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陶藝介紹

  陶藝的歷史源遠流長,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的發展。那麼,關於中國古代陶藝你瞭解了多少?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陶藝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發展歷程研究

  摘要:中國製造陶瓷的歷史悠久,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的發展歷程。其陶瓷製作精美,實用性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這應該歸功於中國古代陶瓷工藝技術的不斷髮展與進步。本文則主要探討了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發展歷程,從陶器的產生到瓷器的出現、發展、繁榮進行簡要的概述,以加深對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認識。

  關鍵詞:陶瓷工藝;中國古代;發展概況

  所謂陶瓷,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陶器,二是瓷器。陶器比瓷器出現的年代要早很多,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而最早的瓷器則出現在商代以及西周年間,這個時候的瓷器被稱為“原始瓷”,因為技術不夠成熟,胎色以灰白居多,而且“瓷器”的表面還有一層石灰釉,與後來的瓷器存在很大的區別。但是在製作工藝上,瓷器的製作工藝是在陶器的製作工藝上發展而來的。陶是淵源,瓷是傳承,二者源遠流長相互融合相互發展相互繁榮。而陶瓷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是創造中國古代文明輝煌藝術成就的不可或缺推進力量。早期的瓷器是作為一種生活用具出現在人們生活中,在隨後的發展歷程中,陶瓷逐漸成為一種代表精神文化追求,體現價值品位的藝術品。而在中國古代陶瓷漫長的發展與進步歷程中,每一個時代陶瓷都有自己的工藝特點以及不同的藝術文化追求,體現著不同時代的製作陶瓷的工藝水準和當時的社會風貌、民俗特徵以及藝術品位。所以對於每個時代瓷器的研究都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探求,都是需要我們不斷的研究與關注,而其中陶瓷工藝這一部分的發展在推動中國古代陶瓷歷史的進步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陶瓷的發展史濫觴於新石器時代。據考古發現,目前最早的陶器遺址是距今約10000年的地處湖南道縣的玉蟾巖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以及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當時的製陶工藝極其簡單,所用的製陶原料均來自於人類所居住的地方,燒出來的陶器質地鬆軟,是一種粗砂陶,多用於日常生活。

  到了殷商時期,開始出現瓷的雛形。而此時的製陶工藝也開始有了長足的發展,陶器的造型開始多變,而且還有不同品種不同花色的印紋硬陶出現。到了西周,陶器的製作原料從就地取材變成了高嶺土,而高嶺土中含有少量的Fe2O3,使得製陶燒製溫度達到了1200℃。而原始瓷也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主要原始瓷的內外表面都含有一層厚薄不均的玻璃釉,顏色多為青灰色和黃褐色。在瓷胎上一般使用黃綠、青綠的釉進行敷釉。這種原始瓷的吸水性弱,顏色灰白,胎面粗糙。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陶瓷工藝並沒有太大的進步,只是很多陶器上面都刻有一些表示封建等級的文字,諸如“左陶戶”、“相邦”等。這可以證明當時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是非常嚴格的。

  兩漢時期,陶瓷工藝開始出現顯著的提高和發展。在西漢,由商周發展而來的上釉製陶公一開始得到廣泛的應用,而且這個時期的釉的顏色也開始增多,出現了彩繪陶。到了東漢,特別是東漢晚期,南方的青釉瓷燒製成功,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瓷陶分家,瓷器開始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這些瓷器較原先的陶器,它的外觀更加堅實更加緻密,胎質更加細膩,釉色也變得澄澈透明,強度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而青釉瓷的出現與南方越窯,主要是因為當時南方盛產瓷石,並將瓷石單獨運用於胎面的製作原料中。

  南北朝時期,中國長期處於一種紛爭四起,戰亂不斷的局面,使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遭受了極其嚴重的摧殘,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陶瓷工藝的向前發展。但是這個時期其他的工藝美術,包括繪畫、美術、書法開始融入到陶瓷工藝當中去了。這為隋唐時期陶瓷工藝的發展與強盛了積累了基礎。

  隋唐時期在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發展歷程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期間,北方白釉瓷實現了質的飛躍。在製作工藝上,以邢窯、定窯、鞏窯為代表的白釉瓷首先在原料的使用以及胎釉的配方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與創新。他們在白釉瓷的胎中加入了含有高嶺石較多的高嶺土或者高嶺土。其次,對燒製瓷器的溫度進行了小幅度的提高,從原先的1200℃提高到1380℃左右,這要得益於對於燒製爐窯的改進。最後,他們還對裝燒工藝進行了改進,從明火支燒發展到了閘體裝燒。而在唐朝還出現了為世人所熟知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的陶器,它不同於西漢時期的上釉陶瓷的主要原因是“唐三彩”的釉色豐富,包括了淺綠、深藍、茄紫、天藍等多種釉色。而且在造型、所表達的主題方面,“唐三彩”要比西漢時期的上釉陶器更加豐富多樣。不僅如此,唐代還出了製作工藝精美的“彩瓷”,它為後來的色釉和彩繪裝飾陶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到了宋朝,中國陶瓷工藝開始迎來一個鼎盛時期。不管是胎質、釉料還是製作技術、所表現的主題方面都較前一個時期有了較大的提高。而且燒瓷技術開始日臻完善,並出現了不同風格的窯系。包括磁州窯、龍泉窯、越窯等,以及聞名中外的宋代五大名窯:汝窯、鈞窯、定窯、哥窯、官窯。而宋瓷最為人稱道就是單色釉的高度發展,譬如鈞窯的瓷釉就是一種紅釉,它給人一種珠圓玉潤、吉祥喜慶、大方典雅的東方美感。再者就是宋瓷為陶瓷美學開闢了一個不同的領域,在前人傳統的劃花、印花以及刻花的裝飾技術之上增加了毛筆加繪的新的裝飾工藝,使得瓷器的紋飾流暢奔放,極具動感,看起來流光溢彩,非常富有藝術特色。也正是因為這種問世技術的創造,使得宋瓷裝飾手法極大程度地向繪畫傾斜,從而導致瓷器紋飾所表達的主題,所刻畫的人物,所展現的題材呈現五花八門之狀。而在宋朝最為重要的一個制瓷地點――景德鎮,在對後來的陶瓷工藝的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景德鎮是從五代開始燒製瓷器,到了宋代,景德鎮開始燒製大量的青白釉瓷,同時在質量上也有很高的標準,使其在窯極其多的宋朝爭得一席之地,併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窯場之一,這為景德鎮後來成為中國瓷都奠定了基礎。

