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袋栽技術介紹
袋栽香菇是香菇代料栽培最有代表性的栽培方法,各地具體操作雖有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香菇袋栽的種植方法。
冬播香菇袋栽方法
香菇在夏季播種,正值高溫高溼季節,接種和培菌難度大,易出現雜菌汙染或高溫燒菌。香菇在冬季播種,宜採用中溫型和中偏高溫型香菇菌株,10月下旬開始作母種,11月初作原種,11月底和12月初製作栽培種,1月份播種。採用17釐米×35釐米的塑料筒作為栽培袋,拌料、裝袋、滅菌、接種的操作方法基本同夏播。選用便於增溫、保溫的房間或溫室作為菌袋培養場所,培菌場所要空間消毒後才能進菌袋,菌袋“#”字形一行一行接種穴側向排壘起來,每行可壘6~7層,4行為一方,長度不限,方與方之間留有走道。開始要把室溫控制在25~26℃左右,每3天在中午氣溫高時通一次風。菌袋培養到13~15天,接種穴的菌絲體生長直徑達8釐米以上時,進行第一次翻袋、扎微孔。翻袋前要噴灑2%的來蘇水或者用氧原子消毒器進行空間消毒,要把每方的中間兩行溫度高的菌袋調換到兩邊,把兩邊的菌袋調換到中間,這樣使每個菌袋溫度差異不大,菌絲生長整齊。在翻袋時,把雜菌汙染的菌袋去除,同時對無雜菌汙染的菌袋,在有菌絲體的部位距離菌絲生長前沿2釐米處扎微孔,微孔深1釐米,每個接種穴的菌絲體上扎3~4個。第一次翻袋扎孔後,菌絲生長量加大,這時要把室溫控制在24℃左右。這時每2天中午通一次風。再過12~13天進行第二次翻袋,並在每一片菌絲體上距離菌絲生長前沿2釐米處扎一圈微孔,約5~6個,孔深2釐米左右,這時要把室溫控制在23℃左右。整個培養過程都要注意遮光。規格為17釐米×35釐米的菌袋,如果4點接種,一般45天左右長滿袋,再繼續培養,
待菌袋內菌柱表面膨脹,2/3的面積上出現瘤狀體時,即可進出菇棚,脫袋轉色出菇。一般在3月中下旬菌袋可進溫室出菇。應先在溫室內作畦,畦寬1~1.2米,深15~20釐米,溫室要用硫磺或甲醛進行空間消毒,地面撒石灰粉,在畦面上鋪一層爐灰渣或者沙子,把長好的菌袋在溫室內脫去塑料袋,將菌柱間距2釐米立排在畦內,菌柱間隙填土***園田土60%+爐灰渣40%,晒乾,再用5%的甲醛水調至手握成團,落地即散,堆起來蓋膜悶2天再用,也可用地表10釐米下的肥沃的壤土***。每個菌柱頂端露出土層2釐米,並用軟的長毛刷子將露出土層的菌柱部分所沾的土刷掉,畦上用竹片拱起,罩上塑料膜,保溫保溼,轉色。冬播香菇的轉色是在3月下旬,氣溫偏低,空氣相對溼度小,多風,管理的重點是保溫、保溼、輕通風。出菇管理同前。第一潮菇採收後,溫室大通風1小時,停止噴水4~5天后,再向畦內噴一次大水,以補充菌柱的含水量。4月份以後的管理要注意遮光降溫和防蟲。這種栽培方法的優點是菌柱在土裡可隨時補充水分和部分養分,省去了浸袋補水過程。同時還要注意,由於菌柱只是頂端出菇,因此出菇面積較小,如果出菇密度大時,常因菇體的相互擁擠變形,造成質量下降,所以菇蕾太密時要及時疏蕾,以保證菇的質量。另外,菇體距離地面很近,很易沾上沙土,也會影響菇的商品質量,噴水時要輕噴、細噴,不能使菌體濺上土。
香菇採收時,要輕輕放在塑料筐中,且不可擠壓變形,然後清除菇體上的雜質,挑出殘菇,剪去柄基,並根據菌蓋大小、厚度、含水量多少分類,排放在竹簾或葦蓆上,置於通風處。應及時加工,長時間堆放在一起會降低質量。
香菇袋栽轉色問題
轉色過程中常見的不正常現象及處理辦法。
A.轉色太淺或一直不轉色:如果脫袋時菌柱受陽光照射或幹風吹襲,造成菌柱表面偏幹,可向菌柱噴水,恢復菌柱表面的潮溼度,蓋好罩膜,減少通風次數和縮短通風時間,可每天通風1~2次,每次通風10~20分鐘。如果空間空氣相對溼度太低或者溫度低於12℃,或高於28℃時,就要及時採取增溼和控溫措施,儘量使畦內溼度在85%~90%,溫度掌握在15~25℃。
B.菌柱表面菌絲一直生長旺盛,長達2毫米時也不倒伏、轉色: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缺氧,溫度雖適宜,但溼度偏大,或者培養料含氮量過高等。這就需要延長通風時間,並讓光線照射到菌柱上,加大菌柱表面的乾溼差,迫使菌絲倒伏。如仍沒有效果,還可用3%的石灰水噴灑菌柱,並晾至菌柱表面不粘滑時再蓋膜,恢復正常管理。
C.菌絲體脫水,手摸菌柱表面有刺感:可用噴水的方法提高空氣相對溼度及菌柱表面的潮溼度,使罩膜內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85%~90%。
D.脫袋後兩天左右,菌柱表面瘤狀的菌絲體產生氣泡膨脹,區域性片狀脫落,或部分脫離菌柱形成懸掛狀: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脫袋時受到外力損傷或高溫***28℃***的影響,也可能是因為脫袋早、菌齡不足、菌絲尚未成熟,適應不了變化的環境造成。解決辦法是嚴格地把溫度控制在15~25℃,空氣相對溼度85%~90%,促其菌柱表面重新長出新的菌絲,再促其轉色。
