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太極拳者如何做到鬆身打拳

  習拳者都知道,太極拳的特點是放鬆,對於初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做到鬆身打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有的初學太極拳者在行拳走架中,想鬆肩就是把關節放鬆,想鬆腰就是把腰脊放鬆,想鬆垮就是把胯關節放鬆,這些部位雖然已經放鬆了,但是效果不盡人意。

  原因何在?放鬆諸如以上“標稱”部位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殊不知還有一些對應關聯的身體部位會影響放鬆,倘若忽視放鬆這些部位的作用,就會因此鬆不到位。

  比如:“虛領頂勁”的練法是沉勁推動胸椎、頸椎往上鬆開,頭頂、百會穴也要順著頂勢放鬆。胸椎往上鬆開不是由生理後凸簡單的向前挺胸或豎直腰桿,而是重在產生頂勁之勢。

  初學太極拳在練習拳架時,不僅要做到周身放鬆,還要注重內在兼修,否則也是無法體會到功夫上身的感覺。

  當胸椎鬆得不夠好時,要知道胸膛是影響胸椎鬆開的部位,可自查胸膛是否同時放鬆。頭頂、百會穴往上鬆開也不是簡單的豎項頂頭,而是重在產生神貫頂的虛靈***輕利、敏捷***。

  當頸椎鬆得不夠好時,要知道咽喉是影響頸椎鬆開的部位,可自查咽喉是否同時放鬆。當頭頂、百會穴鬆得不夠好時,要知道臉部是影響頭頂、百會穴放鬆的部位,可自查臉部是否同時放鬆。

  又如:“鬆肩墜肘”的練法是放鬆肩關節、肩胛骨和肘部。放鬆肩關節、肩胛骨不是肩關節、肩胛骨硬往下壓,而是重在產生鬆活又鬆沉之勢。

  練習太極拳要把全身關節全部開啟,通過太極拳的呼吸,將物質營養送達全身各個部位,具有很好的養生作用。

  當肩關節、肩胛骨鬆得不夠好時,要知道肩井穴、胸膛、腋窩是影響肩關節、肩胛骨鬆活和鬆沉的部位,可自查肩井穴、胸膛、腋窩是否同時放鬆。

  當肘部鬆得不夠好時,要知道肩井穴、胳膊、麻筋穴是影響肘部墜又撐的部位,可自查肩井穴、胳膊、麻筋穴是否同時放鬆。

  又如:老練家說的“塌腰”是腰椎往下鬆開。腰椎往下鬆開不是由生理前凸簡單的命門後撐或豎直腰桿,而是重在產生鬆活又鬆沉之勢。

  當腰椎鬆得不夠好時,要知道小肚腹部、胯部、尾閭骨是影響腰椎鬆活和鬆沉的部位,可自查小肚腹部、胯部是否同時放鬆和尾閭骨是否鬆開下垂。

  又如:“鬆胯”是放鬆股骨上節、大腿的摺疊下陷處。太極拳的鬆胯動作不像舞蹈也不像體操那樣展示胯關節的柔軟姿勢,而是重在產生鬆活又鬆沉之勢。

  當胯部鬆得不夠好時,要知道腰椎、腹股溝***前胯***、臀部***後胯***、膝關節是影響胯部鬆活和鬆沉的部位,可自查腰椎、腹股溝***前胯***、臀部***後胯***、膝關節是否同時放鬆。

  再如:“氣沉丹田”的部位是在小腹內的圓形腔體。“氣沉丹田”不是簡單的鼓肚挺腹或實肚硬腹,也不單是守住下丹田的位置,而是能調整和穩定人體重心的功夫。

  當氣沉丹田感到不夠好時,要知道呼吸、檀中穴、腰椎、尾閭、會陰穴是影響氣沉丹田的部位,可自查呼吸、檀中穴、腰椎、尾閭、會陰穴是否同時放鬆。

  太極拳放鬆的兩個關鍵

  首先說融化

  融化是指溶解、消融,就像冰雪在春天來臨之際漸漸消融變成了水一樣。在太極拳訓練時,要求我們肢體放鬆、精神放鬆,具體來講就是放鬆肌體細胞,以及思維狀態。

  在意念當中就像自己周身的細胞融化了一樣,不頂撞,不拉扯,不著力,在一片空濛中行拳,那才叫一片神行。這也是我在《法門》一文中所說的“用最小的力量完成規定的動作”。

  在練習中要抓住放鬆的特點,初學太極拳不要重視外在姿勢,要重視內修,只有這樣才能練出太極真功夫。

  其次是關節拔長

  很多人一聽到鬆,就自然而然地理解為耷拉而萎縮。例如把鬆肩沉肘理解為兩臂蜷曲萎縮而不伸展。其實太極拳的“鬆”本來就包含有關節拔長的含義。

  在練習太極拳的時候,要求周身關節徑向拔長,使縫隙加寬,以便轉關靈活、氣血通暢,從而培養混元氣,形成掤勁。掤勁是八勁之首,是其他勁力的基礎,也是養生保健、防身自衛的基礎。

  很多老師都要求學生把肢體舒展,“舒展大方”,也是這個意思。在陳式太極拳的練習中,我總結了一句話叫做“越沉越展”,意思是說你越想鬆沉的好,就越要拔長關節縫隙。

  練習太極拳要做到支撐八面,如何支撐呢?就是要做到舒展大方,掌握內勁的技巧,這樣才能打太極拳才顯得完美。

  這句話還是很經典的,一經教給學生,他們會很快就能其中的味道。所以現在拿出來與全世界更多的太極拳愛好者分享。

  肌肉向下鬆沉則很好理解。由於第一點中說到細胞融化的概念,那麼有人就問了,“融化後跑到哪裡去呢?”答曰,“向下鬆沉”,因為地球有吸引力,那些放鬆了的細胞自然向地球方向去,否則就會違背萬有引力定律了。

  有人再問,“是不是所有的細胞象稀泥一樣向下落去?”,答曰,“不會,因為有精神控制著骨骼結構,骨骼提領著肌肉組織,所以不至於坍塌一片、稀爛如泥”。

  其實,我在其他場合也講過,應該把太極拳中的“鬆”字理解為“筋道”。因為鬆的目的是為了通,內氣暢通。

  暢通之後,再經過長期訓練,達到氣與力合,就會讓周身產生一種筋道的勁道,就像揉麵揉到位了一樣,鬆軟而又有彈性,這正是太極拳所需要的,這也像老道士煉丹,是經過了若干道工序才可以到達的層次。

  簡單得把這動作叫做“鬆”,往往會引起初學者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