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間故事傳說

  安徽襟江帶淮,沿江通海,經濟繁榮,教育發達。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螺螄崗

  今合肥城東有處地名叫螺絲崗。曾名螺螄崗。歷史上這裡曾是南淝河的一處灘地。當年這裡是綠草茵茵,綠樹成行。後來為何竟成了掘地三尺為螺螄空殼的荒崗呢?說起來,這裡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當年,這附近住有許多漁民,終日以打魚為生。其中有一老漁夫,孤寡一人,每日清晨出門打魚,然後入市叫賣,換些小錢度日。生活雖甚清苦,倒也能勉強維持。

  一日,老漁夫早早起床,和往常一樣,連早飯也沒吃,就揹著魚網魚簍下河捕魚去了。老漁夫沿河跑了一二十里,撒了數百次網,只捕得幾條不起眼的小魚。

  眼看時近中午,老漁夫飢渴、焦慮交加,兩腿一軟,癱倒於河灘之上。就在這時,突然狂風大作,河面掀起層層巨浪,老漁夫只得強打精神,起身回家。然就在這一瞬間,忽見河心有魚兒頻頻跳出水面。

  憑著多年打魚的經驗,老漁夫斷定有魚群來到。此時老漁夫也顧不上風大浪急,趕忙取出魚網,撒向河心,然後慢慢將魚網提出水面,竟只捕獲一條不足半斤重的小紅魚。不過這條紅魚雖然不上斤兩,但卻鱗片閃光,美麗異常。老漁夫看著這奇麗的小紅魚,小心翼翼將其放人漁簍,失望地望著層層波浪撞擊的河水,怏怏然打道回府。

  到了家裡,老漁夫將魚網魚簍往地上一扔,身子往破床上一歪就躺倒了。此時,雖然他飢腸渴腹,卻無心做飯。心想,今天如此倒黴,打不著魚,卻偏又遭風吹雨打,真乃倒運。想著想著,耳邊突然傳來似小女啼哭之聲。

  老漢甚感驚詫,趕快起身循聲探去,只聞那聲音是從魚簍裡傳出來的。老漁夫慌忙開啟魚簍,只見那小紅魚嘴兒一張一張的,對老漁夫言道:“老爺爺,吾乃龍王之小女,今擅自出來遊玩,不料被你網住,若能將吾放回,日後一定厚報。”說罷兩眼淚珠滾滾,甚是可憐。

  老漁夫聽罷小紅魚哭訴,驚恐萬狀,忙提著魚簍一口氣跑到河邊,然後將小紅魚捧出,小心翼翼地將其放入河水中去。

  小紅魚到了河中,翻起一個浪花,翹首對老漁夫說道:“今後若有事要我幫助,只要連呼三聲‘紅魚姑娘’就行了。”說罷小紅魚在水中打了個旋,潛入水中游去了。

  老漁夫望著泛波的河水,祈誠三揖,轉身慢慢地向家中走去。當他踏至家門,推開門時,卻遇上了意外的驚喜:只見桌上放著一大碗熱氣騰騰的白米粉,旁邊還有一碗有紅有綠若海藻一般的熱菜。

  老漁夫既驚奇又高興,因過度飢餓,也顧不得多想,便狼吞虎嚥地將飯菜吃下。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老漁夫既吃飽了,心也不慌了,腿也不軟了,心想若是天天能吃到這又香又美的飯菜那該多好啊。

  說來也怪,自那以後,老漁夫每天打魚歸來,桌子上總是放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老漁夫從此再不要為一日三餐擔憂犯愁了。心情好,身體好,精神當然也好。老漁夫每天樂悠悠地出門打魚,又樂悠悠地收網歸來,全然換了一個人。

  日子一久,人們對老漁夫生活的變化甚覺奇怪,便紛紛議論開了。竟越說越奇,越傳越遠,將這事很快傳到鄰村***三的耳朵裡。***三本是個遠近聞名的地方一霸,平日裡專靠謀黑錢、吃黑飯營生。

  他獲悉老漁夫的傳聞,便留心察訪。當其確信傳聞屬實後,便對老漁夫打起了壞主意。一日大清早,***三帶著幾個打手,闖入老漁夫家中,強令老漁夫交待原委。老漁夫乃一老實巴交的老漢,見***三這不速之客,早已嚇得顫抖不止,哪裡還敢相瞞,便據實相告。

  ***三聽後,似信非信,便喝道:“老子今天想要一隻大元寶,你若能呼小紅魚送來,我方可信你言是真,否則,那可就不要怪我翻臉不認人。”

  老漁夫深知***三的惡劣品行,不敢有違,只得跑到淝河邊央求小紅魚。小紅魚聞知老漁夫有求,便躍出水面,對老漁夫說道:“你回去吧,不要再愁了。”老漁夫回到家中,果見桌子上有一隻金光燦燦的大元寶。老漁夫用兩隻顫抖的手捧起大元寶,未敢多瞅,就趕忙送給了***三,以換求安寧。

  再說那***三見到金黃燦燦的大元寶,喜出望外,手舞足蹈,好半天才刁滑地對老漁夫說道:“你老人家真了不起,從今以後就算是我家的人啦,再不用去打魚,受那風吹日晒之苦。”說到這裡,***三賊眼珠一轉,神祕地對老漁夫說道:“你每天只需到河邊去一趟,讓小紅魚送只大元寶就行了。”

  ***三見老漁夫好半天沒有反應,便收起奸詐的笑容,半陰半陽地說道:“這周圍裡裡外外大概是沒有不知道我刁某的脾氣的,誰若敢不從我命,日子恐怕就不那麼好過!”半晌,***三又補充道:“其實我這也是為大家著想,元寶多了,我刁某富了,大家不也就都富了嗎?”

