們看到美麗的花不要採摘。同時讓幼兒討論,這樣的做法對嗎?讓幼兒在課堂上有話說,有事做。幼兒在上課時發言踴躍,表現積極,得到的知識和啟迪也超越了原來的教材。

  四、悟――品文化精髓,育優良品德

  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誦讀,更重要的是落實《弟子規》,邊學邊做,邊做邊改錯,做到“德日進,過日少”,善於變通,活學活用。

  1.曉之以理

  通過《弟子規》中的道理反覆教育,我班許多幼兒的品德、行為有了明顯的改善。佳佳小朋友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爺爺奶奶更是對她疼愛有佳,在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她奶奶說:“以前她在家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摔砸東西,學了《弟子規》後,她變得懂事多了,再也不亂髮脾氣,還經常幫大人做家務。”從這件事上我更深刻體會“孺子可教”這句話。我把每週的班級特色活動作為弟子規的活動時間,活動中重點講解弟子規的釋義和相關的小故事,把弟子規的內容用現代的方式進行詮釋,不盲從於裡面提到的有些形式,更關注裡面蘊涵的道理,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動之以情

  幼兒的父母或親人生病不舒服的時候,我就用“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來教育孩子,告訴他去照顧親人,關愛父母,讓幼兒從小就有一顆善良和關愛他人的心。現在的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感受不到兄弟姐妹的關懷和照顧,因此,要引導幼兒把同伴當成兄弟姐妹,做到“兄道友,弟道恭”,讓同伴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愛護。當同伴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還應該懂得“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的道理。時時處處多為別人著想,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才能造就寬容豁達的良好品德。

  《弟子規》以精煉的語言高度概括了為人子弟立身處世的規範與要求,通過半年多《弟子規》的教學,我看到幼兒從《弟子規》中學到了很多實在的做人準則。《弟子規》對於提高孩子的德育素養,培養他們的優秀品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它能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讓我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在國學經典的長河裡凌波、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裡採擷如花的詞語,感悟成長的快樂吧!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幼兒國學經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