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改小論文

  語文課程知識是整個語文課程的邏輯起點,也是理論體系的出發點,具有很大的理論容量和解釋力。下面小編給你分享,歡迎閱讀。

  篇一

  【摘 要】高中語文作為高中生的一門必修課,必須提高教學質量,以保證學生的語文水平能夠適應他們當前和今後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需要。為此,高中語文教學就必須進行改革。因此,如何才能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發揮最大的效益可能是一個永遠研究不完的課題,只有揚長避短,讓課堂教學產生出最大的效益,才能使高中語文教學走的越好,越遠。

  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理念大體符合實際,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發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選修必修的課程結構確立,雖系由傳統發展而來,但必修的基礎性內容不足,選修不便操作實施,對教師的要求過高等脫離了實際,有待完善。為此,筆者做了如下幾點探討:

  1 研究會考新時期下語文教學的要求,認清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會考、新高考是不同性質的考試,會考是水平的考試,目的在於檢查考生在規定時間內規定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試題內容主要取材於課本;新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目的在於為高校選拔能夠繼續深造的合格新生,試題內容取材於課本之外,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但會考和新高考的試卷也有共同之處,即注重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只不過會考主要是讓學生用所掌握的基礎知識來解決學習過的課文中的問題,而新高考是讓學生用所掌握的基礎知識解決未曾接觸過的問題。因此說,會考和新高考的試卷給我們普通中學全面貫徹教育方針,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指明瞭方向。對此,我們應有深刻的領會。

  研究考試、分析試卷的特點,就是要將其隱含著的對我們平時教學的要求揭示出來,從而準確地把握語文教學的根本。只要我們平時的教學抓住根本***語文教學就是要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即培養和提高學生終生受用的語文能力***不放鬆,我們的學生就能從容對付當前的會考和新高考。否則,只能是平時按考題形式講課文,複習時按考題形式作練習,捨本逐末,到頭來學生的語文能力還是不高。對此,高中語文教師更應有清醒的認識。中學生條件的限制,語文素質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而會考和新高考又彷彿正衝著我們的弱點而來。因此,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必須端正教學思路,要把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作為我們語文教學的出發點歸宿點。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走出誤區,才能主動適應會考和新高考。

  2 變革教材體系。構建科學的高中課程方案。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憑藉,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教學改革的成敗都與教材有著直接的、必然的聯絡。現行高中教材***必修本***雖然經過反覆修訂而成,但仍存在很大的侷限和缺陷:***1***作為全國統用教材,僅此一種,很難照顧到各地不同的教學實際。***2***就高中階段的學習情況來看,這套教材內容尚顯單薄,與高中學生應該具備的學習視野還有較大的差距。***3***教材編排採用單元文選式,從高一到高三,選文難度差別不大,聽說讀寫訓練沒有一條明晰的線索。***4***教學目標先後次序不明確,難以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年級之間、單元之間甚至課與課之間缺乏必然的聯絡。一種文體分佈在三個年級,各種文體交錯穿插,教師難以使之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過程始終處於一種混沌狀態,學了第一冊不知道對學習第二冊起什麼作用,學了第二冊也不知道比學第一冊提高了多少。***5***語法修辭等基礎的語文知識都穿插在初中教材中,高中語文教材中穿插的單元知識與訓練內容本身構不成知識學習體系,也構不成能力培養體系,與單元學習內容也沒有必然的聯絡。

  3 營造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的思想活起來。

  傳統的教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絕對正統的課本教育,知識傳授僅限於課本,就課論課,所有習題答案都以教師為準,課堂上教師一人主宰,課堂教學要求課堂一定要安靜,不能隨便說話,在教師心目中,規規矩矩才是好學生,那些愛說好動的學生不但沒有得到老師的肯定,有時甚至會受到斥責,以致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學生都是少講多聽,即使有時學生髮言,但這發言必是在老師設計之中,結果本應是生動活潑的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死水一潭,課堂效率可想而知。

  呂叔湘先生就此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那是白講,是無效勞動。” 因此應轉變觀念,建立一種“大語文”觀,讓單一的課本知識傳授變成多樣化的傳授,讓一言堂變成群言堂,鼓勵學生多動腦、多質疑、多發現;在閱讀與寫作方面要大膽嘗試、探索,要讓學生完成從“學答”到“學問”的轉變。

  要使學生產生這樣的改變,就必須倡導教學民主,推崇教師“寓教於樂”,學生“寓學於樂”。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轉變一下,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感到教師的可信、可親、可愛,從而產生一種親近之情。對於學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誕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給予恰當的肯定和鼓勵,增強他們的信心。教學藝術說到底就是鼓勵的藝術,在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教師做到既善於發動,又善於傾聽,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多引導、多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其次與學生平等對話,積極倡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角,使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見解,敢於標新立異,敢持不同見解。充分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氣氛,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學生銳意進取的品格。