  胳膊豈能拗過大腿?老漁夫只得每天早晨去淝河邊,哀求小紅魚送只大元寶。而小紅魚每次給老漁夫送只大元寶,身上就失掉一枚鱗片。日子久了,小紅魚身上的鱗片抖光了,再沒有大元寶送來。***三見此,認為是老漁夫故意刁難,便指使家丁施暴。

  已近風燭殘年的老漁夫那裡還經得起拳腳相加,瞬間就被打死了。恰在此時,有一美貌少女飄然而至,緩緩走近老漁夫,俯身用淚水滴洗老漁夫的眼睛。老漁夫慢慢地睜開眼睛活過來了,那少女卻即刻變成一塊彩石。彩石光芒四射,***三連同那些打手、惡棍均被彩石光芒射死,然後彩石化作一道青煙消失了。

  從那以後,這兒的人們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生活,老漁夫也照樣每天去淝河打魚,而***三所索取的那些金元寶,卻全部變成了螺螄空殼。螺殼遍地,堆積成崗。由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螺螄崗。該崗今址在合裕路與當塗路交叉口南面。

  :回龍橋

  在今合肥城西有處地名,曰“回龍橋”。此橋雖已不存,然地名未廢。有關該橋的傳說,雖歷史久遠,今天仍被很多人樂道不止。其傳說有二:

  一說,當年東吳孫權率兵犯肥,曹操突從藏舟浦出。孫權見曹艦突出,又見藏舟浦碧波浩淼,蘆蕩叢深,疑曹有詐,便強打笑臉對曹操拱手曰:“別來無恙,想不到汝來如此神速。”曹操也勉強以禮答曰:“老夫在日,東吳休存妄想,望珍重。”孫權見攻戰無功,遂轉而返回。由此,此處之橋得名“回龍橋”***《廬州府志·回龍橋》文載:“相傳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此回節故云”***。

  二說,相傳清康熙皇帝有一貴妃是合肥龔大司馬的乾女兒。一日,貴妃奏請皇帝到合肥探親,為了讓皇帝可不經城門,而直接跨淝河而入城內,於是地方官吏便決定在城西建一橋。不巧此事被朝廷重臣勸阻,說是合肥有“斬龍崗”、“梅龍壩”,衝犯聖諱,行往不吉。故此,皇帝親駕合肥的決定便作罷了。而當年為迎接皇帝所建之橋,後被定名為“回龍橋”,意即皇帝***真龍天子***回去了。該橋舊址在今長江路西段南側。

  :龔萬巷

  在合肥三孝口西南側,曾有一巷,名“龔萬巷”,又名“龔彎巷”。說起該巷由來,在民間流傳有一頗具趣味的傳說。

  當年這裡曾居住著兩戶相鄰的人家。一家姓龔,家主為朝廷重臣,人稱“龔大司馬”;另一家姓萬,家主為地方權貴,人稱“萬大老爺”。

  此兩戶人家,雖相鄰多年,但並不來往。好歹是左鄰右舍,各走各的門,各用各的灶,井水不犯河水,倒也相安無事。

  孰知這年,龔、萬兩家同時大興土木,翻建房屋,大有以亮宇而顯榮貴之意。其實這本是各家自己的事,但問題是,此兩戶人家在翻建房屋時,均欲將各自山牆向外延伸,以擴大房基,結果引發了爭吵。你不允我不依,一時間吵得天昏地暗,直吵到縣衙老爺那裡。

  龔、萬兩家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家,縣衙老爺乃七品芝麻小官,豈敢輕易判決,以致官司遲遲沒有結果。

  龔家因家主官大,見此小小的官司竟遲遲無果,不免氣憤難忍,無奈何,只好派管家人持書星夜趕往京城,稟報龔大司馬,希求龔大司馬出面干預,以振族威,出掉這口怨氣。

  再說遠在京城的龔大司馬,接到家書後,見訴,起初確也很氣惱,好在其婦人乃一知書明理之人,聞情後淡淡一笑而勸道:“相鄰相爭,只為一牆,何值如此。汝乃朝廷要臣,官居高位,對此區區小事,當大度才是,讓人幾尺何妨?”

  龔大人聞妻言之有理,頓時息怒,隨即付書一封,交管家人帶回。龔家人接到龔大人來書,拆開一看,見書僅詩一首。詞曰:“千里來信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龔家人見言,皆息怒默語,悄悄將與萬家相鄰的山牆拆除退後三尺。

  龔家一反當初的舉動,使萬家很受震動,愧疚之餘,也仿效龔家做法,主動將與龔家相鄰的山牆退建三尺。這樣一來,使得龔、萬兩家宅居間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人們便把這條巷道稱為“龔萬巷”,也即後來改稱的“龔彎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