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不同及其原因

  中國的茶道對於世界的影響也是有的,日本茶道就是在中國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的茶道,那中日茶道為什麼會有不同點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所謂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嚐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後才談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藝的最後環節,如果沒有品嚐,泡茶就成了無的放矢,泡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過品嚐過程中的各種感受和遐想,產生審美的愉悅,才有可能進入詩化的境界,達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昇華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和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它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故中國古代也將茶道精神稱作茶德,如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精神範疇。劉貞亮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飲茶可以有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明確地以理性語言將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層次,可視為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後,在中國古代茶書中卻不見“茶道”一詞,直至明代張源的《茶錄》才提到“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茶道盡矣。”但這裡的“茶道”僅是一些技術要求,並無品茗悟道等精神層面的東西。在張源之後數百年間的明清茶書中,又不見“茶道”一詞。箇中原因實在耐人尋味,在我看來,恐怕與茶聖陸羽的影響有關。陸羽在《茶經》中雖流露了一點茶道精神的內容,但卻沒有出現“茶道”一詞,也沒有正面敘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詞句。反觀此時的日本,茶道已經發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紀後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規:和、敬、清、寂,一直沿襲至今。

  那麼,中日兩國在茶道方面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見,是由於兩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將中國的飲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他們是在中國的佛教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的,並且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嚴格的傳承下來;二是日僧來中國留學之時,中國的飲茶方式已經相當成熟,引入日本之後是作為一種高階文化形態首先在皇室貴族之間流傳,長期為統治階級所專享,後來才逐漸傳播到民間,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飲茶方式和清規戒律也為民間所全盤接受,形成社會共識;三是日本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利用,加強了茶道與權力的關係。但是,這種現象在中國不存在.中國的茶文化是在民間土壤上發育起來,逐步成熟。在中國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後來才被統治階級所接受,形成宮廷貴族茶文化。茶葉已成為百姓們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整日裡為生活忙碌奔波的勞苦大眾,不可能有更高層次的文化追求,不會自覺地去追求什麼茶道精神。

  中日茶道的不同解釋

  中國學者對茶道的解釋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他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起來。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其實,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祕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雲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日本人眼中的茶道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幾百年來,在日本致力於茶到時間的人層出不窮,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近幾年才開始有學者給茶道下定義。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對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給茶道下定義,可難為了日本學者。

  中日茶道的異同

  中國沒有茶道的規程儀式。但是我們都不否認中國也是有茶道的。有人將中國的茶道就稱作為“茶文化”其實兩者還是有概念上的是的區別的,可以說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們專門定義一個茶道意義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層次複雜、內容豐富,而日本茶道自成體系,有其嚴格的程式。但是總的來說都是取茶的清心、靜氣、養神、助智等精義,應該說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學者認為,日本的茶道與中國的茶道有淵源關係。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幾點明顯的區別:

  1.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三為一體。三者之間是互相牴觸的少,從而使中國茶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從哪個層次,哪個方面講都可以做出巨集篇大論來。日本茶道則主要反映了中國禪宗思想***茶“禪”一味***當然也融進了日本國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識。中國人“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這四條都是通過飲茶貫徹的儒家的禮、義、仁、德等道德觀念以及中庸和諧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清。靜寂”。公開申明的“茶禪一味”,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內容,它規勸人們要和平共處、互敬互愛、廉潔樸實、修身養性。這也無處不體現著莊曉芳前輩所提出的中國茶德“廉、美、和、靜”之精神。

  2.日本茶道程式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於佛道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規”“七則”似乎過於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著淵源關係,作為藝術層面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更成了一種傳統。但是中國茶道 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範傳播,所以一說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國茶文化包含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中國茶文化自宗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人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人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面,也就是說,中國的茶道更具有民眾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規”:待客親善、互相尊敬、環境幽靜、陳設高雅。

  “七則”:點茶的濃度、茶水的質地、水溫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爐子的方位、插花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