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習慣受益終生的廣播稿

  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表現在科學、合理的生活制度上,要形成明確的時間觀念。下面小編整理關於培養良好習慣的廣播稿,希望小編整理的能對你有所幫助!
 

  好習慣益終生廣播稿

  各位同學:

  中午好!在美妙的樂曲聲中,第二期專題廣播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我與大家一起分享的題目是:好習慣,益終身。

  首先,請同學們聽一個故事:在印度和泰國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者銅柱上,無論小象怎樣掙扎都無法掙脫。小象漸漸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大象,可以輕而易舉的掙脫鏈子時,也不掙扎。同學們,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了。可見,所謂的“習慣”是指長期重複地做並逐漸養成的不自覺活動,習慣的力量很大。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科學歸納法的奠基人培根,在談到習慣時深有感觸的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習慣受益終生

  說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又讓我想起一個故事:1998年1月21日至28日,全球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聚在法國首都巴黎,為人類所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進行研討。會議期間,有人向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請教:“您是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獲得重要知識的?”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卻說:“我是在幼兒園。”提問者一下子愣住了,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哪些最重要的東西呢?”這位科學家耐心地回答說:“我學會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用過的東西要擺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錯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誰也沒想到,在我們平時看起來最平常的行為習慣,卻成就了這位科學家最輝煌的事業。這位諾貝爾獲獎者的一席話是多麼耐人尋味啊!良好的行為習慣會影響人的一生,有了好習慣,失敗不容易;沒有好習慣,成功不容易!

  同學們,從這些小故事裡,從你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你是不是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呢?其實,在我們身邊,老師發現有很多注重培養自己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同學。每天清晨,文明禮儀示範崗學生早早地來到學校堅守自己的崗位;教室、走廊、包乾區等區域,總能見到值日生認真打掃衛生的身影;課前準備時間,同學們有條不紊地收交作業、自主投入新一天的學習;上課時,同學們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同學的發言,並不斷地參與學習思考,有問題或有不同的想法能勇敢地舉手發言;課間,同學見到老師主動打招呼;當看到老師手中捧著一大疊作業,同學能主動上前道一聲:“老師,我來幫您!”;在自己不小心做錯了事後,能主動承認錯誤並道歉;在同學不小心碰到自己時,能寬容同學,跟同學道聲:“沒關係”;放學的時候,有同學見到叔叔阿姨能主動問好,見到家人來接能主動迎上去,打招呼;離開教室之前,有同學見到個別同學的椅子沒有移放好,能主動輕輕地擺放好才離開教室;當自己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時,關上門了,還不忘檢查一下,看看窗戶是否關實、插好。這些同學的行為表現,多好!他們的平凡的行動表現出他們不平凡的品質。

  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我們美麗和諧的校園裡,也時常跳躍著不和諧的音符:當你漫步校園時,一陣風吹過,紙屑或薄膜撲面而來;當你上樓梯時,腳下踩到一個油漬漬的食品袋;課間十分鐘,一抬頭看到牆上的腳印;草坪上、花壇裡,被勿勿行走的同學“另闢蹊徑”; 午餐時間,部分同學脫離整齊有序的路隊,迫不及待地衝入食堂;食堂的廢棄桶裡,每餐都能看到大量的剩飯剩菜;有的同學上完廁所,忘了“來也匆匆,去也沖沖”;校園內不時能見到長明燈和長流水;有的同學習慣在教學樓大聲喧譁,追逐打鬧,釋放能量,上體育課時卻沒了精、氣、神;有的同學經常說髒話,到處塗鴉留下“傑作”;有的同學不戴領巾、胸卡進出校園,老師和同學提醒時還不屑一顧、強詞奪理;有的同學不愛護公物,或是故意損壞門窗和桌椅;有的同學拾到東西不上交,有的將別人的錢物據為己有;有的同學甚至動輒喜歡和同學舞動拳腳……這些不良習慣行為,看起來都是小事、是小節,夠不上違法違紀,卻有傷大雅,違背社會公德,影響同學們健康成長。

  俗話說得好,“沙不積無以成高塔,水不積無以成江河”。人的優良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天一天培養起來的,可以享用終身;同樣的道理,“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一個人不注意克服小毛小病,不加以自我約束,常以惡小而為之,必然會變成大毛大病,令人遺恨終身。同學們,你們現在所處的階段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最佳時期,你們一定要善於培養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將來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怎樣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呢?下面我重點介紹四個方面的行為習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