  4 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

  首先,教師必須在授課過程中儘量縮短講析的時間,而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通過精心策劃,重點闡述、引導啟發、設定情境、集體討論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樂學善學,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保證學生通過課堂能獲取豐富的文化知識、擴大視野、增長見識,激發興趣和靈感,除了課堂講授式的教學方式外,還可以採用朗誦、演講、辯論、情景劇表演、討論甚至實地參觀等多種寓教於樂的形式。

  其次,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為學生們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提供更多的語文實踐形式。根據課文內容,向學生推薦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作品,如與之相關的原著、文體相似或主題相似的文章等,鼓勵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在社會中進一步學習與實踐。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獨立、自主、合作的實踐中得到發展。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既然學生存在學習個性、能力水平的差異,教師就應轉變觀念,因材施教,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法,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獨立地進行分析和綜合,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給學生創造積極思維的條件和思路。   另外,要注重實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語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是語文教學現代化的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實現教學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是提高高職語文教學水平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開拓創新,引進先進的教學方式與手段,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其與語文教學進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知識資訊變成圖片、動畫、影視錄影,並附以音樂、效果等,具有身臨其境、視聽結合、圖文並茂、聲像並茂的效果。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封閉式,促進了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面開放,使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效率得到全面優化,為課堂教學格局的改變和模式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徑,為課堂教學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條件。因此,實現課堂教學現代化,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5 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

  首先,要幫助學生激發起良好的學習狀態。

  激發起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是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幫助的一個基本著力點,而這一點又常常為我們所忽視。課堂上要“激發”而不是指責,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探索精神要來自學生自身。近年來,我們看到一些比較精彩的觀摩課,往往教師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則處處在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思路;教師光彩奪目,學生黯淡無光。這就是學生的學習狀態沒有得到激發的具體表現。

  為此,我們應該做到以下三點:第一:自由。所謂自由就是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心理,讓他們無拘無束,這是一個基本點。第二,寬鬆。所謂寬鬆,我們想就是允許學生說錯話,說真話。我們的語文課程如果不能夠將孩子的經驗、孩子的認識真正整合起來,那麼孩子的經驗就無法完成再構,從而形成新的體驗,更談不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變了。第三,民主。課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夥伴、協作者的關係。我們的課堂就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學生敢想、敢說,願意想、願意說。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

  其次,要幫助引導學生在真正意義上轉變學習方式。

  新課程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就是要徹底改變學生以往被動學習的方式。陶行之先生曾說過:“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正是他在1919年5月把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全部課程的“教授法”改為“教學法”。他還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80多年過去了,陶先生的話還沒有過時。學習方法轉變的關鍵是解決學生怎麼學的問題。比如說朗讀,可以有學生自由讀,教師領讀,全班齊讀;還有對課文怎麼分析,怎麼理解,等等。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的學習方法仍然僅僅停留在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接受狀態,那麼,新課程的理念就無法得到落實,學生的個性就無法得到張揚,就更談不上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了。

  總之,語文新課程教學要有新的理念,而新理念需藉助於具體的手段來實施,給學生留出學習時間,留出創新的空間,是語文教學使學生個性張揚、思維勃發的重要方式。願每一個語文教師豆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平臺,深入語文新課程改革中,尋找教學的更好的新“***”,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擁有思維創作、創新的空間,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探索學習,讓學生是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吧。那樣,我們的教學也就會得到不斷的提升發展的。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崇耀紅. 淺談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J]. 才智.2010,***23***.

  [3] 黃淑熙.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的改革探析[J].文學教育***中***;2012年04期

  篇二

  【摘 要】 “新課程”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銜接中的一大亮點,也是素質教育中最體現教與學雙方價值的思想的改革。“新課程”的出臺,尤其為應試教育下的傳統語文教學注入了鮮活的氣息,語文品質和寫作素質在“新課程”的人文關注中得到了發展和提高,讓我們感受到寫作教學已經走出瓶頸,教師正運用新理念把它變成讓學生終身受用的生活能力之一。可以說,從“新課程”裡看到了教育的明天。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課改 思考

  一、語文教學應在繼承中穩步發展

  當前的新課程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理念大體符合實際,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發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選修必修的課程結構確立,雖系由傳統發展而來,但必修的基礎性內容不足,選修不便操作實施,對教師的要求過高等脫離了實際,有待完善。當前,各校青年教師比例大幅度上升,教齡六年以下的教師佔了絕大多數,有的連必修課都難以上好,何況開設一門甚至多門選修課,更何談個性化教學?過去個別學校“統一教案,靈活操作”的施教模式當今仍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保證基本目標的實現,避免由於同年級教師素質不一導致的學生素養缺失。

