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練習太極拳肘擊法技術

  練習太極拳的技擊有很多種方法,那麼太極拳肘擊技術應該怎樣進行練習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太極拳肘擊法

  1、滾肘

  屈肘豎於體前,小臂邊旋邊滾,邊向左或右格擋纏捋。主要貼住對方手臂滾進前打和化解對方進攻手臂的勁。

  如“披身錘”拳式,當對方雙手按逼我左臂時,我重心微後移,左手上掤,以引長對方之按勁;身體隨即左轉,兩手捋化對方之按勁,左手下捋對方左腕,右臂屈肘,用前臂向斜前方滾動挒發對方左上臂,將其擊出跌倒。

  2、穿心肘

  左臂屈肘橫於右胸前,左手鬆握右腕,用右肘尖逆纏一小圈,右足沿地面向右側剷出,左手與右肘合住勁,自偏下而偏上,肘尖向對方胸口擊出。同時,左腳搓地震腳,形成以輕制重,連珠肘擊,如弓弦脫扣的氣勢。

  該肘法多為低勢對付高勢。當對方在我右側用雙手按住我右臂,欲將我右臂反擰,我乘勢微收右腳向左轉下沉的同時,右手曲,左手合在右腕處,逆纏向左上將對方手肘掤起,使其胸前露出空間,右腿隨即向右側對方襠內插進,左腳擦地跟進,腳跟發勁,雙手合住,右肘先向左下再右上轉,用肘尖向對方胸口頂擊。

  3、順鸞肘

  兩手握拳,雙臂屈肘疊合交叉於體前,以肘尖為力點,貼脅向兩側後下方發勁頂擊。發力短促,兩拳不離胸部,發後立鬆,產生反彈頓挫勁。

  該肘多為對付身後摟抱的敵人。當敵人雙手將我摟抱欲施摔法,我雙臂乘勢向上掤起,向上引化敵環抱之勁,身體突然下沉,以肘尖向敵脅部猛擊。

  4、拗鸞肘

  內含腰攔肘即橫肘和頂肘兩種肘法。腰攔肘為一手屈肘,結合上步轉身動作,由內向外橫擊。

  該肘用於自己左拳被對方採拿,為了不頂不抗,左拳變掌壓在對方的採手背上,右臂屈肘纏繞轉身180度上右步,以右小臂向對方胸部或肘關節發力擊打。

  頂肘為一手屈肘,肘尖向側頂擊,力達肘尖。主要用於頂擊對方胸脅部位,其方法與技擊跟穿心肘大致相同,惟肘尖發力角度不同。

  穿心肘是向右側上發肘勁,此式為向右側平頂發肘勁。

  5、迎門肘

  屈肘豎於體側向前旋轉直推。主要用於中線進攻,擊打對方胸、脅或關節。

  如“金剛搗碓”拳式中,右拳擊敵下頒後,再以右肘點選其胸;

  “披身錘”拳式中,當對方左拳向我胸部打來,我左手攔擋採其左手腕,順纏下采扭轉,使其右肘尖向上,我右臂屈肘,用前臂近肘部切截對方的肘,同時,右腳蹬地,向左擰腰,將其擊倒。

  6、挑肘

  屈肘,拳面向上,拳心向內,肘尖由下而上挑擊,打擊對方面頰、胸部。

  陳式太極拳挑肘技法招式運用不太多,其主要原因是太極拳一貫是墜肘。

  陳照奎老師說,挑肘“乃特殊情況的特殊運用”。

  如在“井纜直入”拳式中,對方用右手向我胸部打來,我右手順勢攔擋順纏擰共右手腕,迅速側身上左步切入,同時以左臂屈肘上挑擊對方頭部或右脅。

  7、磨盤肘

  雙手握拳,屈肘搭於胸前,拳心朝下,迅速扭腰向左或向右旋轉,力達肘尖,呼氣發力,肘的運動路線呈弧形軌跡。

  主要用於攻擊對方胸或脅部。

  如“閃通臂”拳式中,當對方用雙肘向我胸部撞來,我乘勢下沉,身微右轉,重心由左變偏右,讓過對方衝勁。同時,雙手握拳屈肘,左下右上橫合右胸前;迅速左轉體,左腳向後掃,雙肘隨身向左旋轉發力,如磨盤般向對方胸腹進擊。