  陶瓷工藝發展到元朝,外銷瓷的數量大增。而大多港口集中在南方,這就促進了南方龍泉窯和景德鎮窯的發展,而北方瓷窯逐漸走向衰落。這個時期,在陶瓷工藝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就屬景德鎮窯了。景德鎮窯在這個時期,首先採用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次配方”方法,提高了瓷器燒成的溫度,同時減少了陶瓷在燒製過程中出現變形的情況,使得製造大型瓷器成為可能。其次景德鎮燒製青花瓷的工藝走向成熟,實現了以氧化鉻著色的釉下彩青花和以氧化銅著色的釉下彩釉裡紅兩者結合的青花釉裡紅。青花釉裡紅釉色雖單一,但是並不顯單調,是一種粗細有質、精美絕倫的瓷器。

  到了明朝,景德鎮瓷器開始全面發展,煅燒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景德鎮也成為全國最大的瓷器燒製中心。在陶瓷工藝上面,完成了以一種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互結合而形成的鬥彩。其中以明成化鬥彩最為矚目,它顏色鮮亮、釉面圓潤如玉,紋飾生動形象,製作精良。還有明萬曆的五彩瓷、黃綠紫相映成趣各增奇妙的素三彩,這是清朝康熙五彩瓷以及雍正粉彩瓷興旺發達的基礎。

  中國古代陶瓷工藝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製作工藝精良、藝術表現豐富多彩,在歷經幾千年的發展之後依舊熠熠生輝。本文主要探討了中國古代陶瓷工藝的發展歷程,由於篇幅有限,文中很多地方都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諸如清朝的五彩瓷、宋朝不同窯系之間的風格差異等,筆者將會在以後的研究工作中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以推進對中國古代陶瓷發展的研究。

  中國古代陶藝

  1.何為陶藝

  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它既是物質產品,又是精神產品,泛指以陶瓷為主要媒材,從事藝術創作的活動或作品。

  2.中國陶瓷的起源和發展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華夏先民就已經會製造和使用陶器了,他們把陶土摻水溼潤後塑成一定的形狀,乾燥後用火進行燒製,成為堅硬的陶器。在商代,由於陶窟的改進和新粘土的使用,以及釉的發明,人們創造了比陶器胎質細密、堅硬,外表光滑,而且更具實用性的瓷器。中國的陶藝在歷史上的成就是輝煌的,如同一條大河源流不斷,漫長悠遠。

  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完成了由陶到瓷的發展

  由於陶窯的改進和新粘土的使用,在商代便燒製了原始瓷器,為我國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秦漢時代的陶瓷藝術,無論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都開創了新的境界,在中國陶瓷發展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漢代的重大突破就是能夠燒製成熟的青瓷。由原始陶器發展為瓷器,是在制瓷原料的工藝改革、窯爐結構的進步、釉的發明等條件下獲得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的結果和聰明才智的結晶。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得到迅速發展並聞名於世。青瓷具有獨特的藝術風韻,其蒼古幽雅,質地如玉,色調泛青,是當時人們對陶瓷藝術品味追求的體現。在成型方法上,除輪制技術提高外,還採用了拍、印、鏤、雕、堆等多種表現手法,因而能夠製成各種造型新穎有趣的器物。與此同時,黑瓷和白瓷也相繼出現,雞頭壺便是其中比較別緻的黑釉造型,為以後各種彩繪瓷器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隋唐五代的陶瓷業的成長

  唐代的陶瓷業首推“南青北白”,南方是指越窯的青瓷,北方是指邢窯的白瓷,它們分別代表了當時制瓷業的最高成就。“唐三彩”則代表了盛唐時期的藝術風貌。“三彩”是一種用銅、鐵、鈷、錳等礦物作為著色劑,在釉里加入含鉛物為熔劑,經過大約800度的溫度燒製成的一種低溫釉陶器,其造型渾圓飽滿,深厚中表現出柔和細膩、雍容典雅、豐腴準確、形態逼真傳神。其塑造工藝之高超,可謂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元代景德鎮瓷業的突飛猛進

  元人除了繼續延續宋代的名瓷外,更重大的成就是青花與釉裡紅瓷器的燒製成功。“青花”是指用鈷料在瓷坯上描繪紋樣所表現出來的品相。它的特點是著色力強、明淨、素雅,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的效果,“追韓信瓶”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明代全國瓷業中心的形成

  明代社會繁榮,工場手工業大力發展。豐富的制瓷原料,優越的自然條件,使景德鎮處在全國制瓷業的中心,成為“瓷都”。可以說青花瓷是當時生產的主流。其中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被稱為我國青花瓷器的黃金時代。

  清代陶瓷工藝的巔峰

  清代陶瓷藝術產地較廣,有宜興、石灣、德化等,但中心仍在景德鎮。除元、明代以來釉上彩、高溫釉及鬥彩等品種繼續發展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工藝又成為中國陶瓷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