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絲綢之路歷史高考知識點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陸上絲綢之路
①開通: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後,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路線:長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亞-大秦。
②意義:A.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B.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後西傳。
C.兩漢之際,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2、海上絲綢之路①漢武帝時,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廣東-印支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
②意義:
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係,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
B、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絡,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歐洲一些國家的外交活動範圍。
二:唐朝絲綢之路的拓展
1、陸路方面:隋唐時期陸路上的“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時期,東起長安,經中亞,一條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兩條至地中海進入歐洲、或西北行進入歐洲。
2、海路方面:從廣州出發,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
三:明朝鄭和下西洋
1、目的
①宣揚國威,宣傳明王朝的強盛。②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絡,即發展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係。③為宮廷購回奢侈品,即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2、概況: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後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
3、特點:
①倡導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
②不是發展海外貿易,採取的事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
4、歷史意義
①鄭和下西洋期間倡導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為亞非國家之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後世影響深遠。
②是我國曆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極大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③其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與歐洲航海家相比,鄭和下西洋早半個多世紀。不愧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
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對外貿易,導致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其結果必然造成巨大經濟負擔,因此也不可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