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譯及註釋

  《夸父逐日》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故事出自於《山海經·海外北經》。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夸父逐日文言文原文

  夸父逐日

  出處:《山海經》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逐日文言文註釋

  註釋1:

  夸父逐日***追趕太陽;***

  與日逐走***競跑、賽跑***

  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欲得飲:想要

  飲於河***於,到******河,黃河***

  河渭不足***黃河、渭水***

  北飲大澤***向北、“去北方”;大湖***

  未至***到達***

  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道渴而死***道,“在半路上” 而,表修飾***

  棄其杖***棄,遺棄;其,他的***

  化為鄧林 ***即桃林***

  註釋2:

  ①逐走:賽跑。逐:競爭。走:跑。

  ②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飲:很想能夠喝水解渴。

  ④河,渭:黃河,渭水。

  ⑤北飲大澤:大湖。傳說縱橫千里,在雁門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鄧林:地名,現在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鄧林既“桃林”。

  ⑧未至:沒有趕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棄:遺棄。

  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譯

  夸父與太陽賽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往北去大湖喝水。還沒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丟棄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故事典故

  典故之一

  夸父與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飲③,飲於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飲大澤⑤。未至⑧,道渴⑨而死⑥。棄⑩其杖,化為鄧林⑦。[1]

  典故出自於——《山海經·海外北經》

  典故之二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③,赴飲河、渭。河、渭④不足,將走北飲大澤⑤。未至⑧,道渴⑨而死⑥。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裡焉。

  典故出自於——《列子·湯問》

  夸父逐日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夸父逐日》的主題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圖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縛以及對生命永恆的渴求。

  遠古先民,通過幻想、想象與逐日等神話來表現他們對生命——時間——生命的思考:有限的人類生命,強烈地嚮往永恆的時光。有限的個體生命,“飽嘗”時光流逝帶來的痛苦。人類為追求永恆的生命,不息作出卓絕奮鬥。[4]

  故事來源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1]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曰凶犁土丘。應龍出南極,殺蚩尤與夸父。”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山海經》對夸父的描述雖然簡單,但關於夸父的死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說是渴死的;一說是被應龍殺死的。在同一本書中,卻有這樣矛盾的說法,郭璞認為:“死無定名,觸事而寄,明其變化無方,不可揆測。”顯然對此表示無法理解,後來的學者或認為是錯簡,或認為有兩個夸父,總之,很難給出令人滿意的答覆。

  夸父逐日動機與夸父之死

  用後人的眼光來看,夸父對太陽的追逐是不可理喻的,所以《大荒北經》說“夸父不量力”,顯然,“夸父不量力”這句話不是神話本身所包含的,而是《大荒北經》的作者自己對夸父的評價。神話有著古老的傳承,但是到了《山海經》撰寫的那個年代,人們已經無法理解夸父逐日的動機了。

  對於夸父逐日的動機,當代學者有人認為是先民對光明的追求,夸父類似於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也有人認為夸父可能是遠古時代的一個巫師,逐日只是一種巫術儀式,夸父死於一次祈雨的巫術活動。從神話的傳播特徵來看,第二種解釋可能比較接近神話的本意。

  故事中的夸父應該是一個部落而不是一個具體的、簡單的人***夸父也可能是一個部落首領的名字***。從故事的表面來看,夸父是先逐日,然後口渴。而實際情況呢?可能恰恰相反,夸父應該是先口渴,然後才逐日。很多學者都認為,夸父時代一定是發生了非常嚴重的乾旱,就像后羿射日故事中“十日並出”所描述的情景一樣,作為一個逐水而居的部落,尋找新的水源是部落生存的先決條件。於是,夸父開始了一場尋找水源的大遷徙,只是這次的遷徙並不成功,夸父***或者他的部落***消亡在了遷徙的途中。

  遷徙必須選擇方向,而太陽的方位則是他們遷徙的依據。從故事的描述來看,夸父來到了禺谷,也就是日落的地方,因此他們可能是選擇向西遷徙。所以,所謂的夸父逐日其實是夸父依據太陽墜落的方向進行遷徙,遷徙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水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夸父真正追逐的不是太陽,而是水。關於夸父死因的解釋將進一步說明這個觀點。

  夸父是渴死的、同時又是被應龍殺死的,這看似矛盾的記載曾經讓我們糾結了上千年。然而,仔細分析,這兩個死因並不矛盾。殺死夸父的是應龍,應龍是黃帝的下屬,他所管轄的恰恰是水。從《山海經》的“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可知,應龍在哪裡,哪裡就有充沛的水,夸父是被控制水的人***或神***殺死的。應龍控制了水,夸父得不到水,所以渴死,當然也就可以說是應龍殺死了夸父,而其真實的含義是:應龍部落打敗了夸父部落。第一種死因,夸父是因為失去水源而死的,第二個死因是說明讓夸父失去水源的人是應龍,兩者其實一點也不矛盾。

  根據《山海經》的描述,應龍是先殺死蚩尤然後才殺死夸父的,那麼,應龍是怎樣殺死蚩尤的?蚩尤是炎帝的殘部,黃帝與蚩尤曾經在涿鹿發生過一次大戰,《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這是一次非常激烈的戰役,《山海經》的描述也非常精彩,通過這個神話,我們可以看到應龍的作戰方式是“蓄水”,這很有意思,“蓄水”不是水攻,而應該是截斷水源,否則,很難理解“蓄水”如何用於作戰;而蚩尤的應對則是“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從兩者的攻防可以看出,蚩尤只不過是通過祈雨來解決飲水問題,以此來瓦解應龍“蓄水”的圖謀。最後,黃帝派了天女魃,魃是何方神聖?魃是旱神,所過之處“赤地千里,滴水全無”,這樣蚩尤的降雨也斷了***雨止***,所以最終蚩尤大敗。

  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抽絲剝繭,漸漸顯露出其本來面目,不過是水源的爭鬥:應龍蓄水;蚩尤降雨;魃致使乾旱無雨;最終蚩尤無水而敗。所以說,應龍殺死蚩尤,蚩尤也是渴死的,這與應龍殺死夸父、夸父也是渴死的一樣,所以《山海經》才將兩件事情一併提起。至此,夸父之死已經真相大白,夸父的兩個死因只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而已。應龍先後戰勝蚩尤與夸父兩個部族,使用的是同樣的方法。回過頭來,再看看夸父逐日的故事,很明顯,夸父追逐的應該是水、而不是太陽了。[5]

  夸父逐日故事傳說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高聳入雲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們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氣概非凡。而且還心地善良,勤勞勇敢,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日子。

  那時候大地荒涼,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悽苦。夸父為使本部落的人們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

  夸父常常將捉到的凶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隻耳朵上作為裝飾,抓在手上揮舞,引以為榮。

  有一年的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晒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紛紛死去。

  夸父看到這中情景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

  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

  有的人說:“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夸父心意已決,發誓要捉住太陽,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為大家服務。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夸父告別族人,懷著雄心壯志,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夸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來回搖擺。

  夸父跑累的時候,就微微打個盹,將鞋裡的土抖落在地上,於是形成大土山。餓的時候,他就摘野果充飢,有時候夸父也煮飯。他用三塊石頭架鍋,這三塊石頭,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幾千米高。

  夸父追著太陽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已經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但是,他沒有害怕,並且一直鼓勵著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經過九天九夜,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終於追上了它。紅彤彤、熱辣辣的火球,就在夸父眼前,他的頭上,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裡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裡的水足夠夸父解渴。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夸父臨死的時候,心裡充滿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鬱鬱蔥蔥的桃林。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