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通識教育的論文
通識教育不單單是一種課程設定模式,它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養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大學通識教育》
【摘 要】本文首先從廣義、狹義兩個方面介紹了通識教育的含義,接著闡述了個人對通識教育的主要認識,其次淺談幾點通識教育的實際意義,最後就大學開展通識教育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議,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通識教育 大學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5-0120-02
一 通識教育的含義
近年來,通識教育計劃在我國許多高校得以實施,比如北京大學的“元培計劃”、南大的匡亞明學院以及中山大學的博雅學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一樣,均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狹義上,“通”指通達、貫通,“識”指見聞、見識。所謂通識即融會貫通的知識。廣義上,李曼麗博士指出: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它是一種廣泛、非專業性的教育,旨在培養全面發展有社會責任感並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新公民。通識教育強調培養人們既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基礎,又應對人類主要知識領域有所瞭解。通識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人們高尚的情操、廣泛的興趣、積極的情感和健康豐富而獨特的個性,讓人們得到全面、和諧、持續的發展和進步。
二 對通識教育的主要認識
1.正確處理好通才目標與專才目標的矛盾
著名學者王義遒指出:“高等教育”的“博通”與“專精”體現在人才培養上就是指“通才”和“專才”。一般意義上說:“通才”就全面素質培養而言,要求培養具有博學、全面、具備穩定社會價值、有健全人格魅力的人才;“專才”指專業基礎紮實、專業技能熟練、具備實際操作技能的“專深”型人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雖然出發點不同,但兩者並不是對立的,前者是一種理念和思想,而後者是教育全體的一個側面,是一種方式和手段,它們分屬於教育的不同層面。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專才”的需求更為迫切、更為突出,自然“通才”目標就變得遙遠且模糊,培養德、智、體、美、勞的全面人才面臨著重要挑戰。在高校主張通識教育,在理論中探索彼此間的分歧,從大學教育的整體性出發,重視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銜接,為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奠定了基礎。
2.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
中山大學陳春聲校長強調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該教育方式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養料是多樣化的,它主要來自於社會知識的林林總總,因此通識教育是非功能性的一種教育,孕育出的是真正的“人”而非“產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通識教育是以人文教育為主體內容進行的健全人性養成的根基式教育。
3.開展通識教育的進步作用
第一,探究基本知識範疇,全面提升思維能力。大學生要做到博學多識,一方面要大量涉獵各個學科領域和知識範疇,博古通今,探究各學科領域和知識範疇的各個層面,獲得真理,瞭解各自體現的價值。另一方面,大學生要意識到人類知識是無止境的,他們所認識的事物只是冰山一角,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去探索與發現,通識教育可以增強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信心。
第二,認識自己的社會存在價值。每一個社會都是歷史的存在,學生需要了解當代社會制度、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在多元化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識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獲得對生活的認識,用他們的積極思維來感應現今社會,學會尊重社會和生活,積極開拓自己的眼界,在學習和工作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三 通識教育的實際意義
1.發揮人的潛能
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育是直接面對人的。有人認為教育的本義是“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如果說人文教育側重於發現人的價值,那麼通識教育則側重於發揮人的潛能。人的潛能極其豐富而又有待開發。每個人都像是一座潛力豐富的礦藏,但即使是成就卓著的偉人,也只在自己身上開發了極小的部分。這種潛能往往蘊涵於深處而且千差萬別,通過博學、會通和激發、誘導,才能開發出來。這才是教育的奧祕所在。
長期以來,大學裡“專業對口”或“職業教育”的狹隘觀點使專業、課程設定過分追求“實用性”或“時尚性”,學生入學後往往固定在單一的專業方向,囿於專業知識導致視閾狹窄,束縛了學生的潛能與個性的發展。通識教育則是通過“拓寬基礎溝通文理”,使學生擴充套件視野開闊思路並且得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陶冶,便於發現和發揮自己的潛能,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專業教育的廣度和深度,而且有利於學生在就業上更加靈活,在求職上更具有競爭力。培育和展示自己的個性,從而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並且在較為寬實的基礎上有利於培養高素質的各類專門人才。
2.為落實文化素質教育提供了保證
通識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通識教育強調通過科學的課程設定對學生進行廣泛的、共同的文化教育,以提供學生整合的知識與眼光。它不僅重視人類社會多種領域知識的傳授,而且強調學生能力、方法和性情的培養。它使學生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具有認識不同學科和文化相關之處的能力,培養學生通觀全域性的能力;它為個體一生中的多向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準備。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多種文化的廣泛選擇,使學生了解自身與社會、自身與自然界相互間的種種關聯。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通識教育是文化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只有實行了通識教育,才能真正地實現文化素質教育。
四 對通識教育的合理化建議
1.調整目標,樹立正確的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強調了“基礎”、“素養”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度”,反映了現代教育的價值指向。其培養體系應該是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為出發點,密切關注每個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讓每個學生都接受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對各種知識做到旁徵博引,舉一反三,激發廣大學生的通識教育意識,努力營造一種通識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
2.建立合理的教育機制,構建大學通識教育新模式
首先要打破現行制度對通識教育實施的瓶頸,建立有利於教育資源優化整合的分配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合理設定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構建良好的通識教育體系。相關部門要從制度、配套措施入手對通識教育進行細化,把理念落實到教學、考核、管理等具體的工作中,推進通識教育改革和創新。接著要開啟通識教育的接收通道,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思維和通識意識,改變以往在實踐上的單一模式和輕實質重形式的授課方式,借鑑發達國家通識教育經驗,結合國情才能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通識教育新模式。
3.徹底取消功利性的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樂趣,為了考高分而應付考試,學習本身存在的諸多弊端會使學生迷失自我。通過通識教育,使學生不斷地發現自我、相信自我、認識自我和完善自我,激發學習的原動力並釋放人體最大的學習能量。
總之,通識教育是一種創造性整體優化模式,它注重培養學習者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重視學習者在接受完整、全面教育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效能力的啟發和培養。
參考文獻
[1]王允.關於高校開展大學生通識教育的思考[J].滄桑,2008***5***
[2]曾昭偉.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立業創業能力的思考[D].華中師範大學,2007
[3]董曉紅.高校通識教育管理模式與質量評價研究[D].天津大學,2009
[4]李以莊.我國高校與創業教育[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 淺談通識教育的論文
- 兒童水墨人物畫圖片
- 銀行櫃員工作心得感想與收穫_銀行員工工作心得體會範例
- 改善人際關係案例
- 多肉植物有花語嗎
- 小孩慢性鼻炎吃什麼藥又好又有效
- 中國駕考網山東版小車科目一理論考試
- 最近很火的空間說說
- 超拽霸氣女生個性簽名大全
- 拆違控違市長講話稿
- 帶有碧字的成語有哪些
- 情人節起源是什麼
- 關於規章的意思和精選造句
- 兒童讀物插畫設計卡通形象作品
- 有關渴望愛情的文章
- 什麼是信步而行及其造句
- 有關中秋黑板報圖文
- 好看的勵志書籍有哪些
- 少年王冕的教學反思
- 中學生文明禮儀演講稿範文五篇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