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改旱大豆栽培技術介紹
近年來,由於水資源緊缺及春旱頻發,而大豆歷來是開墾荒地的先鋒作物,種植大豆成為一些水改旱地塊的必然選擇。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水改旱大豆栽培技術。
水改旱種植大豆栽培技術措施
針對水改旱的限制因子,水改早種植大豆需要統疇協調種、熱、水、肥等因子,選擇適宜品種並針對性地完善關鍵栽培技術,才能趨利避害,獲得較好收成。
選擇適宜品種
根據水改旱地塊的特點,選擇大豆品種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水改旱種植大豆應選擇拱土能力強、幼苗生長快、根系發達的品種;二是應選擇成熟度好、發芽率高、芽勢強的種子,為苗齊、苗全、苗壯打下基礎;三是要選擇生育期適宜的品種,由於水改早地塊土壤溫度低、升溫慢、土壤板結不利於大豆前期發育,生育期延長,不要選擇生育期過長的品種;四是選擇抗倒性好的品種,水改旱土壤含水量大,不易蹲苗,往往造成植株偏高,易出現倒伏現象。
採取適宜的栽培措施
精細整地
對水改早的地塊,要在水稻收割後即進行秋翻地,使耕翻的土壤經過冬春凍融交替,使表土疏鬆,加速土壤水分蒸發,利於春天適時耙壓和作壟保墒,並且能使土壤中的坷垃變細變小。秋季沒有耕翻的地塊,春天要經常觀察田間墒情,當田間表層土壤發乾、微微出現細小裂縫,耕層15~20cm土壤變得疏鬆、散落時,要搶墒耕、翻、耙、壓,及時起壟鎮壓保墒,以待適時播種。
及早間苗,促進個體生長
當兩片對生真葉展開至第一片三出複葉完全展開前,按要求的株行距及早間苗,拔除弱苗、小苗、病苗,一次定苗,促進個體生長髮育,為增花促莢奠定基礎。
適時鏟膛,促進幼苗生長髮育
通過採取早耕作,增加鏟膛次數等措施,儘量減輕不利因素對大豆生長髮育的影響。主要採取苗前鏟萌生土,使原來的鬆散漏風、不保溫、蒸發量大的耕層土壤,變成較緊密而疏鬆、通透性強、保溫效能好的土壤結構,提高地溫,促進種子早萌發、早出土,減少種子在土壤中滯留時間與能量消耗,為苗全、苗齊、苗壯創造條件;幼苗出土後即進、行第一遍鏟膛,加速地溫回升,增強土壤通透性狀,促進幼苗根系發育,在6月下旬前完成四鏟三膛。通過以上作業,可使土層疏鬆,提高地溫,增多土壤孔隙度,促進土壤中微生物活動能力,提高幼苗根系對礦物質元素吸收,及早形成壯苗。
科學施肥,為豐產構築基礎
水田長期施用化肥,氮素過剩,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內營養元素比例失調。為了保證土壤在苗期有充足的營養元素供給,要增施農家肥,配合施用磷、鉀肥,滿足苗期對營養元素的吸收,提高種子萌發與出苗速度。每公頃基施磷酸二銨150~225kg,硫酸鉀150~225kg,促進大豆生長髮育。在大豆分枝前每公頃追施尿素75kg,花期追施尿素75kg,滿足大豆全程生長髮育需要。
人工與化學除草相結合
水田改旱田後,雜草危害嚴重,要人工鋤草與化學藥劑除草相結合防治雜草危害;大豆出苗後及時進行鏟趟,全生育期做到四鏟三趟,將大量的雜草消滅在萌芽狀態。在6月末至7月上旬,田間雜草生長較快,可在2~3葉期進行化學除草。為擴大殺草譜,需要禾本科雜草除草劑與闊葉雜草除草劑混用。在8月下旬要進行人工拔除大草,以免草苗齊長,雜草與大豆爭光、水、肥,確保水改旱大豆正常生長髮育。
配套綜合栽培技術措施
水改旱種植大豆的田塊,在採取上述技術措施基礎上,還要綜合應用普通旱田大豆栽培技術,促進大豆豐產豐收。第一是應用高產優質大豆品種;第二是要精選種子,提高播種質量,爭取一次播種保全苗;第三是進行種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蟲;第四要做好蚜蟲與大豆食心蟲防治,確保大豆產量高、品質好。從而,通過各項技術措施綜合配套、環環相扣,促進水改旱大豆穩產、高產、高效。
水改旱種植大豆的不利因素分析
在農事活動中歷來就有“水改旱扔一半”之說,水改旱土壤較普通旱田板結、通透性差、溫度低、缺乏旱田作物的有利微生物,不利於大豆生長。
地溫較低,回升慢
水稻田土壤多呈微酸性,加之多年的水淹,含水量大,土壤冷涼,地溫回升慢,一般情況下到7月中旬“伏雨”季節才能恢復到正常地溫狀態。
幼苗生長緩慢,保苗困難
由於水改旱地塊土壤升溫慢,影響種子發芽和正常出苗,播種到出苗需要的時間較長,易造成大面積缺苗斷條和三類苗;出苗後,土壤冷涼造成土壤中微生物繁殖較慢,影響營養物質轉化,幼苗生長髮育緩慢,導致苗期長勢弱,生長不均,遇春天低溫天氣尤為嚴重。
土壤板結,通透性差
水田改旱田的土壤幹後易板結、形成硬塊坷垃,對大豆幼苗生產影響很大。同時,由於長期處於溼潤狀態,水改旱土壤遇潮後易沾附農機具,宜耕作期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