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卷歷史大題知識點

  歷史答題佔了高考歷史試卷重要的一個部分,那麼你知道全國卷歷史答題都有哪些知識點嗎?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衝擊

  一、新航路的開闢航路、影響

  11405-1433中國鄭和七次下西洋,紅海沿岸,非洲東海岸

  21487-1488葡萄牙迪亞士,非洲好望角

  31492義大利哥倫布在西班牙的支援下發現美洲新大陸

  41497-1498葡萄牙達伽馬從歐洲到印度

  51519-1522葡萄牙麥哲倫在西班牙的支援下第一次環球航行

  二、荷蘭、英國的殖民活動

  1荷蘭的殖民擴張:

  ①時間:17世紀上半葉,取代西、葡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

  ②手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

  2英國的殖民活動日不落帝國:

  ①手段:海盜式掠奪,進行商業戰爭,在殖民地進行商業活動和掠奪;黑奴貿易

  ②結果:18世紀下半葉成為最大殖民帝國

  ③影響:商業活動和掠奪,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黑奴貿易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給英國帶來鉅額財富,推動了英國工商業的發展。

  三、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通過貿易和掠奪,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入歐洲。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歐洲人“火與劍”的殖民活動中,美洲的金銀礦的開採和種植園經濟為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做出了重要貢獻。

  3非洲成為獵獲黑人奴隸的場所,跨大西洋黑奴貿易開始。

  4歐洲人用美洲的金銀購買亞洲的商品,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5全球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①棉紡織業:飛梭、珍妮紡紗機、水力織布機、水力紡織機

  ②冶金業:焦煤鍊鐵法;採礦業:蒸汽抽水機、安全燈

  ③動力:蒸汽機;交通運輸:碎石路、鐵路、汽輪

  ④影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①標誌:電力廣泛應用、內燃機技術、化學材料、鍊鋼技術

  ②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確立

  ③條件: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運輸:內燃機、汽車、飛機

  ⑤化學領域:有機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膠、油漆

  ⑥動力:電的發明和使用

  ⑦影響: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五、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開始形成: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闢

  2初步形成:18、19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3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4途徑: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響:

  ①促進了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國家大多成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陸領土基本被瓜分完畢,拉美在經濟上受制於列強。

  ③歐美工業國從全世界範圍獲得原材料和初級產品,並傾銷工業品或進行投資。貨幣可自由兌換,經濟危機波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六、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

  1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農民、手工業者破產;

  2中國逐漸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3客觀上促進了城鄉商品經濟發展;

  4洋務運動中近代軍事、民用企業的興辦近代工業的出現。

  “自強”:成立第一家官辦的軍用企業——安慶內軍械所,開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江南製造總局;

  “求富”:成立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

  七、近代民族工業興起和曲折發展

  1興起:

  ①興起:19世紀60、70年代

  ②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傳統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外資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和影響;

  ③時間:19世紀70年代前後

  ④企業: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機器磨坊

  2甲午戰後19世紀末初步發展

  ①原因:清政府放寬限制、實業救國的思潮、收回利權運動

  ②概況:棉紡織業發展迅速;實業家:張謇和榮氏兄弟

  3中國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

  ①原因:

  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

  民國政府實行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

  民國政府倡導使用國貨和實業救國的推動;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鬥爭;

  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華的經濟侵略;

  ②表現:

  紡織業、麵粉業、捲菸業迅速發展;

  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獲得一定發展;

  化學工業的代表——範旭東

  八、三座大山壓迫下的民族工業影響發展的因素

  1封建主義

  2資本主義

  3官僚資本主義

  九、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及原因

  1服飾:

  晚清:鴉片戰爭前後,西式服裝傳入中國

  民國:中西合璧中山裝和旗袍

  2飲食:19世紀40年代,通商口岸出現西餐館;19世紀七八十年代,西餐成為時尚

  3建築:西式建築最早出現在租界地區

  4斷髮: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發出《剪辮通令》,結辮陋習至此革除。

  5不纏足:維新人士發起女權運動,康有為等倡導,不纏足運動開展起來。

  “斷髮”和不纏足運動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6禮儀革新:民國初年,廢除跪拜、作揖等禮節,代之以鞠躬、握手。

  意義:顯示平等、自由

  7影響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因素

  ①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

  ④一些傳統習俗不適合近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十、近代以來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1鐵路:

  1881年,唐胥鐵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

  1909年,京張鐵路——中國工程師詹天佑設計施工,中國鐵路史上的里程碑

  2水運:1872年,輪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標誌著中國新式水運業的誕生

  3電報: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中國自主辦電報的開端

  4影響:新式交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人們通訊手段和出行方式,還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使中國與世界的聯絡大大增強,異地傳輸更為便捷,促進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豐富了生活。

  十一、近代以來報刊、影視及傳媒的發展

  1報刊:1872年創刊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報紙;

  2影視:1905年,《定軍山》——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電影;

  3大眾傳媒:網際網路改變著傳統社會生活;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及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觀點和方法。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1原因:戰爭使蘇維埃經濟破壞嚴重;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滿;國家沒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2實施:1921年

  3內容:

  ①農業:以固定糧食稅代替餘糧徵集制;

  ②工業:關係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歸國家所有;

  ③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

  4流通:由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

  全國卷歷史大題例題及答案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定,清政府取消了人頭稅,根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減輕了下層百姓負擔。農業上普遍採用了輪作、複種、多熟等農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戰爭前夕的4億之眾,引起了一系列變化;一些地區“遊手好閒者更數十倍與前”“田地責少,寸土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現象凸顯,農業人均收入遞減,各地民變此起彼伏。

  材料二

  為解決人口壓力,康有為認為,:西北諸省土曠人稀,東三省、蒙古、新疆疏曠益甚,人跡既少……早謀移遷徙”。嚴復則認為興辦現代實業較墾荒闢田有效得多。到民國時期,有人認為,人口增加是無休止的,食療的增加是越來越困難的,即使我們能開墾荒地改良實業、增加生長,總是趕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於工業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資,短期內難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認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治本方法是遲婚與節育。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其影響。12分

  答:

  A.原因:統一與穩定;耕地面積增加;精耕細作;高產作物的推廣;稅收制度的變革。

  B.影響:人地關係緊張;土地過度開發,環境

  破壞;貧困化,社會矛盾加劇。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等等主張,並加以簡要評價。13分

  答:

  A.主張: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區移民;發展實業吸收勞動力;增加耕地,改良農業生產;節制生育

  B.評價:可以總體評價,也可以就主張分別評價

  總體評價:多角度提出緩解人口壓力的方法,為後世提供了借鑑;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

  分別評價:康有為的主張是緩解人口壓力的傳統方法,但向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大量移民不可行;嚴復的主張符合時代發展方向,但當時條件尚不具備;節制生育有可取之處,但未認識到人口因素的積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