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的民間故事

  安徽六安,一個古老而又美麗的地方,她用富饒的土地和豐厚的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六安人。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六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已發掘的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裡進行過廣泛的活動,而“六安”作為地名,則始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

  楚漢戰爭時,項羽封六縣人英布為九江王,設都於六***遺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後來英布叛楚歸漢,幫助劉邦擊敗項羽,被劉邦改封為淮南王,仍都六。

  公元前196年,英布舉兵反漢,戰敗被殺後,劉邦將其子劉長封為淮南王,遷都壽春。

  公元前174年,漢文帝認為劉長企圖謀反,將其流放,又於公元前164年將淮南故地一分為三,封劉長三子劉安、劉勃、劉賜分別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今壽縣和六安北屬淮南國;今金寨、金安區、裕安區、霍山、霍邱屬衡山國;今舒城縣屬廬江國***。

  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漢武帝取衡山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區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封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 反叛’’之意。

  “六安”之名,由此得名,歷代沿用。

   篇【2】

  皖西大裂谷原名避王巖。源於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在六安地區流動作戰的史實和民間傳說。相傳號稱八大王的張獻忠,為躲避清軍圍堵,發現了這一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於是率領殘部,藏兵於此。

  大裂谷曾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的的藏兵之地,當年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特別選擇了這樣的險峻之處。著名的險處三道閘,遠勝中國五大雄關,必須循著人工開鑿,手腳並用才能攀援而上;能容千軍萬馬的避王巖,其中最大的名為“石窟王宮”,為張獻忠的避難之所,巖面上還遺留著幾百年前屯兵抗敵的鑿痕;當年有“八大王”之稱的張獻忠下令開鑿的大王井,據說是起義軍埋藏黃金寶藏的藏寶閣仍靜靜地留在那裡;而雄起巖,更是當年點將誓師的地方,並鑿石立旗,印記至今仍清晰可辨。你腳踏的石頭,說不定就是那號稱“八大王”的張獻忠曾經踩過的地方,印記未變,而時光轉眼數百年已過。

  這裡的岩石像是一座大山被神斧劈開,兩廂峭壁撐天對峙,中間是一條長約2公里的蜿蜒石階,峭壁下有天然的石崖迴廊,隔澗相對,洞內兩旁野花蔥鬱,香草點綴其中,青苔染壁、大藤懸掛、清溪跌宕,時有幾時鳥啼,形成清幽、恬淡、深邃的氛圍,令人置身其境、神思遐想久久不願離去。

  安徽的民間故事 篇【3】

  舊時,合肥東門外壩上街東首沿淝河向北有條汊河,在汊河口上有一橋,名曰:“鳳凰橋”。最早時,這裡是一處河灘,灘岸綠樹紅花相擁,蜂喧鳥鳴相和,景色十分美麗。

  在一個七夕的晚上,河灘附近一個鄉村的姐妹們聚會一起,紛紛結七彩線穿七彩針,希望能成為“巧手”、“巧姐”、“巧媳婦”,以得到天神賞賜。就在眾姐妹忙得不亦樂乎時,一個手兒最靈巧的姑娘忽見夜空天門大開,銀河初渡,牛郎與織女相會了。姑娘喜不自禁地叫了起來:“快看呀!快看呀!牛郎織女會面啦!”為了不失姑娘的文雅,該姑娘不時用手在嘴上遮遮捂捂。孰知此動作讓天神看見,誤認為巧姑娘想要在嘴上長出鬍鬚,便慨而賜之。自此,這巧姑娘嘴上就長出了許多濃密的鬍子來了。

  一個姑娘家,嘴上長出這許多濃密的鬍子,男不男女不女的,如何見人?巧姑娘終日躲在閨房,大門不出,憂愁不止,苦不堪言。又是一個銀月當空之夜,巧姑娘越想越覺得滋味難受,日子難熬,便一個人悄悄來到淝河邊,對著蒼天和銀月嘆道:“天神啊,您的賞賜沒給我帶來絲毫幸福和快樂,反害得我好苦啊!您若有靈,就讓我插上翅膀,飛到南天,脫離這無邊的苦海吧。”語罷,撲嗵一聲跳入河中。

  卻說那天神在南天之上還真的聽到巧姑娘的哭訴,深感愧疚。然而,巧姑娘已投河而去,該怎麼辦呢?天神略思片刻,拿出一尾錦羽向巧姑娘投河的地方丟去,只見瞬間河水泛波,忽地從河中飛出一隻五彩金鳳凰

  自那以後,這裡得天神所賜祥瑞之氣,每日清晨,旭日東昇,彩霞輝映大地,吉祥之氣縈繞,總有數只鳳凰於其間飛來舞去,好一派仙樂景象。後來人們為仰慕巧姑娘,並思得惠鳳凰之靈氣,便在這裡架設一座大青石橋,名曰“鳳凰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