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課標教學論文

  新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隨著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各種學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實現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過程中所運用最多的就是創新教育,這點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表現的最為明顯。高中語文中的創新教育實際上就是要求在對語言文字、閱讀寫作各項教育內容中,都要體現出創意的和個性上的表達。本文以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寫作教學為切入點,簡單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創新教育進行研究。

  1.目前我國高中寫作教學在創新上所存在的問題

  1.1 在教學中重文體,輕風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語文教學中,依舊將應試教育作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現在高中語文的寫作教學上,就是很多老師非常注重寫作文體,並在教育過程中,在寫作文體的選擇上更多是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試。雖然在語文的寫作教學過程中也提出了創新的教學,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所謂的創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試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寫作文體,而忽視了寫作本身的創新性,這種過於重視文體的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在寫作中真正特點的發揮,更不用說無法真正實現創新性教育的意義。

  1.2 課堂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都存在當堂作文這種教育模式,但是其實質應該是提高學生的能力,可是在實踐中卻變成了提高學生的寫作速度。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文,其實際上就是在訓練考試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寫作。同時老師往往僅僅是給予了學生一定的話題,然後就是規定一定的時間進行寫作,這樣的寫作模式即便是其寫作話題十分新穎,學生所能想到的內容也非常的新穎,但是新穎的話題和內容並不一定代表你寫出來的文章本身是新穎高質量的。實際上這種教學方式過於重視結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時間內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說在一個學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這並不能保證寫作的質量,也無法實現寫作教育上的創新。

  2.新時期下高中作文寫作教育的創新要求

  目前我國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課程標準,這種標準體現在高中語文寫作的創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2.1 在寫作內容要求自由表達。教育改革中的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認識到社會認同和自由表達之間的關係,確保學生在寫作方面不會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師的觀念和寫作要求,而在語文寫作過程中真正的表達出自身的真實感受,在文章中體現出真性情、真體驗和真感受,這才是寫作的真實目的所在。要明確寫作目的在於情感上的抒發和心靈上的抒發,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應試教育。

  2.2 讀寫關係要求與自然融合。寫作不是一種可以閉門造車的活動,而是必須要將寫作跟實際的生活相結合,更通俗點說是必須要在自然中尋求寫作的靈感。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明確讀跟寫之間的關係,要明確新的課程標準下對寫作理念的全新認識和構建:首先寫作是建立在一定語文閱讀的基礎之上的;第二是寫作必須要進行一定的生活體驗;最後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狀態的一種呈現。

  2.3 寫作目的要求從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寫作是一種思想的過程,也是一種心靈成熟的過程。因此,寫作乃至整個語文課程的價值主要側重於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使用“表達與交流”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從以人為本的高度,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高度,來認識這方面的語文課程內容,以彰顯寫作的人文特徵。將寫作視為一種生命狀態,是一個人的自然狀態、社會狀態和精神狀態的統一體。

  3.新課標下高中作文寫作體現創新性的具體措施

  3.1 實現以寫為本,建立一門實用的中學寫作學。我們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學仍然處於“以讀促寫”階段,是以閱讀為本位,以寫作為附庸的格局。我們必須從語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學內容的比例,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做出科學的合理的編排,從而給師生提供教與學的依據。或者建立一門實用的中學寫作學,真正確立寫作和寫作教學的本體地位,從而形成以讀帶寫,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高中作文寫作教學新格局。

  3.2 牢固樹立大作文教學觀,建立開放的、活潑的寫作訓練體系。首先,作文教學必須突破封閉格局,走出課堂,走進自然的懷抱和社會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學生懂得作文必須有感而發,只有不斷的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實現對寫作素材的積累。其次,注重從閱讀及視聽媒體中汲取營養,特別是電視、電腦進人千家萬戶,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教師應合理地綜合利用各種有利因素,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3.3 以自能作文為目標,優化課堂教學結構。高中作文教學就是為了學生自己能寫作文。因此,優化作文課堂教學結構,必須以學生自己能寫作文為目標。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儘可能地使作文教學過程與作文過程接近,使訓練過程與實用過程一致。作文教學的流程,可以概括為這樣七步:開源導流,理論指導,範文引路,寫作實踐,反覆修改,專題講評,自我總結。

