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納修真法要如何練習掌握

  吐納功法是通過靜坐,用體內動作闔闢來控制呼吸的一種功夫,能達到金丹大道同樣的功效,在古代為道門所常用。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吐納修真法。歡迎閱讀!

  吐納修真法

  訣曰“吸呼無闔闢,息息不歸根;

  吸呼配闔闢,方是入修真;

  闔闢自翕動,延壽誕百辰;

  知息來去處,固守意存純;

  闔闢依玄牝,世上少知音;

  先師吐納法,莫浪說與人。”

  吐納功法是通過靜坐,用體內動作闔闢來控制呼吸的一種功夫,能達到金丹大道同樣的功效,在古代為道門所常用。

  吐納者,即是鼻吸口呼的呼吸法,其法氣從鼻緩緩而入,氣從口微微吐出,由鼻中吸入氣,為生氣;由口中撥出氣,為死氣。但令鼻吸多口吐少,徐而行之,常存意其中,久而不怠,定可延年。吸氣呼氣,不宜自聞其聲,一出一入,要愈緩愈妙。吸氣時,擠部向內收縮;呼氣時,臍部向外鬆弛。這就是吸則闔,呼則闢的體內動作,如此練久了,自然“息息歸根”,小腹自動吐納,似替代口鼻之呼吸,逐漸形成外呼吸雖斷,而丹田之中一開一合之內息。仙家講:“凡息”已斷,“真息”始現,“真息”即泯,“胎息方顯,功至“胎息”就能“返本還原”,如嬰兒在“母胎”一般。

  吐納之姿勢:先直身平坐,兩手置於膝蓋,吐故納新,去濁留清;然後將手置於丹田,始行吐納功夫。《吐納心要篇•吐納論》:“人生須臾不可離者,呼吸也。吸則闔,闔則納新,呼則闢,闢則吐故。新者不納則病虛,故者不吐則病實;虛實見,內邪侵賊,五行紊亂,陰陽相失,豈可為道乎?夫道者,首在調合陰陽,順理五行,而知呼吸闔闢之方,行強身立命之道,其庶幾乎可以為道矣。”吐納功夫可救老殘,六十四歲以後,甚至八十九十之高齡,如能勤而行之,修煉培補,久習陽生,身體必然強壯,自然返老還童,惟是時最忌女色,否則築基難成,無望證得長生之果。

  易曰:“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吐氣時可默唸六字氣訣,每字練六次,並養氣一小時,任督二脈,當不久自通,進而八脈尚可全通,八脈通後,可以專做“馬陰藏相”之功夫,則精固而不洩一滴矣。做吐納功夫,必須於破曉天初明時,向東方行之,第一要緩進,第二要有恆,第三要戒絕酒色嗔怒。

  太極拳的總體特點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

  太極拳的八種勁: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力***,擠***對下盤的外掤勁***,按***對上盤的外掤勁,或作反關節拿法***,採***順力合住對方來力,或作拿法***,挒***以側掤之勁破壞對方平衡***,肘***以肘尖擊人***,靠***以肩膀前後寸勁擊人***.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

  全面性

  太極拳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是一種具有漢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與人體本身有關的問題,包括古典文學﹑物理學﹑養生學﹑醫學﹑武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體現東方文學的宇宙觀﹑生命觀﹑道德觀﹑人生觀﹑競技觀。

  適應性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並不難學,而且架勢的高或低﹑運動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能適應不同年齡﹑體質的需要,並非年老弱者專利。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親身實踐,無論是提高技藝功夫,還是益壽養生,無論是個人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參與太極拳,並從中獲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極拳鬆沉柔順﹑圓活暢通﹑用意不用力的運動特點,既可消除練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勁,又可避免肌肉﹑關節﹑韌帶等器官的損傷性。既可改變人的用力習慣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當和呼吸不當引起的胸悶緊張﹑氣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極拳的練習要求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鬆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

  胸──舒鬆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向下鬆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

  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鬆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紮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鬆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