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成為地方性民間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種型別。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五更和香蓮

  傳說,宋代祝家莊莊主祝朝奉家裡,有個扛活的小夥子叫五更,他長得身材魁梧,相貌英俊。小夥子除了下地幹活,還給祝朝奉喂著一匹棗紅馬。在祝家馬廄西邊有家佃戶,主人叫張五,身邊有一個小女名子叫香蓮,她不但俊俏,而且溫柔和善。平日裡,他們時常見面,香蓮家的重活,五更去幹,五更的衣服爛了,香蓮給他縫補。日子長了,便產生了愛慕之情。每到晚上,他倆就在蓮花池旁相會,談情說愛。

  在一個夏天的晚上,月明星稀,五更和香蓮正在蓮花池旁相會,不料,被祝朝奉碰見了。這位奸滑的老傢伙見他們正悄悄私語,當時並沒有驚動他們,卻躲在暗中偷偷地觀看,只見香蓮姑娘身材苗條,一條又黑又亮的大辮子垂在腦後,說笑聲象銀鈴般的清脆。心想:“想不到老五還有這樣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兒,今晚上看見她,我老祝也算有緣份了。”於是,便有意咳嗽一聲。香蓮和五更聽到有人,便各自回家去了。

  第二天,祝朝奉便讓家丁找來媒人去提親,要納香蓮為妾。張五就香蓮一個女兒,愛如掌上明珠,一聽說年近五十的祝朝奉要納愛女為妾,很是不願,但又怕得罪有權勢的東家,不敢強言相拒,心裡非常為難。可是,香蓮聽說後死也不肯。祝朝奉聽了媒人的回話,並不生氣,認為姑娘不肯允下婚事,是她心裡戀著五更那小子,如果將五更作了處置,斷了她的情思,她還能不貪我的榮華富貴嗎?他暗中派一家丁,趁五更不在,把馬料偷出,接著,他便以五更盜竊馬料為由,吊打五更,強行逼供,欲送官府問罪。哪知五更任憑怎樣拷打,卻死不承認。祝朝奉沒辦法,便把五更扔在後花園中的枯井裡,上邊用石板蓋上,想將五更活活餓死。

  第二天,祝朝奉讓人傳話給香蓮:“若允下婚事,就把五更放出,若是不允,五更就永世不能出來。”香蓮聽了,悲痛萬分,心想:“寧與五更哥同死,也不能隨祝家的心願。”這天夜裡,她拿了根麻繩,悄悄來在往日與五更相會的蓮花池旁的一棵大樹下,她望著滿池荷花痛哭了一陣,把繩子搭在樹杈上,說了聲:“五更哥,妹妹先走了!”便將頭伸進了繩套,身子一墜,便失去了知覺。

  在神魂飄蕩之間,香蓮彷彿見蓮花池中走出一位慈祥的老婦對她說:“姑娘莫愁,五更遭難,你若有心救他,倒有法子。”香蓮忙問:“老人家,你有何法?快快告訴俺!”老人把香蓮卸下來,說:“五更被壓在枯井中,有一條小白龍,原與這蓮花池中的荷花仙子有緣,後來被玉皇知道,把小白龍壓在井下,這荷花仙子也從此不能出來開花了。你如能採來百花露,撒在池心那枝大蓮葉上,就能使荷花仙子重新開花,這仙子一見天日,被壓在枯井裡的小白龍也就可能借勢跳出枯井。白龍為報相救之恩,就會把五更一起救上來。”香蓮問:“這百花露往哪裡去採?”老人道:“天下花兒何其多,我這裡有玉碗一隻,就看你有無決心了。”說罷,不見了。

  香蓮知是仙人相救,她為了早早救了五更,趁夜露正濃,拿著玉碗去四野採集百花之露。她不顧天黑和勞累,一直採到東方發亮,終於將百花露採齊了。她小心地端著玉碗,下到蓮花池中,尋到池中最大的一枝蓮葉,將露液散了上去。一霎間,從蓮葉旁邊長出一枝花蕾,待東方陽光一現,只見花蕾頓時開放。就在這時,就聽見祝家後花園裡“轟”的一聲巨響,一條白龍帶著團團去霧升上天空。只見五更坐在龍背上,盤旋著向蓮花池飛來。白龍輕飄飄地落在蓮花池旁。香蓮驚喜地喊了聲:“五更哥!”倆人便緊緊地抱在一起了。待香蓮和五更回頭看時,白龍已不見了。眼前卻出現了一對年青男女,那女子向香蓮深施一禮道:“多謝姑娘之恩。我看你們如此相愛,卻難留此相伴,日後,祝朝奉得知,還會加害你們,不如隨我們一起去東嶽共處,不知二位意下如何?”香蓮和五更知道他們是白龍和荷花所變,巴不得有個安身的去處,便點頭答應了。於是,香蓮和五更一同拜別了父母,跟著白龍、荷花一起朝東嶽而去。

  :金口玉牙

  從前,有一個小孩叫白氏郎,他每天上學都要趟過一條小河。天冷了他娘問他:“兒呀,現在趟水涼了吧?”白氏郎說:“娘呀,孩兒不用趟水,每天,都有一個白鬍子老頭兒揹我。”

  他娘說:“兒啊,下次那個老頭再揹你的時候,你問問他為什麼揹你呀?”