  3.4 利用閱讀來實現對寫法分析和運用指導的加強。最後要充分認識到寫作教育跟閱讀教育之間的聯絡,充分利用閱讀教育來實現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在閱讀教學中,要把課文中的寫作方法提取出來,結合學生作文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在講明寫作理論、方法等基礎上,要具體分析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的運用。例如,描寫人物,把不同課文中的人物環境、神態、語言、動作、心理變化記錄下來,並加以比較,不同人物應用不同的寫作技巧,把人物描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沒有特點。再如,敘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基本過程的基礎上,如何運用倒敘的技巧使作文生動,如何運用插敘的技巧,把事物的重點敘述得具體豐滿等等。

  篇二

  當今世界各國的國力之爭完全在於人才之爭。因而 ,各個國家都十分重視教育發展戰略的制定。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培養新世紀人才則是教育發展戰略的核心。社會的發展要求多層次、多型別、多規格的人才。無論哪個層次、哪種型別、哪種規格的人才,都必須具備起碼的語言能力:聽、說、讀、寫。語言能力的合格是人才合格的最基本條件,而要培養具有一定的語言素質的人才就必定要發展語文教育事業。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社會性決定了語文學科的重要地位,資訊時代的到來更是加強並鞏固了其重要地位。改革語文教育使之更好地適應新時期對提高人民素質的要求,也就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一、新課標實行後高中語文教育教學轉變的必然性

  新課程改革給高中語文教學帶來了盎然生機 ,帶來了新的活力。因為新課標在指導思想上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要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要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難能可貴的是,新課標從高中生的角度出發,要求教材編寫要適應高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從語文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改革路徑探索

  ***一***立足文字,注重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一種話語系統的敏銳感覺,是長期規範的語言感受的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的能力”,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具備類似的敏銳感覺。在文字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反覆品味文中的飽含情感的語言,迅速地感受到語言的意義所在。學生只有形成了這種較強的語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文字閱讀過程中,讀出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從而自覺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教師進行語文教學,就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課文的美。在教學中,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即“傳神之筆”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

  ***二***挖掘文字,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內在品質的提高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所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是指不但要著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呼喚人文精神去充實和武裝學生。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其目的就在於“人”,解放人、充實人、提升人。所以,語文課從本質上看無疑就是“立人”之課,它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在教育的過程注重的主要是工具性,忽視了人文性,這勢必導致語文教學的畸形發展,從而嚴重影響到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學寶庫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間真情,沉澱了歷史精華,是人文教育的極好教材。語文教師有責任把學生培養成讀書人,好讀書,讀好書,會讀書,指導學生在經典名著中汲取營養,構築永恆的精神家園。

  因此,我們的語文課要在充分體現其工具性的基礎上滲透人文教育,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注重過程和方法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讓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整體的提高。

  ***三***利用文字,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傳統語文課本往往以文體或知識點串成單元,造成一種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則強調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語文能力,編排體例也變成了用人文話題來統領的一個個專題,希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不是簡單地只學習一些語文的知識。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興趣學習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成為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老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平時積累和摘抄自己喜歡的格言、成語、名言、警句等;到報刊上找中外名著名篇以及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學精品朗讀;從中外寓言、童話、詩歌中選出美文研習,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補充,把課本與讀本結合起來,對其中的異同點進行比較和分析……這都是在很好地學習語文。

  語文知識的攝取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並不像我們有些同學所以為的那樣,只“存在”於語文課本;或只能從課堂上得到。可以說,跳不出語文教材,跳不出語文課堂,我們就學不到更多的語文知識,就掌握不到更好的語文能力。因此,如果學生還像過去一樣滿足於教師的“滿堂灌”,習慣於“題海戰術”,沉醉於“書本知識”,那麼,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教育變革中,無疑是一個落伍者和失敗者。因為語文新課改或者說高中所有學科的新課改,最大的變化就是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改變,在轉變中開闊自己的視野,活躍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語文學習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