  二、用活動推動語文學習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重視學生“活動”,用活動推動語文學習,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師生在課堂內外的活動中形成互動的關係是高中語文新課程最顯著的特徵。我們應高度重視學生“活動”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1、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善於結合課文和學生特點,既生動有趣又高效藝術地將文字學習轉化為一個個活動***含教學細節***,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提高是實施新課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活動中,學生主體得以體現,課堂教學易於生成,綜合能力得以鍛鍊,而教師對活動的設計、調控、引導也彰顯其“平等中的首席”主體地位。

  需要強調的是,學生的課堂討論活動,既體現了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是教師最樂於採用的活動形式。但它的設計、調控也是最難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討論習慣、科學的。

  2、綜合實踐活動。“綜合”與“實踐”活動課是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新課型,兩者也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與提高的兩大主要途徑。社會語文是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校語文雖與之不同,但借鑑社會語文學習的規律、要義,精心設計、組織“綜合”與“實踐”活動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提升能力,是課文教學最有力的補充。現實狀況是,不少老師不重視語文綜合實踐課,或在上該課型時,把它上成了社會實踐課、班會課、歷史課或“四不像課”了。既然是語文教學,該課型的操作無疑應做到“語文”、“綜合”、“實踐”的統一,尤其要突出“語文”。

  3、應用性實踐活動。教師應根據學情廣泛地開展各種語文應用性實踐活動。我們要高度重視“活動”在語文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語文學習活動不應該是排練後的演出,而是學習中的真實事件。語文學習活動不應該是活躍課堂氣氛的調劑品,而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核心。語文學習活動不應該是少數優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臺,而是每一個學生實實在在吸取營養茁壯成長的土壤。語文學習活動必須有提高語文素養的實際效果。

  三、高效、實效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關鍵

  在理念層面,廣大語文教師經培訓學習後對新課改的認識基本到位,但在實踐操作層面上仍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為,受一些研討課、評比課的影響,追求課堂教學形式的花哨,機械實踐新的課程理念,不重視教學的實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學,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鬧”現象。

  課堂組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才是語文教學的關鍵。無論是選修還是必修,無論是課文教學還是練習測試,無論是顯性課程還是隱性課程,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教師傳授……讓學生在知識上有收穫,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啟迪,習慣上有改進才是目的所在。一句話,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原點、基準,也是高中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語文比其他學科課堂教學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樣,如熱熱鬧鬧的課本劇表演、轟轟烈烈的合作討論、旁徵博引的擴充套件遷移、刻意而為的啟發互動、隨意無義的多元解讀。語文課在其他學科教師的眼中儼然成為“大雜燴”、“小品課”。鑑於此,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無效的課堂形式不是新課程的必然特徵;過程高效,結果實效才是教學的根本。

  四、學法指導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學法指導主要引導學生研究如何學的問題,探討科學的學習規律和方法。語文能力主要是習得和學得的,研究“習”和“學”的方法特別重要。由於語文學科的複雜性,我們既需要和學生一起探討語文學習的一般規律,也需要人為地把語文按板塊分成幾個部分分別探究其不同規律和學法。我們要具體引導學生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聽課的方法、討論的方法、早晚自習的方法、複習應考的方法和閱讀的方法、寫作的方法、演講的方法等語文實踐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進行學習策略的指導,引導學生研究學法比教師研究教法更重要。學法指導旨在使教與學形成合力,更好地促進學生髮展。

  篇三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分析

  要落實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教學是關鍵。教學的有效性決定著新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它對課程改革的成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的課程理念正在深入地影響著廣大教師,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如:絕大多數教師能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基礎性發展目標確定學科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能做到平等對話、相互尊重、彼此評判、共享知識,尤其是學生學習方式逐步向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轉變。

  ***一***問題的提出

  三維目標的割裂。有些教師雖然知道要落實三維目標和基礎性發展目標,但在教學時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學目標,不能正確把握三維目標之間的關係.

  2、教學內容缺乏整合。“教教材”的現象仍然存在,不少教師缺乏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策略,不能將靜態的教材與動態的學生學習過程相整合,教學實踐中,仍然習慣於統一的課程體制,過分拘泥於教科書,難以脫離“以本為本”的窠臼;學科與學科之間、年級與年級之間教材內容出現交叉、重複,小學與中學之間出現脫節,強調學科本位,學校普遍沒有進行跨學科跨年級的課程整合。

  3、對學習方式缺乏整合。表現為:一是不能合理安排學習方式;二是不能整合各學習方式的優勢,實現新型學習方式與接受式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三是不能很好地處理點與面、有序與有效、教學活動與學生髮展之間的關係。

  4、部分學生未能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低下。學生思維惰性化,沒有養成良好的深層次的思維習慣,依賴他人,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差。