  第二天,白氏郎放學回來對他娘說:“娘,我問那個老頭了,他說我是真龍天子,是玉皇大帝的兒子,將來一定登基坐殿,長生不死,所以才來保護我。”他娘一聽很高興,就說:“我兒做了皇帝,有仇的報仇,無仇的報冤!”她一天三遍這樣唸叨,做飯時也用火棍搗老灶爺的腦門兒唸叨,老灶爺的腦門兒很快被搗爛了。老灶爺回到天宮,面對玉皇大帝訴說自己所受的委屈。玉皇大帝聞聽自己的愛臣受如此欺侮,勃然大怒道:“快把白氏郎的筋全部抽了,拔出貴骨換賤骨。”

  白氏郎放學了,他來到河邊。白鬍子老頭對他說:“我這是最後一次揹你了,你母親狂妄過度,沒等你做了皇帝,就念叨有仇的報仇,無仇的報冤,如依著她,不把天下人都殺絕了嗎?你母親把老灶爺得罪了,他在玉皇大帝面前把她告了。玉皇大帝聽了很生氣。到夜裡,天龍將來抽你的筋,換你的骨。記住,那時候,你千萬別吱聲,只要緊緊咬住牙,這樣,你還能留下滿口的玉牙,享一輩子福。不這樣,就會受一輩子窮。”說完,老頭把白氏郎背起來,過了河。

  到夜裡,白氏郎就照白鬍子老頭的話辦了。

  打那,白氏郎就留下了金口玉牙,享受了一輩子。

  :乾隆題字送酒家

  清朝乾隆年間,有個叫王瑞福的山西人在北京前門大街開了一家小酒店。這個王掌櫃做事向來一絲不苟,制定的店規也很嚴格,其中有一條是晚上不過子時不關門。

  每年的除夕夜,人們不遠萬里也要趕回家與親人團聚,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這一年,又到了中國人最重視的除夕夜。此時,人們都趕回家過年了,許多店鋪早已關了門,街上連個人影都很難見到,冷清得很,只有寒風颼颼地吹著。王家酒店的夥計都懇求王老闆說:“您看街上都沒什麼人了,這大年三十的,大家都回家團聚了,估計也沒人來吃飯了。忙了一年,今晚咱們就破例早點關門,讓大夥也早點回家過年吧。”可王老闆卻不通人情,仍然堅持說:“還是等到子時再關門!規矩得嚴格執行。”

  就在店裡的夥計坐在桌子旁,手托腮幫,犯困打瞌睡時,門簾一挑,兩個打著紗燈的僕人一前一後,引著一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走進了酒店。這年輕人氣宇軒昂,雖然是儒者裝束,但一舉一動都透出王者氣概;而這兩個僕人,衣冠整潔,對主人畢恭畢敬,不敢稍有怠慢。掌櫃王老闆一看便知他們是貴客,連忙迎上前,熱情地招呼,立即吩咐店小二引他們上樓,並把店中珍藏的“佛手露”酒和酒鋪自制的幾樣拿手冷盤“糟肉”、“涼肉”、“馬蓮肉”一齊端上桌來,親自為3人斟酒,並站在一旁小心伺候。那個年輕的書生邊吃邊豎起大拇指,連聲誇讚這裡的菜好酒好服務好,還說京城裡那些有名的酒店都比不了這裡的酒菜,僕人們也隨聲應和。王老闆聽了,心裡高興得樂開了花。

  可能是喝得比較盡興,年輕的書生就問掌櫃王瑞福:“你這小店叫什麼名字?”王瑞福趕忙回答:“還沒名字。”書生點頭說:“我給你起個名字好不好?”王掌櫃感激地說:“那敢情好!”於是,吩咐店小二準備好筆墨紙硯。書生拿起筆想了想說:“本以為這麼晚了,又是除夕夜,店鋪應該早都關門了,我們三人肯定要餓肚子,可沒想到,你的小酒店還在開門營業,估計全京都也只此一家,就叫‘都一處’吧!”說完,他大筆一揮,刷刷刷地在紙上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寫完後,書生滿意地點了點頭,兩個僕人也拍手稱讚,說名字起得妙,字也寫得好!王掌櫃雙手接過後,連忙稱謝,一行人便笑著離開了。

  等做完這單生意後,也過了子時,大夥把店門關了,洗漱一下就睡覺了。至於書生給酒店題的字,王掌櫃也沒太在意,放到了一邊。過了幾天,忽然有十幾個太監排著隊,神氣十足地來到王家酒店,把一塊寫有“都一處”三個大字的虎頭匾送給王掌櫃。到了這時候,大夥才恍然大悟,原來三十晚上來喝酒的年輕書生竟然是乾隆爺,這塊匾就是乾隆爺親手題寫後,命人送過來的。王掌櫃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忙跪倒在地接過匾,叩頭謝恩!然後,他端端正正地將其掛在店鋪的門楣上,又將乾隆爺那天晚上坐過的太師椅蓋上黃緞子,下邊還墊上黃土,恭恭敬敬地擺放起來,規定任何人都不得再坐。乾隆爺題匾的訊息,一陣風似地刮遍了北京城,也讓“都一處”名聲大噪,生意蒸蒸日上。

  後來,王家傳下規矩,後輩子孫如果做生意,一定要遲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