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的重點表現是什麼

  打太極拳時,意念很重要,因為太極拳是唯一一種內家拳,不同於其它拳法,內勁全在自己掌握,內功太極拳的練習要不斷的堅持,一日不可中斷,速度宜慢不宜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練習太極拳的重點。歡迎閱讀!

  練習太極拳的重點在於習練內氣

  太極拳屬內家拳、內家功,通俗點說也是一種氣功,是氣功中的行功,所不同的是太極拳的氣功與通常所說的氣功有所區別。通常意義上的氣功是靜氣功,外家拳練的硬氣功是“氣”的集中,而太極拳所練的氣功是“氣”的化合。一聚一化有著本質的區別。因而,太極內功的練習方式方法也與外家拳和靜氣功有著本質的區別。

  太極內功完全是由“內氣”作後援。沒有“內氣”的太極拳,那就是太極操了。

  體會到練氣應著重注意的三個問題:

  一是認識“內氣”。“內氣”是人體自身存在的生命源動力,沒有“內氣”就意味著死亡。人之將盡,也就是吐盡最後一口“內氣”之時。“內氣”有先天和後天之說。據相關史料稱,先天“內氣”俗稱元氣,是從母體中帶來的,這種元氣伴隨你成長,至男16女14時幾乎耗盡先天“內氣”。後天的成長,就是靠自身吸收各種營養成分和鍛鍊形成後天元氣。後天元氣維持生命的延續。後天元氣因人而異,基本上從青年到中年即40歲間,後天元氣培養較為充足,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耗後天元氣,直至氣盡身亡。但後天元氣是可培養的,可通過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增強元氣,即固本培元之說。可見“內氣”對生命和養生的重要性。

  二是培養“內氣”。我認為,“內氣”與日常消耗品一樣,如汽車、家電等,雖有使用壽命,但與保養有著直接關係。人也是一部機器,工作生活就是使用機器,休息養生就是保養機器。如何休息養生,直接關係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壽命。“內氣”充盈,疾病消除,身體康健“內氣”匱乏,疾病入侵,身體欠佳。影響“內氣”培養的因素較多,有環境因素、身體因素、營養因素等。練習內功太極拳就是身體因素之鍛鍊,即培養“內氣”***。

  三是鞏固“內氣”。“內氣”無止境的。不是練成後就大功告成。“內氣”是用來養身體的,若不繼續培養鞏固,也是會消耗殆盡的。因此,內功太極拳的練習要堅持、堅持、再堅持,保持每天都要練上一遍以上,且練習的速度不宜過快,一趟拳最少也要練半小時以上。作為初練者,練拳速度過快,難以將腰放鬆,不宜體會到“內氣”的流暢與湧動,如此久而久之,“內氣”將不斷充盈和純足,內功也將隨之產生和增強。

  太極拳的“內氣”表現及練習方法:

  一談到太極拳.都會談到“內氣”。“內氣”到底是什麼?眾說紛紜。總其所述,在武術及養生方面涉及到的“氣”只有兩種:一種是呼吸系統吐納的“空氣”,另一種是祖國醫學談及的運行於人體內部的“營氣”與“衛氣”。現代人體科學證明,人體內部,除了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外,其餘的任何部位都不可能進入空氣。那麼,在太極拳中談到的充斥於人體四肢及全身肌膚“氣”.只能是中醫及傳統氣功中論述的“氣”。

  “內氣”的表現

  一.雙手十指發麻、發脹,發紅

  在大腦意識的支配下.由於長時間的有規律運動.長時間的放鬆及經絡、神經有規律傳導.會在人體肌膚中形成一個迴圈的傳導路線。當這個路線遍及全身的時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氣路”。此時人體在普通運動中肌肉所產生的硬勁、僵勁.就會被消化。這種經絡與神經在全身的傳導,會明顯地促進全身的血液迴圈,會使傳導路線中的毛細血管開啟。特別是在“氣“達四梢的時候,人體末端的毛細血管開放.十指乃至手掌就會發麻、發脹、發紅。

  二、小腹沉實

  由於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氣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內臟下沉.使小腹沉實。

  三、呼吸緩慢並加深加長

  由於長時間氣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長,特別是在定式時,呼氣緩慢且深長。

  四、產生腹鳴

  由於呼吸配合動作的開合而鼓盪.使腹腔運動加大.盡而促進腸的蠕動,產生腸鳴。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氣

  由於舌頂上顎,緩慢調息及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會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氣。

  六、腰眼發熱

  由於腰脊旋轉,命門穴受到刺激,使兩腎血液迴圈加快,進而兩腰眼發熱.即拳論中提到的:“兩腎如滾湯。”

  七、流動感

  由於長時間的意念導引.會使身體有一種沉實的感覺。由於動作節節貫穿的執行,使意念所到之處,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隨動作而發脹並節節傳遞的流動感覺。

  練拳者出現以上現象;說明已經產生了內氣,並且內氣已開始在體內運轉,反之.如果雖經長期鍛鍊卻沒有以上感覺,說明內氣沒有打通.就要及時調整鍛鍊方法。

  獲得氣感的十二項要領

  拳歌: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腰胯放鬆。

  氣貼脊背,節節貫穿:以意領氣,以氣運身。

  運勁平穩,定式深沉;陰陽開合,虛實分明。

  幾百年來,太極拳的先哲及大師們對太極拳的各種練習方法及要領有太多的論述,十分精闢,十分寶貴。但是,實踐證明,以上十二個原則.則是練拳入門必須遵守的。也就是說,如果不遵守以上練拳原則.就不會產生氣感,沒有產生氣感就不會入門。如果沒有以上的原則和體會,不論練拳時間多長,動作多麼舒展.拳路多麼華麗.也僅是太極操而已,就失去了太極拳在養生及技擊方面的特點及威力。

