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不同及原因

  日本茶道是深受到中國茶道的影響,日本茶道文化也是很具有歷史文化的,但是中日的茶道是有所區別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沿著茶藝軌道而與時俱進的。對茶葉的色、香、味及藝術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國茶藝的重點。從唐代以來泡茶方式是朝著自然、簡約、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茶葉的製造方法也從蒸青、壓汁、制餅發展為烘青、炒青以至搖青等方法,製造出能顯示茶葉自然形態、色澤、香味的綠茶、黃茶、白茶和青茶等產品,形成了千奇百態、異彩紛呈的茶的世界。而這一切都是隨著時代的更替,社會的發展,人們品茶口味的變化而向前演進。這種變化的終極目標是越來越追求茶葉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賦於品茶以豐富審美情趣的藝術性,無疑,這是一種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應該說,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反觀日本,他們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進本國後,卻發展為宗教色彩極濃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們飲用的是從宋代以來一成不變的蒸青綠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點茶法那一套點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歷千年而不變。這是因為引進中國飲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們是在中國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並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中被嚴格地傳承下來。在日本,學茶也就是在學佛,學佛必須學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個個和尚都是茶道高手。由此可見,日本所傳去的茶道實際上就是佛教茶道。不僅如此,就是連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規“和、靜、清、寂”也從是中國佛門典籍中學去的。

  但是,劉元甫的《茶堂清規》連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諦在中國宋代以後卻失去蹤影,既沒有在佛門寺廟中得到傳承,更沒有被廣大茶人們所接受,以致中國茶文化界至今極少有人知道劉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諦。由此亦可反證,茶道觀念在中國確實是缺乏豐厚的土壤。

  中日茶道的過程

  中國茶道全過程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

  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為上,這個都是為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燙杯溫壺

  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為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第三道、馬龍入宮

  把茶葉放到器具裡,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裡,名字叫的好聽,程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

  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為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才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第六道、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七道、封壺

  蓋上壺蓋,儲存茶壺裡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八道、分杯

  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玉液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十道、分壺

  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道、奉茶

  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二道、聞香

  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三道、品茗

  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呵呵,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

  日本茶道全過程

  主人根據茶道的禮法,在規定的位置上,按規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順序製茶。為了使茶會獲得成功,茶道的禮法表演至關重要。正是茶道禮法將喝茶這一平俗的日常生活習慣藝術化,成為茶道。禮法分三種即炭禮法、濃茶禮法、淡茶禮法。禮法的不同主要基於地爐***室內***與茶爐***室外***以及有無擱板決定程式的不同。表面上看起來既複雜又枯燥無味的操作程式,無論是位置、動作、順序、工具均按照科學的安排儘可能地合理,以避免各方面的浪費。

  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式稱炭禮法。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與後炭禮法。炭禮法的程式分為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或茶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點香。

  濃茶是茶道當中最鄭重其事的一項儀式。主要必須穿黑色的帶白色紋飾的和服。禮法進行期間,主人與客人幾乎不進行對話。學習茶道一般先從學習變通茶和薄茶開始。薄茶是茶道最基本的禮法。除薄茶、濃茶之外,由於流派的不同,有關器具的準備、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其起泡沫***的使用、小綢布的疊法、茶杓的處理、搗茶葉末的方法都不盡相同。

  茶道藝術中,器具的藝術欣賞佔了很大的比例。"拜見器具"的說法本身以可以證明這一點。茶道用器具可分為四類: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內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見面的器具即鑑賞物品。而院內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則是消費品。通常前者是作為茶具,後者是作為雜器為人使用的。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這些器具的種類及用途。

  接待用具包括壁龕處懸掛的軸字、軸畫、吸菸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裝飾壁龕的用具。有關炭的禮法的用具,茶道禮法用具。懷石餐用具。

  茶席用具包括壁龕裝飾器具、掛軸、花瓶。

  炭禮法用具包括:釜、茶爐、香盒、灰器、炭鬥。

  茶道禮法用具包括擱板、水碗、茶碗、茶葉罐。茶器、茶杓、蓋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後不要的水的容器。多為陶器製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圓盒***。

  懷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種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裝米飯和大醬湯***、碗***飯碗、大醬湯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種陶瓷器小缽,盛膾物用***、八寸***一種約24公分、四方形杉木質的器皿。用來盛酒餚***、烤物缽***一種稍大一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內用具包括草履、圓形座墩、院內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處***,用具包括銅鑼、水壺、茶巾盆、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日本茶道分幾個流派,它們分別以各自的家元***家主***為中心,使自家的傳統得以傳承。家元***家主***擁有許多弟子,經過從師從藝階段,獲得家元***家主***發給的證書,凡獲取準師範、師範證書的人都接受過茶道的啟蒙教育。 今天日本的茶道流派很多,從最古老的擁有400年曆史的利休派到近幾年才誕生的新流派,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從茶會的組織法、茶道禮法的規矩看各有千秋。下面簡要介紹幾個流派。

  千家流派的始祖是千利休。千利休的孫子宗旦***亦稱千家中興之祖***隱居時期,千家流派分成了三個系統。表千家。始祖為宗旦的三兒子江嶺宗左。家元***家主***總稱"不審庵"。表千家繼承了千利休傳下來的茶室、茶庭,保持了正統的閒寂茶的風格。裡千家,是由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開創的流派。裡千家繼承了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在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個千家,今日庵則成了裡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始祖為宗旦的二兒子一翁宗守,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命名的,藪內流派。始祖名藪內儉仲。當年藪內曾同千利休一道從師於武野紹鷗。藪內流派的座右銘是"正直清靜"、"禮和質樸",善長書院茶和小茶室茶。遠州流派。始祖名小堀遠州。以書院茶為主。

  按照茶道的規矩,必須吃過飯後才能喝濃茶,這樣茶有可能更加美味。正式的茶會在喝濃茶之前,必須吃一頓簡單的飯菜,這種飯菜稱懷石餐。傳說懷石餐出自古時候的一個故事。相傳禪院的修行僧為了忘掉飢餓,便在懷中揣上一塊有溫氣的石頭。懷石餐為素食,所以它不是以濃味佳餚為主的豪華菜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