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穩定和睦的幾個法則

  於性情相同,或者是相互之間都想搞好關係的婆媳來說,兩個人就更容易湊在一塊兒。特別是雙方因為都愛著同一個人,而變得更加親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無需刻意自然好

  其實,家庭環境對於婆媳關係的影響是很大的,而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相互之間的愛總是體現在尊重、平等、體諒和包容之上。當兒媳嫁過來之後,只有更快地融入這個家庭,本著真誠待人,公平處事的原則,才不會破壞整個家的生態平衡。

  小氣是主要原因

  婆媳相處最忌諱的就是把對方當做外人,從而胡亂猜疑和指責。如果能夠在心理上把對方當做一家人,那麼在行為上就會有更多的包容和體諒,自然也就更容易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健康的婆媳關係往往需要雙方都大度一些,這樣才能夠讓整個家庭都處在一種和諧的環境之中。

  長輩主導相安無事

  有的時候婆媳之所以會產生矛盾,無非是因為兩個人都不懂得體諒和包容,而在一段和諧的婆媳關係中,如果能夠由婆婆佔據主導地位,那麼這個家庭一般來說都是相安無事的。因為婆婆的身份和地位較高,媳婦一定要學會處處尊重婆婆,這樣才能夠創造和諧的婆媳關係。

  性情相通創造最關係

  對於性情相同,或者是相互之間都想搞好關係的婆媳來說,兩個人就更容易湊在一塊兒。特別是雙方因為都愛著同一個人,而變得更加親近。她們甚至會結伴出外購物,共同參加一些活動或者聚會,並且在生活中都會主動為對方著想,這樣的婆媳關係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

  婆媳關係相處不好的原因

  為什麼婆媳關係不大容易相處和諧呢?有的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從婆媳對兒子兼丈夫的情感佔有慾及“戀母情結”等角度去解釋。當我們嘗試用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去分析時,又會得到什麼結論呢

  婆媳雙方常常一方強調真有之情,另一方強調應有之情,結果兩方都不滿意。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在對各種人際關係分類時,會採用一個雙維度的標準。一個維度是關係中兩個人身份角色的距離,一個維度是關係中兩個人的真情交換和義務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關係中,親子關係是一種血緣關係,父母兒女以血脈相連,在以父子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裡,親子關係顯得尤為重要。而夫妻關係、兄弟姐妹關係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會弱一些。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些關係是與生俱來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來的。因此,我們對這些關係在情感表達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區別。

  對此,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稱之為“等差之愛”。意思是說,在親子之間、夫妻之間、手足之間都有來自角色身份規定的情感。這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說的“應有之情”。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倫理規範,也有不同的情感型別。

  一般來說,在家庭生活中,由於家庭成員不僅有很近的血緣關係,而且還耳鬢廝磨,朝夕相處,同時具有最切近的應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當原本沒有親緣關係,“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於相愛“走進一家門”的時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動的。婚姻不僅帶來了夫妻關係,而且也帶來了一大串家庭關係身份,新娘子一下掉進了一張關係網當中,需要四面應付。婆媳關係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關係。而對於媳婦來說,婚前與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較少,所以,對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對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員就只有應有之情。

看了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