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閱讀題及答案

  在《阿里山紀行》這篇閱讀中,你瞭解作者想要描述的情感嗎?讓我們來一起做一做寫題目!以下是由小編收集整理的《阿里山紀行》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歡迎閱讀!

  《阿里山紀行》閱讀原文

  ①滿眼是未加採伐的原始森林。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淨潔的世界,甚或是禪的世界。偶有人聲也是靜悄悄的,捨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氣,彷彿要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不再吐出來。

  ②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那森森萬樹,離開了那濃濃團陰,決計長不出這麼密、這麼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條條綠地毯,緊緊地貼在地表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幹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其盤曲之勢,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真不知樹軀有多少圍、樹身有多麼高。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樹幹都是溼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間霧氣之中了。雖是盛夏亭午時分,正是驕陽噴焰,卻透不進日光來。我們的身上也分明有點薄溼。忽然間,我覺得,這不就是唐詩中所說的“入雲深處亦沾衣”嗎?

  《阿里山紀行》閱讀題目

  1:第①段運用了“明鏡”和“水墨畫”兩個比喻,說說這兩個比喻的表達效果。***2分 ***

  2:第①段描繪的阿里山林區有什麼特點,用一個雙音節詞來加以概括: ;***1分***

  3:作者寫“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對錶現以上特點有何作用?***1分***

  4:品讀文章,根據第①段中劃橫線句分析人們的思想感情。***1分***

  5: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比較下面句子在語言運用和表達效果上的不同:***3分***

  A、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那森森萬樹,離開了那濃濃團陰,決計長不出這麼密、這麼厚的青苔。

  B、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萬樹,離開了團陰,決計長不出這麼密、這麼厚的青苔。

  6:從運用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劃橫線句子的表達作用和語言效果。***3分***

  《阿里山紀行》閱讀答案

  1:用“明鏡”比喻潭水“清澈透亮”,用“水墨畫”比喻山林與潭水相映成趣,形象生動。

  2:寧靜

  3:這裡寫若有若無的聲音,反襯了林區環境的寧靜,會使人感覺更加寧靜。

  4:劃線句子流露出人們對林區環境的濃濃愛意,因為愛,所以不忍大聲;因為愛,所以要“深深的吸氣”“彷彿吸進去以後不再吐出來”。

  5:兩句話的區別是第一句話在描寫中運用疊詞“森森”來修飾“萬樹”,用疊詞“濃濃”來修飾“團陰”,疊詞的運用不僅突出了樹木之多、團陰之濃,體現了環境的清幽,而且使語言節奏鮮明,具有音樂美和情韻美。

  6:這段文字用了3個比喻,句式整齊,結構勻稱,節奏鮮明,和諧動聽,生動活潑地寫出了森林之廣和盤曲排列之勢,引發人的豐富聯想和審美體驗。

看過的人還:

1.小學語文閱讀阿里山的雲霧閱讀題答案

2.《阿里山的雲霧》閱讀答案

3.阿里山紀行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