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的運用與讀法***2***
文言文的學習方法
學好文言文.是我們繼承傳統、發揚現代文化知識的必要途徑。
◎識通假字三法
◎記成語.學實詞
◎古文今譯六字法
◎古文四行對譯法
◎三讀高考文言文
下篇 寫好作文的訣竅
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作文無疑是一部重頭戲,它最能體現我們語文的真正實力。本篇介紹了作文的構思、素材的運用以及實用性很強的一些作文技巧,旨在讓我們的寫作水平和語文能力更上一個臺階。
如何進行作文構思
做一件事需要好的點子,搞一個設計需要好的創意。同理,有了好的構思.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增補要素進行審題
◎記敘文審題的5W元素
◎快速構思供料作文
◎學科“參考系”審題法
◎用“魔球”構思作文
◎列條目,寫作文
◎詞表作文法
◎寫作文就像“過電影”
◎“尋根究底”寫作文
◎記點•聯點•擴點
◎提綱、草稿“兩結合”
用好作文的素材
優秀的廚師能用相同的原料做出更美味的菜餚。同樣的道理.對於寫作,善用素材才能寫出好文章。
◎素材使用五法
◎妙用教材寫作文
◎“三偷”學範文
◎一篇範文,一個優點
◎看“參考答案”學作文
◎將“壓縮餅乾”用“開水泡開”
◎論點論據結合三公式
作文的實戰技巧
寫好作文需要日積月累,需要在長期的實戰寫作中不斷總結、不斷思考。
◎“潘氏八股”
◎三步學會寫景
◎聯絡自我六招
◎如何昇華作文主題
◎“編號”作文法
◎五步完成供料作文
◎議論文模式定位法
◎怎樣做好“議”與“論”
◎考場應急對付作文
◎作文自改七法
◎精讀+精典=作文高分
◎為自己的作文做好“包裝”
後 記
語文教材的運用與讀法
語文課本的十六種讀法
學好語文固然離不開課本.我們應該怎樣讀好語文課本呢?
語文課本應該多讀、熟讀、精讀,可不少同學就是看不進去。其實,不妨換一種讀法,或許就能讀進去了。雲南省箇舊一中黃老師、新疆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賀老師以及大港油田四中劉一玲老師就都曾總結過語文課本的讀法:
讀法一,讀目錄
其一,運用目錄掌握作品的作者、文章的體裁***因課文按體裁分單元編排***,並可進一步回憶檢測作者所處的時代、國別及其代表作。
其二.運用目錄檢測課文題目重點字詞的解釋。例如:《夜走靈官峽》的“走”, 《觸龍說趙太后》的“說”, 《原毀》的“原”,《甲申三百年祭》的“祭”,等等。
其三.運用目錄,分析掌握各類文體知識。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屬歌行本; 《師說》、《原君》、《過秦論》屬議論文體; 《諫太宗十思疏》、《出師表》、《教戰守策》屬疏表策類; 《醉翁亭記》、 《石鐘山記》屬遊記體; 《***吶喊***自序》、《***指南錄***後序》屬序言體; 《答司馬諫議書》、《與妻書》屬書信體; 《屈原列傳》、《陳涉世家》、 《項羽本紀》屬紀傳體; 《夢溪筆談》屬科技類說明文; 《獄中雜記》屬雜記體; 《五人墓碑記》屬碑銘體。
其四.動用目錄掌握命題形式。以主人公命題的,如《母親》、《孔乙己》、《潑留希金》等;以地點命題的,如《荷花澱》、《威尼斯》等;以線索命題的,如《黨員登記表》、 《土地》、 《海市》、《項鍊》等;以事件或揭示主要情節命題的。如《智取生辰綱》、 《群英會蔣幹中計》等;以揭示象徵義或比喻義命題的,如《夜》、《路標》等;以揭示環境命題的。如《虎吼雷鳴馬蕭蕭》等;以中心論點命題的,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造我們的學習》、《反對黨八股》等;以說明物件命題的,如《故宮博物院》、《人民大會堂》、《蘇州園林》等。
其五.運用目錄,通過解題,進而複習語法基礎知識。比如區別命題是什麼片語: 《簡筆與繁筆》、 《眼睛與仿生學》、 《警察和讚美詩》是聯合片語的命題式; 《林黛玉進賈府》、 《樑生寶買稻種》、 《范進中舉》、 《高祖還鄉》是主謂片語的命題式; 《離不開你》、 《智取生辰綱》、 《紀念劉和珍君》、 《答北斗雜誌社問》是動賓式片語的命題式; 《皇帝的新裝》、 《奇特的鐳射》、 《一件小事》、《威尼斯商人》屬偏正片語的命題式。
總之,目錄的作用是很大的,只要善於利用。遠遠不止以上所述。在語文學習中,特別是總複習階段.切不可忽視語文課本的目錄。
讀法二,精讀法
就是細讀、深讀。所謂細讀,即逐字逐句的仔細揣摩:所謂深讀,即對重要內容,求懂求通。古人云: “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這句話表明從細從深的閱讀才能領悟文章的精髓。所以老師對一些名篇佳作或重要語段常常要求精讀。
讀法三,略讀法
就是有時候為了瞭解各種資訊,但又沒有必要對有關的文字讀物進行字斟句酌地閱讀,一般採取觀其大概、抓住要點的方法進行,這一方法要求提綱挈領。
讀法四。速讀法
就是快速地認讀文字,理解內容,取得資訊的一種閱讀方法。這一方法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較大的閱讀量.獲取更多的資訊。速讀法“貴在迅速,廣泛攝取”。
讀法五。默讀法
就是不出聲音用眼睛讀的一種方法,是間接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默讀要求“讀無聲音,吸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