  5、教學評價華而不實,缺乏操作性強的利於師生髮展的評價方法。升學考試注重的是知識性的分數線,而人才綜合素質的評價較模糊。

  綜合上述問題,我們覺得探索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勢在必行。

  二、研究內容

  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於是,集體備課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各個學校教科研的一大亮點。必須肯定的是,集體備課在發揮集體智慧、貫徹新課標理念、彌補教學不足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有些教師對集體備課認識不足,在具體實施時卻出現了一些不合理的現象。

  現象一:集體備課成了“集體複製”

  備課是每一位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所以,對於備課本的檢查歷來就是學校各項常規檢查的重點。於是,各個備課組為了應付檢查,常常在“集體備課”的名義下,將教材的各章節分配給同組的各位任課教師,而各位任課教師更是“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的優勢,在網路上“成功下載”各種資料後裝訂成冊,還美其名曰“集體備課材料”。這種“一勞永逸”的做法,雖然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備課壓力,卻嚴重違背了集體備課的初衷,使“集體備課”成了一種最簡單的抄襲。於是,沒有各位任課教師的參與和討論,“集體備課”便成了“集體不備課”。

  現象二:集體備課只關注“備課”,忽視了“反思”

  作為完整的教學活動,備課和反思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有些教師進行集體合作時,往往只關注集體備課,而忽視集體反思。於是,理論和實踐脫節,集體備課的意義被大打折扣。

  上述這些不合理的現象的出現,證明有些教師對“集體備課”這種教學合作方式缺乏正確的認識。集體備課的目的是集合備課組每個教師的智慧,共同分析學情,共同鑽研文字,共同探討教學重點、難點,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集體備課有非常顯著的自身特色。一方面,它是個人教學風格上的某種集合,也是共性之上的個性宣揚,是一種“個體——共體——個體”的迴圈模式。另一方面,集體備課包含集體反思,也就是說集體備課並不是一次性的備課,而是二次備課。因為,教學的預設與課堂的生成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有差別的,及時的反思和修改可以有效地改善教學方法,改進教師的教學策略。

  要消除目前在集體備課中出現的一些不合理現象,真正發揮集體備課的效用,需要抓好“兩個環節”和“五個落實”。

  環節一:召開一次全體備課組成員會議,認真學習集體備課的目的、意義和操作方法。在召開會議前,要求每位教師都去查閱有關“集體備課”的材料,召開會議時要求每位教師都對“集體備課”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會議結束後主講人要把各任課教師的想法和意見綜合,形成書面材料,發回每位教師再次學習。

  環節二:明確集體備課的程式。集體備課必須按如下程式具體實施:一是以一個單元為單位,確定每位教師的備課物件;二是集體討論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和主體教學思路;三是要求主備人備課期間,其他教師也要認真備課,並形成自身的教學思路;四是在集體討論時,主備人針對某一教學內容的設計發言後,組內其他教師要進行討論、評價、取捨,然後定稿;五是組內其他教師要根據本班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對集體備課教學設計進行個性化處理;六是在每一個教學課時結束後,組內各成員要對集體備課教學設計進行評估,並根據課堂實際作出相應的改進。

  著力抓好以上兩個環節的同時,在集體備課的具體操作過程中,還必須貫徹以下“五個落實”。

  一要落實備課內容。首先,要認真研讀文字,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並確定教學的三維目標。其次,要按照新課程標準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理出教學思路,規劃教學設計。再次,要蒐集、整理教學資源,蒐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資料,進行篩選和取捨。

  二要落實學情分析。就是要依據本校、本班學生的知識層次和學習情況,對教學設計作出一些調整和改進。特別是在佈置預習的時候,應該接近學生,詢問他們對教材的閱讀感悟和心得,瞭解他們對教材的疑惑,對課堂的期待。

  三要落實教學方法。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合作、討論、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照這一宗旨,必須明確的是: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鼓勵者。所以,教師在落實學情分析後,要對先前的教學設計、策略作出相應的調整。

  四要落實集體討論。集體討論實施的情況如何,直接關係到集體備課的質量,因為它是集體備課的核心內容。集體討論就是一次集體備課的過程,每次討論前都要確定好主講人、記錄人,其他教師要認真作好補充。集體討論可以是和風細雨式的述說,也可以是面紅耳赤的爭論,亦可以是脣槍舌劍的辨析。

  五要落實集體反思。目前,我們的集體備課就是嚴重缺乏集體反思——更確切地說是根本就沒有集體反思。我們的集體備課只是對下階段的教學內容進行集體討論,而對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卻一無所知。長此以往,我們的教學就會陷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的尷尬境地,我們的教師就真變成一個個“教書匠”了。所以,對於集體備課而言,集體反思是另一項核心內容。

  只要我們抓住上述兩個環節,認真貫徹五個落實,就一定能發揮集體備課的效力,為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