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備課的重要性

  教學工作是教師按照確定的教學目的和一定的教學規律,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無論教師的知識經驗多麼豐富,若不進行備課就難以將課本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教師的知識和經驗只能說是具備了潛在的教學能力。因此,備課是形成教學能力的過程。備課是課堂教學過程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每位教師都要認真備課,深刻理解備課的實質,掌握備課工作的程式。

  

  一、備課的重要性

  教案是教師備課形成的成果。科學、合理的教案是有序、高效的教學實踐活動的基礎,即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具體來說,教案在教學實踐中具有如下五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指導性,即教案是教師為組織和指導教學活動而精心設計的施教藍圖,教師有關下一步教學活動的一切設想,如將要達到的目標,要完成的任務,採取的各種教學措施等均已反映在教案中。

  其次,是統整性,即教學是由多種教學要素組成的一個複雜系統。教案就是對這諸要素的系統安排與組合。

  再次是操作性,即良好的教案設計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時間的分配等都作出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和安排。這一系列的安排都帶有極強的可操作性,成為教師組織教學的可行依據。

  第四是預演性,即教師備課、寫教案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實際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每個步驟在教師頭腦中的預演過程。它能使教師如臨真實的教學情境,對教學活動的每一細節都要周密考慮,仔細策劃,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可靠保證。

  最後是突顯性,即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可以有目的、有重點地突出一種或幾種教學要素,以達到特定的教學目的。

  二、備課的內容

  作為教學實施過程的基礎工作——備課是必不可少的,但怎樣備課才是有效的,值得認真探討。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研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師在上課之前,總是要研究教材,選擇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考慮學生的學習方法,確定教師的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製作多媒體課件或教具,設計課堂練習,把這些內容寫出來的過程就是備課。其中,教案是備課的重要標誌性成果。

  為了瞭解備課的基本內容和核心工作,我們有必要分析優秀教師教案的特徵。

  ***一***優秀教師教案的特徵

  有關研究表明,中小學教師中的優秀教案在結構要素方面表現出如下特徵:

  1.比較明確的教學目的。90%的優秀教案都有比較明確的教學目的,而且教學目的也比較全面,不但有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形成技能的目的,還有品德、情意方面的目的。但從文獻閱讀中我們也感到一絲遺憾,絕大多數教案中都使用了“教學目的”,而鮮見把教學目的轉化為操作性的具體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理論在優秀教案中沒有得以體現。?

  2.多數教案有教學條件的準備。60%的優秀教案明確標示了教學條件準備。多數案例列出了教學的條件準備,說明了我國中小學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及多媒體開始運用於教學中,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3.有重點難點分析。70%的優秀教案有重點難點分析。明確重點難點,有利於實際教學中中心突出,層次分明,採取合適策略解決關鍵問題,以確保教學質量。?

  4.明確的教學程式設計。97%的優秀教案有對教學過程的詳細設計,教案中都會列出“教學過程”的小標題。教學過程設計明顯表現出程式性、階段性、操作性的特點,即規劃出了非常詳細的教學步驟和教學行為,這可保證教學實踐有序而紮實地進行。

  5.有專門的板書設計。半數以上的優秀教案有專門的板書設計,從優秀教案的板書設計中可以看出,教案中板書設計表達有兩種方式,一是在教案中留出專門地方列示板書設計,二是在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顯示中以加註方式表明為板書。

  ***二***備課的基本內容?

  教案是教師備課成果的書面體現,是教師綜合主客觀情況進行教學藝術處理的結晶,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依據,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

  我們總結優秀教師教案的特徵可以發現,一份好的教案,必須符合教學實際,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必須做到前後銜接,邏輯嚴密,必須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必須做到層次分明,過渡自然。

  當前,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

  1.研究課程標準。明確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

  2.研究教材。特別是要認真鑽研教科書,理清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各維目標在教科書中的具體體現,準確理解重點、難點,確定教學的關鍵,制定切實可行的三維目標。?

  3.研究學生。深入瞭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思想狀況,選準本課的起點和基點,使分層教學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4.研究例題、習題,設計好檢測手段與鞏固強化內容。不僅要設計教學效果檢測的基本方法與內容,而且要精心選擇和設計例題、隨堂練習題,確保教學的效果與覆蓋面。例題、習題的題目要緊扣課程標準、教科書和學生實際,要兼顧深度、廣度,體現層次性,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5.研究教學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學內容的教育滲透點,特別是要關注每名學生的積極參與,以及終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與意識的培養。

  6.研究教法和學法指導。教師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學生現有的基礎,選擇恰當的教法,並指導學法。

  7.制定教案。教案應有明確具體的三維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分析***即重點、難點、關鍵***、教學過程***包括目標要求、重點、難點處理方法、教學手段、體現教育因素、教學小結等***,保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練習作業、板書設計等。

  8.授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尤其是針對課堂教學或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具體剖析,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佔用的時間一般不少於總課時的三分之一。

  第三節 備課的基本要求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中小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對整個教學活動作系統策劃,而且要把一般的教學理論物化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之中,要以學習者的學為出發點,遵循學生學習的內在規律性,站在學習者的立場上,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應用教學媒體,描述教學過程。

  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實際上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圍繞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學習問題而展開的教學設計。這種設計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有利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是為學生學習而實施的一種設計,是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樑,是教師提出創意和決策的過程,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的過程,具有鮮明的目的性、科學的計劃性和有序的系統性,而不是一般的教學經驗和案例,是不斷迴圈往復的過程,包括檢測、反饋、修正及再實施的認識深化過程。這個過程要特別講究科學性和創造性。

  我們必須明確,實施新理念下的中小學備課,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是為學習服務。為此,教學設計要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是核心問題;教學設計要體現情感性,注重育人功能;教學設計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應用所學知識,並廣泛挖掘和運用各種教學資源;教學設計尤其要克服教學目標分析中的“知識結果中心”傾向,學習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傾向,和教學策略制定中的“教師中心”傾向。

  一、教學目標制定要準確

  所謂目標準確,意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既不是低標準的,又不是高不可攀的。?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根據本門課程的總體目標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確定的。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最終歸宿。準確且注重實效的課堂教學目標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關鍵。

  為此,必須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研究教科書相應內容的整體要求和本節內容的實際應達到的目標,切忌以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取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內容選擇要合理

  選擇合理的教學內容是備好課的前提,教學內容的選擇要依據知識的特點、教材的編寫意圖、完成教學任務需要的時間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因素來決定。?

