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難以處理的心理根源

  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一種血緣關係,父母兒女以血脈相連,在以父子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裡,親子關係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一起來探討一下原因,只有找出根源才能找到辦法去解決婆媳關係。

  

  為什麼婆媳關係不大容易相處和諧呢?有的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從婆媳對兒子兼丈夫的情感佔有慾及“戀母情結”等角度去解釋。當我們嘗試用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去分析時,又會得到什麼結論呢

  婆媳雙方常常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結果兩方都不滿意。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在對各種人際關係分類時,會採用一個雙維度的標準。一個維度是關係中兩個人身份角色的距離,一個維度是關係中兩個人的真情交換和義務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一種血緣關係,父母兒女以血脈相連,在以父子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裡,親子關係顯得尤為重要。而夫妻關係、兄弟姐妹關係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會弱一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些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來的。因此,我們對這些關係在情感表達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區別。

  對此,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稱之為“等差之愛”。意思是說,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手足之間都有來自角色身份規定的情感。這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說的“應有之情”。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倫理規範,也有不同的情感型別。

  一般來說,在家庭生活中,由於家庭成員不僅有很近的血緣關係,而且還耳鬢廝磨,朝夕相處,同時具有最切近的應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當原本沒有親緣關係,“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於相愛“走進一家門”的時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動的。婚姻不僅帶來了夫妻關係,而且也帶來了一大串家庭關係身份,新娘子一下掉進了一張關係網當中,需要四面應付。婆媳關係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關係。而對於媳婦來說,婚前與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較少,所以,對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對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員就只有應有之情。

  應有之情只是一種根據角色規定的情感,例如傳統倫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這種義務之情由於僅僅是義務,很容易讓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婦心裡會想,我們之間沒有交情,我不是你從小帶大的,因為結婚,我就要對你百般照顧,我自己的父母我還沒來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現在這樣我就很不錯了。婆婆心裡會想,你在我家裡出出進進,就是一家人了,你應該像個兒媳婦的樣子啊!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兩方都不滿意。

  聰明媳婦如何哄好婆婆

  俗話說:“婆媳親,全家和”。這話有雙重涵義。其一是說婆媳關係融洽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家庭中其他人際關係,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兄弟姐妹關係以及祖孫關係。其二是指婆媳關係是家庭內部人際關係中最微妙、最難處的一種關係。

  有些女人做了媳婦,最怕的就是聽婆婆不厭其煩的“教誨”,從早到晚的發號施令,做媳婦的心裡是有痛說不出,有冤無處訴,那種感覺比啞巴吃了黃連還苦。

  和婆婆在一起,最好不要太居高臨下了。婆媳共處一屋簷下沒一年,矛盾就來了,接下來是橫眉冷對的冷戰開始,冷戰的日子裡就都只有恨而沒有愛,把婆婆當成了女巫,不該頂撞的時候扯著大嗓門,不該生悶氣的時候又無中生有。

  有些女人做了媳婦,最怕的就是聽婆婆不厭其煩的“教誨”,從早到晚的發號施令,做媳婦的心裡是有痛說不出,有冤無處訴,那種感覺比啞巴吃了黃連還苦。我曾問過一些與婆婆相處得不那麼好的女友,你以後就決定不再和婆婆打交道,也不和她老人家說話了嗎?回答都是斬釘截鐵的“是!”難道真的是冤家路窄永不相逢?女友們有的搖頭,有的嘆息。我就想,這婆婆也是夠可憐的,兒媳婦一點都不領情;這兒媳婦也是夠絕情的,連老公的臉面都不顧。世上的婆媳相處要是總都僵持不下,該是讓老公多麼難堪啊!有個女友說:“要是沒有我的婆婆在旁指手畫腳,我和老公也不至於弄到這樣的地步!”

看了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