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池上賞析

  《雨後池上》是北宋史學家劉攽創作的七言絕句。詩的第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鏡”、“照簷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後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後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以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全詩的賞析,供大家參考!

  《雨後池上》原文:

  作者: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雨後池上》譯文

  一場大雨過後池塘裡漲滿了水,非常平靜,好像蘸水輕輕磨光的鏡子照映著岸邊房屋的倒影。

  東風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條嫋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葉中間,不斷髮出聲響。

  《雨後池上》註釋

  1、池上:池塘。

  2、一雨池塘:一處雨後池塘。

  3、淡磨:恬靜安適。淡,安靜。

  4、明鏡:如同明鏡。

  5、簷楹:這裡指房屋。簷,房簷。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6、舞:飄動。

  7、更作:化作。

  8、荷心:荷花。

  《雨後池上》賞析

  這首詩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後池塘圖,從詩中寫到的東風、垂楊、荷花等物象來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確切些說是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給讀者以清美的藝術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後池上春景的靜態美。第一句寫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讀這一句,會覺得它過於平常,但在這句之後緊接以“淡磨明鏡照簷楹”,卻境界頓出。“淡磨”二字頗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經春雨洗滌過的池面,好比經人輕磨拂拭過的明鏡,比中有比,比中有擬人,這就使“水如鏡”這一淺俗的比喻有新鮮之感。不僅能使讀者感受到春雨後池上異常平靜、明淨的狀態,並能進而聯想到前此濛濛細雨隨著微風輕拂池面的輕盈柔姿。“淡磨明鏡照簷楹”,創造的正是非春雨後池塘莫屬的藝術境界。與此相適應,這兩句語勢平緩,無一字不清靜,連略帶動感、略為經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給讀者以一種輕淡的心理感受,顯得毫不著力。

  三四句由靜而動,進一步寫雨後池上的動態美。東風忽起,舞動池邊的垂楊,吹落垂楊柔枝細葉上綴滿的雨滴,灑落在池中舒展的荷葉上,發出一陣清脆細密的聲響。這裡,詩人筆下盪漾的東風、婆娑起舞的垂楊、荷心的萬點聲,無一不具有一種流動的韻致和盎然的生意,與前二句相比,別是一番情趣。與此相隨,語勢節奏也由平緩而轉向急促,字字飛動起來。“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勢,展示出景物瞬息間由靜而動的變化,給人以強烈的動感;隨後再用“更作”二字作呼應迴旋,造成一種急促的旋律,從而把上述有形的與無形的、動態的和聲響的景物聯貫起來,組成一幅形聲兼備的藝術畫卷。

  雨後池上景物之美,詩人既寫其靜態,又寫其動態,不僅顯得豐富多姿,而且構成對比,收到以靜顯動,以動襯靜,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首句平直敘起,次句從容承之,而以第三句為主,盡宛轉變化工夫,再以第四句發之,本是約句的一般造法***見《唐音癸籤》卷三引楊仲弘語***。詩人用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語言結構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成因勢置景、筆隨景遷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