  在選擇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以能順利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和所授知識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為準,既不要多選也不能少選,多選了不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少選了會造成課堂教學鬆散,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特別地,教學參考書上的一課時的內容安排一般都是比較緊的,它是在理想的教學情況下確定的課時安排,有的內容安排得過鬆,有的內容安排得過緊,在備課時一般都要對教參上的課時安排進行適當調整,有時需要膨脹20%—30%,有時一個單元需要放寬一兩課時,甚至在教學順利時,可以壓縮一兩課時。

  三、作好教學內容分析,突出重點,擊破難點,抓住關鍵

  幾乎每節課都有它的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重點、難點部分的教學處理要害就是這節課的關鍵,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主要體現在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上。一般說來,一節課中學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包括知識、方法、經驗、思想***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學生理解存在困難的地方、教學難於實施的地方,就是教學難點。

  四、要全面瞭解學生水平?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智力能力水平,是確定學生的學習方法、選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設計教學方案的重要依據。如果學生對相關的舊知識掌握不好,就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備課時,我們要根據所教內容,找出新舊內容之間的關聯,尋找學生的現實水平,明確未來要達到的水平,以便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五、學法制定要恰當,切合學生實際

  學生的學習方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又能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和新課程目標的實現。目前,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很多,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兩種:接受性學習和探究發現式學習。

  接受性學習可分為機械接受性學習和有意義接受性學習。探究發現式學習可分為指導性的探究發現、獨立探究發現和創新性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相應的學習方法。

  六、教學方法要精選,體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和課堂環境的改善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教學有法是指教學時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實驗法、發現法、自學輔導法、引探教學法、合作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無定法是指在實際教學時,沒有固定不變的教學模式,同樣的教學內容和學生,不同的教師,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師,不同的學生,同樣的教師和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的教學方法各不相同,因為每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優點、缺陷和適用範圍,超出了這個範圍就不適用了。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學風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特別要注意,一節課中採用的教學方法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實際教學的程序交替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有的教學內容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這就要結合實際情況擇優選擇。總之,教學方法的選擇要依據教學的內容、本人的教學風格、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達到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為準。值得一提的是,選擇教法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絕不能憑空想象,不切實際。

  七、問題設計要精當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資訊交流的多邊活動,師與生、生與生間的交流活動主要是靠教師的提問、學生的答問、生生之間的資訊傳遞來實現的。學生在教師的提問之下進行思考和資訊交流並相互啟發,同時教師從學生的回答和資訊交流中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調整課堂教學的程序。良好的課堂提問可以使課堂教學機制正常運轉,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合作和交流,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八、教學細節要周密安排

  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雖然是一些細小的問題,但是也能影響一堂課的教學效果,細小的問題也能釀成大的失誤。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要輕易放過每一個細節問題。細節問題包括的內容很多:有板書設計的問題:板書是否科學、合理、簡潔、實用;有提問、演示、作圖的問題:問題是否準確,無歧義,演示是否到位,準確無誤,作圖是否科學、合理;有前後銜接問題:有沒有過渡性語言,過渡性語言是否簡潔明瞭;有教學設計問題:是否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作了充分的估計,是否設計了兩套甚至幾套教學的方案,以應付課堂教學中的突發事件等,做到萬無一失;有對學生作業書寫格式的指導問題等。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通盤考慮各個教學環節,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問題,使課堂教學自然,流暢,扣人心絃。

  九、教具和課件準備要充分?

  多媒體課件和教具是必不可少的輔助教學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直觀化,形象化,較好地製作演示教具、多媒體課件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內容製作必要的多媒體課件和教具。多媒體課件和教具的製作要具備色彩鮮明、直觀性強、便於操作演示、能反映知識的本質等特點。教具和多媒體課件製作好以後,教師還要先進行操作演示,看看還有什麼不足之處,需要如何改進,確保課堂演示萬無一失。?

  在教學中,特別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選擇對媒體課件、教具等輔助教學手段,注重實效,關注資訊科技與課程內容的實質性整合。

  十、練習設計要精當?

  課堂練習是為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服務的,學生通過練習來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形成技能和技巧,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所以,課堂練習要精心設計,不僅要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而且要有層次,有坡度,有變化,有發展,不僅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重點突出,而且要設計一些新舊知識的對比練習,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總之,通過備課,我們要實現四個方面的轉化:?

  首先,通過鑽研課程標準並對照教科書,準確把握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和教學的側重點,從而轉化為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和課堂行為準則。

  其次,通過鑽研教科書,把教科書中的內容轉化為教師自己的知識、經驗與案例。

  再次,通過研究教學的三維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找到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從而轉化為教師已明確在心的教學方法與教學途徑。?

  最後,通過備課,把人的全面發展觀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各個教學環節之中,並通過課堂教學實施最終轉化為教學行為,物化為學生的經驗,讓學生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