  8、退步壓肘

  運動時重心左移,右手向右前展開,左手收至小腹前;鬆右胯,突然右轉體,左手摺腕,以手背貼於左小腹處,以肘尖向前下方發力;右手順纏,以掌心相迎拍擊左肘,雙膝迅速裡合,跳步震腳,重心偏右腳,以助肘力。

  該肘擊主要與拿法配合使用。

  當對方用左手抓擰我左腕,右手拿扣我左肘,欲斷我肘關節。我乘敵拿我左腕之時,身先左移再向右轉體,沉肩墜肘裡合,右轉勾腕,反截敵腕部,以右手裡合拿住敵右手,左肘外翻螺旋下采,同時躍步震腳發勁,雙手肘合從左向下壓敵右肘反關節。

  9、砸肘

  前臂上曲,握拳抬肘,由上向下砸擊,力達肘尖。

  主要用於以高打低,砸擊對方的背、胸、腰等部位。如“閃通臂”拳式中,當對方欲從我背後摟腰抱摔,我乘勢沉肩墜肘,鬆胯屈膝左轉體的同時,右手從身前向左後抓敵左肩,左手屈肘貼左脅後插,突然向右後旋體180度將敵旋帶至我左側前,左肘上抬,以肘尖狠砸敵背部,使敵倒地。就像在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

  太極拳 肘擊原則

  太極拳肘擊法,應用時,無論在任何位置或角度,只要加上靈活的步伐,就可隨意疾進,迅速施展肘擊。其打擊點也不僅僅光靠肘尖出擊,而是特別講究出擊時機,以及距離和勁別。

  一般來說,陳式太極拳練家在應用肘擊時,需遵循這樣幾條法則:

  1、“肘屈勿輕使”

  因肘打擊力度大,極易傷人。同樣,雖然肘擊凶猛,卻也極易被破解,用之不當,反會受制於人。如穿心肘、頂肘;雖然力大,距離遠,用途廣,但預動性較大,易被人防範;挑肘雖出肘快、力量猛、隱蔽性強,沒有預動,但攻擊一旦落空,則脅部空當較大,極易被他人攻擊。

  2、“肘在屈使”

  用肘擊,須把肘關節屈成直角或銳角,但上臂和前臂不可夾的太緊,握拳宜鬆,勁貫注於肘尖或前臂。

  3、近身

  使用肘擊,一般在對方貼近,且肘尖或肘的周圍部分緊貼對方的身體才順勢發力頂擊。如當我一臂的肩腕被採,並因對方上採,使我肘部接近其胸、脅時,可順勢進步屈肘頂擊。絕不是不管對方距離多遠,上步猛衝,盲目用肘。

  4、順勁

  肘擊的勁力與陳式太極拳發力拳理是一致的,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腰,催於肩,形於肘,完整一氣,鬆活彈抖,不能僵硬。

  5、靈活

  使用肘擊時,要根據對方的情況和陣勢變化,靈活運用肘擊技法,並把各種技法一起連用,不應單獨運用單一打法。

  肘擊時,其肘上勁道須按棚、捋、擠、按、採、挒六種勁別使用,先引後發,忌硬上強打,橫來直去。除用肘尖外,常常用前臂貼住對方手肘滾動使用,打出陳式太極拳肘擊獨有的韻味。

  在與同道友好練拳使用肘擊法時,應使上臂近肘的部位靠擊。即先軟接觸,後再發力,以免傷人。

  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一、心靜氣和

  中國人言「心」實即現代生理學上之頭「腦」,亦即人身「神經系統」之中樞,司體內一切活動和協調,其大腦司精神活動,亦即是智慧、思想、記憶、意識和行為,小腦司控制協調肌肉群之動作圓滑、平均、正確並維持身體在空間之平衡,因之太極拳運動,在身心並練的要求下,而以心始,屬於無形,心的功能,惟有在靜的狀況下,始能高度發揮,使百骸聽命,動合自然,此為人人經驗所知,不待多釋,欲求心靜,必須先摒除靜念,專心壹志,恭敬練拳,先想到氣,如何使之平和,此要所論之氣系屬廣義之氣,一為去其燥、憤、怨、怒不正之氣,而養浩然之正氣,屬於精神方面為無形,一為呼吸清靜之空氣,屬於動作方面為有形。「以心行氣」,使之平和,氣和則呼吸系統、迴圈系統,內分泌腺,自然在平衡狀態下活動,使人感覺輕鬆舒適,所謂「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非心靜氣和莫能表現,故列為首要,屬於內功,從起勢到收勢,始終如此,故經論曰:「動中求靜」、「雖動猶靜」即指此也。