E.發現菌柱出現雜菌汙染時,可用Ⅱ型克黴靈1∶500倍液噴灑菌柱,每天1次,連噴3天。每次噴完後,稍晾再罩膜。
除了脫袋轉色,生產上有的採用針刺微孔通氣轉色法,待轉色後脫袋出菇。還有的不脫袋,待菌袋接種穴周圍出現香菇子實體原基時,用刀割破原基周圍的塑料袋露出原基,進行出菇管理。出完第一潮菇後,整個菌袋轉色結束,再脫袋泡水出第二潮菇。這些轉色方法簡單,保溼好,在高溫季節採用此法轉色可減少雜菌汙染。
香菇袋栽的出菇管理
香菇菌柱轉色後,菌絲體完全成熟,並積累了豐富的營養,在一定條件的刺激下,迅速由營養生長進入生殖生長,發生子實體原基分化和生長髮育,也就是進入了出菇期。
A. 催蕾:香菇屬於變溫結實性的菌類,一定的溫差、散射光和新鮮的空氣有利於子實體原基的分化。這個時期一般都揭去畦上罩膜,出菇溫室的溫度最好控制在10~22℃,晝夜之間能有5~10℃的溫差。如果自然溫差小,還可藉助於白天和夜間通風的機會人為地拉大溫差。空氣相對溼度維持90%左右。條件適宜時,3~4天菌柱表面褐色的菌膜就會出現白色的裂紋,不久就會長出菇蕾。此期間要防止空間溼度過低或菌柱缺水,以免影響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出現這種情況時,要加大噴水,每次噴水後晾至菌柱表面不粘滑,而只是潮乎乎的,蓋塑料膜保溼。也要防止高溫、高溼,以防止雜菌汙染,爛菌柱。一旦出現高溫、高溼時,要加強通風,降溫降溼。
B. 子實體生長髮育期的管理:菇蕾分化出以後,進入生長髮育期。不同溫度型別的香菇菌株子實體生長髮育的溫度是不同的,多數菌株在8~25℃的溫度範圍內子實體都能生長髮育,最適溫度在15~20℃,恆溫條件下子實體生長髮育很好。要求空氣相對溼度85%~90%。隨著子實體不斷長大,呼吸加強,二氧化碳積累加快,要加強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還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夏播香菇出菇始期在秋季。北方秋季秋高氣爽,氣候乾燥,溫度變化大,菌柱剛開始出菇,水分充足,營養豐富,菌絲健壯,管理的重點是控溫保溼。早秋氣溫高,出菇溫室要加蓋遮光物,並通風和噴水降溫;晚秋氣溫低時,白天要增加光照升溫,如果光線強影響出菇,可在溫室內半空中掛遮陽網,晚上加保溫簾。空間相對溼度低時,噴水主要是向牆上和空間噴霧,增加空氣相對溼度。當子實體長到菌膜已破,菌蓋還沒有完全伸展,邊緣內卷,菌褶全部伸長,並由白色轉為褐色時,子實體已八成熟,即可採收。採收時應一手扶住菌柱,一手捏住菌柄基部轉動著拔下。整個一潮菇全部採收完後,要大通風一次,晴天氣候乾燥時,可通風2小時;陰天或者溼度大時可通風4小時,使菌柱表面乾燥,然後停止噴水5~7天。讓菌絲充分復壯生長,待採菇留下的凹點菌絲髮白,就給菌柱補水。補水方法是先用10號鐵絲在菌柱兩頭的中央各扎一孔,深達菌柱長度的1/2,再在菌柱側面等距離扎3個孔,然後將菌柱排放在浸水池中,菌柱上放木板,用石頭塊壓住木板,加入清水浸泡2小時左右,以水浸透菌柱***菌柱重量略低於出菇前的重量***為宜。浸不透的菌柱水分不足,浸水過量易造成菌柱腐爛,都會影響出菇。補水後,將菌柱重新排放在畦裡,重複前面的催蕾出菇的管理方法,準備出第二潮菇。第二潮菇採收後,還是停水、補水,重複前面的管理,一般出4潮菇。有時拌料水分偏大,出菇時的溫度、溼度適宜,菌柱出第一潮菇時,水分損失不大,可以不用浸水法補水,而是在第一潮菇採收完,停水5~7天,待菌絲恢復生長後,直接向菌柱噴一次大水,讓菌柱自然吸收,增加含水量,然後再重複前面的催蕾出菇管理,當第二潮菇採收後,再浸泡菌柱補水。浸水時間可適當長些。以後每採收一潮菇,就補一次水。
北方的冬季氣溫低,子實體生長慢,產量低,但菇肉厚,品質好。這個季節管理的重點是保溫增溫,白天增加光照,夜間加蓋草簾,有條件的可生火加溫,中午通風,儘量保持溫室內的氣溫在7℃以上。可向空間、牆面噴水調節溼度,少往菌柱上直接噴水。如果溫度低不能出菇,就把溫室的相對溼度控制在70%~75%,養菌保菌越冬。
春季的氣候乾燥、多風。這時的菌柱經過秋冬的出菇,由於菌柱失水多,水分不足,菌絲生長也沒有秋季旺盛,管理的重點是給菌柱補水,浸泡時間2~4小時,經常向牆面和空間噴水,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85%~90%。早春要注意保溫增溫,通風要適當,可在噴水後進行通風,要控制通風時間,不要造成溫度、溼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