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民間故事與傳說
福建省安溪縣所產的烏龍茶中,數“鐵觀音”最為出名,這種名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味醇香濃,深受國內外茶客的喜愛。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話說明朝萬曆年間,安溪詹氏始祖詹敦仁公第廿一世裔孫詹縱輝與妻子楊氏***下稱“楊氏祖媽”***帶著三個孩子從安溪縣祥華鄉多卿遷到西坪鎮圓潭村定居。不巧,遷居到這裡後不久,縱輝公便病逝了,撇下了三個年幼的孩子和妻子,最小的孩子才幾個月,正當嗷嗷待哺。家庭慘遭不幸,沉重的家庭負擔壓在楊氏祖媽一個人身上。
為了養家餬口,裹著小腳的楊氏祖媽來到了八公里外的鄰村赤水村馬石村落給大戶人家黃姓打短工。楊氏祖媽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家計雜活,樣樣精通,打工一段時間下來,深得主人的倚重。一次,黃姓大戶人家在隆重做壽,大辦宴席,特別僱請了大批幫工。一整天忙碌下來,天色已經黑了,幫工們搶著吃晚飯。而楊氏祖媽沒吃晚飯摸黑要趕回家去;主人怕影響明早的繁重雜活,要她住下來不肯讓她回去。當問明事情原委後,黃姓大戶才知道她家主人已經去世,家中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要餵奶,孩子們在家正等著她做晚飯呢。黃姓大戶深表同情,目送著她回家去。
第二天一早,楊氏祖媽很早就趕到黃大戶家幹活。黃大戶十分同情她的艱難處境,需要她長期幫忙,就騰出一間房間要讓她一家人居住。楊氏祖媽覺得無功不受祿,何況自己是一個婦道人家,怎能隨便住在別人家呢?她斷然拒絕了。執拗不過她,黃大戶便指著厝旁的一塊空地,讓她搭個草棚定居。楊氏祖媽便搭起一個簡易草棚帶上三個孩子定居下來,從此以後,她長期給黃大戶幫工。一晃二十幾年過去了,楊氏祖媽的三個兒子詹懷仰、詹懷碩、詹懷德都長大**,隨著經濟狀況的逐步好轉,這座馬石草棚也換成了土坯瓦房;再過幾百年,詹氏人丁逐漸興旺起來,至今馬石村有詹姓人口一千多人,這座房子便成了馬石詹姓宗祠。原來,楊氏祖媽當年所搭建的草棚正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當時路過這裡的風水先生斷言,這房子所佔據的地方將是一塊大富大貴的風水寶地。
時光飛逝,過了七、八代人時間。一天,有位詹氏宗親到對面山的田地劈田埂草,劈著劈著,抬頭往馬石祖宇一看,看見自家宗祠像一座金寶殿般閃閃發光,祖宇前庭金元寶一塊一塊飛起來,在宗祠上空繞飛一圈,飛入背後山侖的樹林之中。他以很快的速度跑到宗祠,揮動著劈刀,揮了好久,才見兩塊銀元掉下來。當他再次揮動時,劈刀碰著一塊銀元,銀元反彈過來,正好擊傷他的腿,鮮血直流,他只好眼見著金光閃閃的金元寶離他而去。他拄著劈刀一瘸一瘸地拐回家裡,把今天的情形告訴家人,請來了醫生幫他治療,兩塊銀元正好夠他治療。晚上睡覺時,在夢中,一位滿頭白髮的老者對他說:“今天這些銀元,不是你該得的。”他連忙問:“那是誰能得到這筆銀元呢?”老者說:“是留給宗祠子孫後代一位牢記祖宗恩德的人。”他激動說:“我就是一個牢記祖宗恩德的人,每年春償秋祀,我沒有一次漏下,祭祀祖宗,我的心特別誠。”老者說:“他這個人很有福相,圓筒形的身材,似焙籠高、焙籠大。這位賢人現在還沒有出世呢。他來時,肩負著完成宗祠重修、重振宗風的重大使命。”醒來後,他把夢境告訴家人,故事慢慢地傳開了,一傳就是幾代人。
轉眼間,到了1990年,隨著海峽兩岸緊張關係的解凍,敦仁公第卅三世裔孫、臺灣建築業巨頭詹記德踏歸故里,尋根祭祖,瞭解到祖功宗德,深為安溪詹氏始祖詹敦仁公的豐功偉績所折服;當他看到大陸那記載著先祖芳名的家譜時,如獲至寶,感激萬分。從此,他戀上了故鄉這方熱土,以年邁之軀奔走於海峽兩岸,為完成宗祠重修、重振宗風的重大使命出謀劃策,嘔心瀝血。2000年以來先後為安溪開先令詹敦仁紀念館***個人捐資460萬元,連同兒女共捐600萬元***、安溪縣祥華多卿靈惠廟***個人捐資900多萬元***、鳳鳴祖宇、上厝祖宇***個人捐資100萬元***和西坪鎮赤水村馬石祖宇***1992年個人捐資44.4萬元***、湖頭靈惠廟***個人捐資12.3萬元***等宗祠事業建設捐資數千萬元人民幣,完成了幾十代人所盼望的重振宗風的夙願。
詹記德,他身材雍容大肚,圓筒形的身材,似焙籠那樣高、那樣大。他就是一位記住祖宗恩德的詹氏賢人。