  二、虛領頂勁

  頂勁者,頭宜正直下顎微收,舌抵上顎,脣輕合,虛虛領起,以意導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肌肉、神經兩感緊張,不但阻 氣血暢流,且使人有上重下輕之感,必須虛領,始免此病,而使精神提起,腰部壓力減輕,所謂「頂頭懸」是也。

  三、眼神平視

  眼以神為主,眼不旁視,則神不散,故主平視,所謂「目平視前」也,且須顧視左右,所謂「左顧右盼」是也,人之一身運用全在一心,而傳神全在於眼,眼到,則手到,腳到,故眼神之所視,即精神之所注,而威力顯焉,眼神平視,在應敵時,以攝服人眼,而使之不敢逼視為上,其在練習時,則應含光默默,顧視左右時快,不要呆視,視手時則以前手中指為主,總之要「目平視前,光兼四射」,才可稱之曰「活眼」,眼活則手活矣。

  四、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也不凹進,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凹進則成駝背,駝背則會使前胸失去脊骨支柱作用,且有害健康。拔背者,兩肩松下前卷,兩肩胛骨不起尖角使背部圓平,氣貼於背也,非駝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則勁由脊發,所謂胸含則有鬆化之勢,背拔則能領導全身,才能垂直中正,要與二項「虛領頂勁」相配合,自然脊背拔長,中正安舒矣,其要脊背要有上下對拉拔長之意。

  五、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不聳上抬高,微微內卷,而鬆沉上降,以為沉氣之助,否則,氣亦隨上,且使臂之運動,不能靈活,而有滯笨之感,墜肘者,使兩肘有往下鬆垂之意,否則肩不能沉,腋不能護,臂有輕浮之病,且患斷勁之弊,故墜肘不僅能護腋,且能用地心吸力,增強中定之求,增強中定之求,佰腋須有一拳空間,否則為夾腋,夾則肩聳,而臂運轉不靈勁透不出,與前三項相配合,周身之勁才能完整,才能透出。肘之下為腕與指,腕要坐,指要伸舒展陳家指伸使指肚突出,揚家指自然微曲握拳宜鬆,庶符合全身悉任自然之旨,又手掌表示前推時,手心微有突意,以為引伸內勁之助,但勿用力。

  六、尾閭中正

  尾閭者,脊骨最下四個至五個脊骨合成之骨也,此處所言應為泛含腰脊骨,即自腰以下至尾椎,要中正不偏,故外形上要求臀部微斂「在內質上要求提陰蹻」「有語云提肛或縮肛均為誤」「蓋所縮提之部分為會陰部位,非肛門也」,則尾閭自然中正,與 二、四、五項同時做到,則身體自然中正,自然拔長,腰脊自然鬆活,無腰硬背駝之病,同時重心自然下垂,自能得中定之勢,故曰「中正即中定」尾閭不正,則周身難得中定,蓋中定為十三式之本也。

  七、鬆腰鬆胯

  腰為一身之主宰,胯為承腰之底盤,兩腿之上撐點,在全身上言,腰胯實為其中樞,太極拳主靈活,故腰胯要鬆,能鬆腰胯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拙力乃消,體舒而無緊張之病,內勁自然暢通,運動乃可靈活便利,虛實變化乃不拙笨,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處,必須於腰腿求之也。其要訣:首先心理放鬆,次求肌肉神經放鬆,最要為實腿即支援全身重量之腿,之膝屈角度,如弓馬步,前膝尖,不能過足尖,

  膝屈不宜小於九十度,足尖微向內扣,如丁虛步,實腿足尖外撇,外角不能小於四十五度,膝曲角大於九十度。

  八、氣沉丹田

  此要所言之氣,係指呼吸之氣,氣之本體無形而有量有質,看不見,摸不著,但其鼓盪時,在空中則生風,在腹中則生熱,吸氣時肺活量增大,肋骨開張,使橫膈膜下降,腹部自然內縮,呼氣時肺活量縮小,肋骨鬆回,橫膈膜上升,腹部自然外放,丹田位於臍下一寸三分,臍下橫通腎臟之間大小腸的部位,適在上軀之下端,以意導氣于丹田,故可使下盤穩實,上盤虛靈,復因呼吸深長細慢,鼓盪橫膈膜動度加強,促使腹部微血管增強血液迴圈多攝氧氣,腹肌增大彈性,可增強發勁源泉,進而增強腸胃懦動,使消化系統流暢,更屬餘事耳。

