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高適的一生如何

  高適是唐朝最出名的邊塞詩人之一,與岑參、王之渙、王昌齡一起並稱為“邊塞四詩人”,那麼高適的一生是怎樣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高適的一生,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適的一生

  高適出生在武則天時期,是唐代詩人、政治家,唐玄宗開元十一年他二十歲,這一年過年的時候他來到了長安城,後來他以客人的身份在樑宋遊玩一陣後,就在宋城住了下來。

  高適二十八歲的時候,他開始向北方出發,也曾經想過投奔朝中的官員,而且還為此作過包括《信安王幕府》、《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別》、等詩,但是努力了三年都沒有成功,一年之後在他三十二歲的時候,他去了長安,想要考個功名,但是落榜了,只能無功而返,又是一年過去,這一年他又作了包括《淇上別業》、《酬陸少府》和《自淇涉黃途中作》等詩,三十五歲的時候再次回到宋城居住,並作了《燕歌行》這首詩,四十六歲的時候,雖然身上還是沒有功名,但是他得到了朝中官員張九皋的推薦再次應試,這一次中榜被授為丘尉,在他四十七歲這一年秋天的時候,他以丘尉身份送兵去青夷軍,一年後的春天歸來,作有《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薊門》、《自薊北歸》等,五十三歲因為安祿山攻陷潼關,他跟隨唐玄宗到了成都,在永王謀反後,高適出任淮南節度使征討他,一年之後永王之亂平息,他又受命討伐安史之亂。

  六十歲官位被調為劍南節度使,第二年成為刑部侍郎,後又轉為騎常侍,被封為渤海縣候,但僅僅過了一年,在他六十二歲正月的時候,高適逝世,傳世的有《高常侍集》等作品。

  高適的詩歌特點

  高適的詩中有很多是描寫邊塞士兵生活的,往往體現了一種高昂悲壯的藝術美。詩的型別以七言歌為主,題材豐富,包括了邊塞詩、送別詩、憂民詩、詠懷詩、諷時詩這幾種,用最樸實的文詞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看法。

  高適因為從小就生活在孤寂與困苦之中,養成了俠士直爽、豁達的個性,詩歌包含的內容比較多,深入地表現了主題。詩風淳樸豪放,粗獷有力,通常是描繪一幅巨集偉的場面,再加以議論,充滿豪情和骨氣。

  高適的詩在描繪現實狀況和表達感情方面很少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一般是直抒胸臆,給人很直觀的感受,富有激情和力量,直擊人的心理,充滿正義感。高適的《燕歌行》一開始就給出了當時的背景,結尾處的議論同樣直白有力。

  高適的詩文詞簡潔淳樸、勁拔雄渾,完全從詩意本身出發,沒有特別的雕飾,但是情感的表達卻很深刻,以意境感染讀者。

  高適的詩題材多樣,以邊塞詩見長,表達了其憂國的思想。高適的閱歷豐富了他的情感,所以他寫的詩主要是寫實的,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用簡單質樸的詞直抒胸臆,表達的思想複雜而有深度,具有雄渾悲壯的藝術特點。

  董庭蘭和高適關係

  董庭蘭在沒有學習篳篥之前,一直專注於對七絃琴的研究,造詣非常高。但遺憾的是,唐朝國風開放,胡樂很是盛行,而古樸的七絃琴便很少有人知曉,更別說彈奏了。雖然身懷絕技但卻難覓知音,而高適也略懂音律,非常欣賞董庭蘭的才能,兩人惺惺相惜,來往密切。

  公元747年,當朝宰相房琯被罷黜,而在其府中擔任門客的董庭蘭也被迫離開長安,開始了流浪生涯,生活過的十分清貧。同年冬天,高適與董庭蘭相會於睢陽,離別時高適以詩相送,就是著名的《別董大》。其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詩最為出名。事實上,此時的高適仕途也不是很順利,懷才不遇,漂泊流浪,生活也是處於困苦的境地。但此首詩,高適卻以開闊的胸襟,奔放的語氣把離別的話語說的如此的慷慨激昂,振奮人心,於安慰中充滿了希望和信心,鼓勵董庭蘭重新打起精神去努力。正是因為朋友,高適才能以詩鼓舞。“不要為前途發愁,以你的才能,天下又有誰不認識你呢?”,從側面表現了董庭蘭的藝術才華之高,也體現了高適與董庭蘭之間的深厚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