篇【2】
白瀨鄉位於安溪縣東北部,距離縣城39公里,古時隸屬湖頭。湖頭溪穿境而過,在今白瀨大橋上方,只見兩岸聳峙,翠綠欲滴,溪中怪石嶙峋,水流若奔,溪水與巨石相撞,白浪翻飛,水花四濺,濤聲震天,這就是遠近聞名的“白瀨溪聲”,古時湖頭八景之一,白瀨鄉因而得名。
白瀨鄉很早就有人類開發,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考古發現中,長基村臨溪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這裡早在一萬年至四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痕跡。而當地族譜記載,這裡唐宋時期就有人居住,大部分為明清時期從外地遷徙並定居下來。
白瀨鄉與其他地方比較呈現三個不同特徵:
一是古墓多。這裡懸崖峭壁,不利繁衍,古時屬湖頭行政區域。明清時湖頭出過很多進士舉人,現白瀨鄉境內發現很多湖頭李氏族人墓葬,大都屬明清時期,還發現其他一些墓葬,年代或許更早,如兵部侍郎墓、天子墓、老爹墓等。相傳夏夜,長基村村民站在飛鳳寨上,曾聽見敲鑼打鼓聲,像身穿白衣白褲的儀仗隊從山頭走過。
二是古寨多。白瀨鄉境內寨址特別多,幾乎有山就有寨。如下鎮的殿前寨、內堤寨、庵尾寨,蘇山格的爐地寨、鼎仔寨等。山寨主要是防盜匪,也可能是土匪為搶佔山頭,把持路口以便掠奪過路行人財物而設。
三是古寺多。白瀨鄉境內古寺廟遺址也多,供奉的神祇不同於其他地方,如福興巖供奉庫司大王,是管理倉庫的神,上灶洋的地方還有跑馬射弓的練武場遺蹟等。這裡的庵巖遺址特別密集,如九鳳巖、獅頭巖、秋爐廟、蔡阪庵等,數目眾多。
在長基村還發現一戶白頭白毛,面板潮紅,類似返祖現象的人,可能是古閩越人。在下鎮村,古稱霞鎮,50多年前,在下鎮水尾,一戶周姓村民建房子時在溪底掏石,撿到一塊花崗岩石碑,上刻“霞苑”二字,筆力遒勁,類似“仙苑”碑,可能為朱熹所題,現存放在下鎮村部。
白瀨鄉地處安溪永春交界,山高林密,地理位置特殊,雖很早有人類開發,但屬貧瘠之地,興興亡亡,很少見諸史志記載,呈現諸多不同於安溪其他鄉鎮的地方。
篇【3】
在安溪縣白瀨鄉王帽山半山腰上格村村口,有一座靈聖巖,一進三開間、歇山頂、磚木結構,始建清代道光年間,當地流傳著一個建巖的動人傳說。
上格村背枕王帽山,前與省道307線湖劍公路隔溪相望,村子底下發源於永春玉斗的下鎮溪和來自於西溪上游的劍鬥溪兩水在此交匯,兩岸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水流湍急,地勢十分險要。站在靈聖巖前望去,遠處山峰重重疊疊,蜿蜒起伏,橫臥在眼前的山峰,似一神龜,正俯頭吸水,風景極佳。
上格村兩水交匯,上連汀漳,下抵湖頭,枕山際水,古時設有渡口,收放竹排。相傳上格村先民在該村一個叫宮仔坪的地方建有一廟宇,供奉佛祖,不知什麼原因,佛像經常被白蟻蝕壞,村民十分苦惱,想擇地重建巖寺。
重建巖寺,一沒資金,二沒巖地。一天夜裡,該村洋上角落一位蘇姓人家,單名叫“貢”的人,作了一個夢。夢裡佛祖自稱自己是泰湖祖師,說你們要建造巖寺,“要錢去溪邊找,要地背大獅頭。”說完祖師不見了,蘇貢驚醒,感到十分詫異,冥冥之中又十分清楚,莫非祖師相助,託夢於他。
第二天,蘇貢連忙把子孫召集起來,把昨夜祖師託夢的話告訴他們,並讓他們到溪邊看看。然而,青天白日,烈日當空,溪邊無任何異象,他們整整等了一天,一無所獲。第三天,他們將信將疑,又前往溪邊等候,依舊太陽高照,正當他們打退堂鼓之時,溪水突然**,從劍鬥溪方向流下很多竹排,有的竹排上還捆著杉木,他們連忙把竹排一一打撈上來,原來上游下大暴雨,竹排主人流走很多竹排,因為他們幫忙打撈,竹排主人給了不少錢。又過一天,下鎮溪方向,也下起暴雨,又流下很多竹排,也被他們一一打撈上來,又得到一些工錢。連續三天,他們在溪邊等來了兩天竹排,共計得到白銀70兩。村民大感神奇,祖師的話應驗了,所得銀兩,全部用來疇建巖寺。
而在上格村東邊有一巨石,屹立溪邊,酷似人形,人稱石,石前又有一巨石,酷肖獅子,當地有石趕獅的傳說。而形似大獅子的巨石底下剛好有一開闊平地,正好印證泰湖祖師夢裡的話“要地背大獅頭”,於是村民在此拓建巖寺。巖寺地處村口,村民每天路過,感於泰湖祖師託夢,佛祖靈聖顯應,就把巖寺取名為“靈聖巖”。
上格村村民主要姓蘇,與長坑衡陽蘇姓同宗,靈聖巖寺建成後到長坑衡陽割火,供奉泰湖祖師、忠翌尊王、五穀帝仙等。現存巖寺,為1945年翻建,2005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