  九、內外三合:內三合為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外三合為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合者合而為一也,內三合其目的在使心志專一,精神集中,與一、三兩要互為關連。外三合其目的在使上下一致,勁力集中,與二、四、五、六、七各要互為關連,兩者相合,不僅可發揮周身一家,一動全動之作用,更可增大地心引力,加強中定之功效。

  十、手隨身動

  身為全身之主幹,臟腑藏於內,為運動之主要部分,亦為避免受損傷之重要部分,故技擊之防守,重在保護主幹,手繫於肩,兩手負保護之重責,身動手隨,乃自然之現象,太極拳以健身為主,衛身為次,身動則無處不動,而健康保焉,在技擊上,凡屬攻擊,無不以對方身軀為主,故身軀之閃避轉化,實為主要之鍛鍊,因之身動則手隨而保護之還擊之,太極半以借力打力巧活為主,身動則軸心轉,使對方力向落空而順擊之,故曰:要「不丟頂」必須手隨身動也。

  十一、步隨身換

  步指腳步而言,上承身軀,下踏實地,為支援全身運動之根,不可亂動、亂換,須以身為主,而身之前進後退,左轉右旋,上升下沉,太端賴腳步為之隨,在盤架而言,步穩要身正,步舉要輕靈,隨身而換,則動為全動,自然完整一氣,在應用而言,步以護身為主,俗語云:「手是兩扇門,全靠步取勝」,例如人攻我左,身欲左閃而足避,故必隨身換步,以卸來勢,而後順勢還擊以取勝,身欲進退,步不隨從,則身必前俯過膝而易失重心,為人所乘,故必須進步,而後可免此病,獲致取勝,所謂「勝在佔半步」,步有多種,何種為宜,則視身勢之動向而換。在空間上長、寬、曲度須以安舒穩實而又靈活為主,在時間上盤架時,動度求慢,藉練耐力,應用時動度求快,期佔先機,此又須注意者也。

  十二、虛實分明

  太極拳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分清楚,而後轉動輕靈,毫不用力,如不能分,則患雙重之病,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牽動,出手能分虛實,則收發均可收效,人既不易制我,而我反易使人落空,人左重即發我即左虛即鬆化而我右即發出,人右重即發我即右虛即鬆化而我奕即發出,通常左腳實則左手虛,右手實,右腿虛,反之奕然,要皆順乎力學,以求變化耳。

  十三、均勻貫串

  太極拳運動,式式勢順,不拗不背,不快不慢,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綿綿不斷,外式如此,意與內勁奕然,前八項要點做到,則此點已有完整基礎,運動一開始心理上意念上就要決定姿勢運動的快慢速度,故預備動作及起勢非常重要,起快則快,起慢則慢,要求速度均勻,無論出手出足,或收手收足,都要相隨實串,尤其在每一式演完,下式開始之銜接時和處,不不要顯有停滯現象,二要有折迭轉換即手有折迭,腳有轉換,身有起落旋轉無處不有曲線、有節奏、有韻律,所謂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由意的引導,使呼叫自然配合,神態安逸,精神內固,動作如行雲流水,不僅在自身感受周身舒適,即使觀者,亦覺有運動美感,斯為均勻貫串之極致,拳經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如是方能上下相隨,所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中求靜,動靜合一,動靜變換不顯痕跡,毋使有缺陷、凹凸、斷續處,自然均勻貫串矣,其要在全身關節先後貫串運動。

  十四、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經有云:可曰全是用意不用力,故不可曰,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因為意之發動是在於大腦,大腦的組成,非常複雜,我們現在無法確證大腦的那一部分是意的發動體,但事實顯出,意的動是由大腦支配,意能專一,則身心寧靜智慧自出,觸覺反應均甚靈敏,而且意之所到,隱於內者,氣必先到,顯於外者,神態動盪圓融,身軀靈活不滯,也就是意動而後形動,意到氣到,勁亦到,動作才能沉著,久練之後,才能使氣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不用力,是不用拙力,一用拙力則經絡緊張僵硬,氣血停滯轉動不靈,遇人攻擊牽一髮而全身動矣!太極拳之應敵,請求不受力鬆化,故練習時,必養成用意不用力之習慣,久之真正之內勁自出,所謂「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練高深,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否則,以用力而顯力,則易被引動,此非太極拳所尚,故「用意不用力」為其要點,亦為其特點,其要仍在一「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