  虛靈頂勁:頭項豎直.百會穴虛虛領起,舌頂上顎,下頜裡收.嘴脣輕閉。有領起全身和豎直定位的感覺。

  氣沉丹田:全身放鬆,脊椎豎直,胯彎向後彎曲與豎直的脊椎成90。。在虛靈頂勁的前提下,從頸到肩到脊椎節節鬆開下沉.胸膈下降.使內臟自然下垂,胸空腹實,小腹鬆沉。

  沉肩墜肘:在頂勁領起的同時,雙肩放鬆.自然下沉。雙肩下沉.才會使雙肋下沉,即“束肋”。只有”束肋”才會使心氣下降,氣沉丹田。同時在拳路執行中.肩關節只起內勁的傳遞作用,絕對要避免架肩聳肩。架肩聳肩會使內氣傳導中斷.形成突出的“點”,在技擊中極易被對方捉住。練拳中,肩關節和腕關節全部放鬆.雙肘就會自然下垂。墜肘不但利於內氣下沉傳導,更重要的是,在技擊中不會亮出雙肋而易於防禦.同時墜肘是”按”勁發力的必要動作。

  腰胯放鬆:首先是胯彎要放鬆.只有胯彎放鬆並向後微屈.才能使小腹下垂,才能真正地氣沉丹田。同時,項勁領起,胯彎放鬆,丹田氣下沉,腰部就會自然鬆開。全身才會如拳經所云的“對拔拉長”.才會有所謂的“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只有腰脊完全放鬆,才會有以腰為軸的螺旋纏絲。拳經還說“有不得機不得勢之處,於腰胯求之”,也就是說.只要腰胯沒有放鬆.不論拳路與推手,就會既不得機又不得勢.可見.腰胯放鬆在太極拳中的重要性。

  氣貼脊背:練太極拳的人,大都十分注重“氣沉丹田”,豈不知太極拳譜強調“腰是第一主宰”,而“氣沉丹田”則是第一輔助。“氣貼脊背”是練好太極拳極為重要的原則。太極拳《十三勢歌》中提到“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間”。武禹襄雲,“牽動來往氣貼脊”“力由脊發”“斂入脊骨”“心為令、氣為旗、腰為軸”。可見腰的作用在太極功夫中是多麼重要。

  節節貫穿:節節貫穿就是以腰為發動機.使腰勁通過脊柱一節一節旋轉地傳到四肢。這個傳導過程,正是纏絲勁運轉的過程.也是氣達四梢、力達四梢的過程。以腰為軸.節節貫穿.正是先以身領手.再以手領身地使內勁由內到外,再由外到內,一進一出的執行路線。

  以意領氣:既然太極拳的氣是在意念指導下與呼吸相配合,對經絡及神經的調節運動.那麼,意念就成了練習太極拳的關鍵。陳鑫在太極拳論中指出.“運化全在一心中,”“運用在心,此是真訣…’打拳心是主””一心為主,而五官百合無不聽命”。這裡的“心”就是指的大腦意念。

  以氣運身:所謂“以氣運身”,其實就是在意念引領下.調動神經及經絡隨身體的螺旋纏絲勁緩緩從腰放射到全身的各個角落.遵守“腰、肩、肘、手”的傳遞原則.將氣感運達“四梢”.特別要到邊到沿。拳論指出.“氣要運到十個手指頭“。

  運勁平穩:不少太極拳練習者,為了表示”柔”和“圈”.特意放大了肩、胸、腰、胯的扭轉,使肩搖擺抽動,腰左擰右吊.結果形成了“過”.拳路打成了擰腰吊胯。這正是拳師們指出的“妄動“。妄動會形成“提…’拔“”抽”“撤”.違背了拳譜中的“無提拔之意,無抽撤之行”的原則,也形成了“斷勁”和各部位的“死角“,進而“氣”難通.勁不圓。

  定式深沉:“氣沉丹田”“牽動往來氣貼脊”,最明顯的就是體現在“定式下沉”中。每一式的定勢下沉都會使氣從肩沿脊柱到肋到丹田逐級下降。“定式深沉”充分地鍛鍊了中氣的執行,是練氣的重要方法。所以.定式時.頂勁要領起.中氣要隨脊柱灌足,並逐級下降,要緩慢呼氣,使氣沉到底,甚至要沉到湧泉穴***腳心***。只有這樣才會使拳路顯得外柔內剛深沉有力,久而久之.才能練出內勁和沉勁。

  陰陽開合:太極拳的陰陽開合,其實就是行拳中剛柔輕重互為轉化的勁力.就是動作的動靜、高低、收放、剛柔、虛實的具體表現形式。陳鑫講到:“練拳之道.開合二字盡之。一陰一陽之謂拳,其妙處在互為其根而已。””動則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能識得環中趣.轉戰隨意見天真。”所謂識陰陽,其實就是在拳路中要懂得動靜、高低、收放、剛柔的準確運用

  虛實分明:打太極拳,要在陰陽開合的基礎上,充分體現虛實。所謂虛實,就是在開合的動作中,人體重力和勁力的不同分配。動作中,支撐重力的主要部位為實,次要部位就為虛。勁力的剛勁方向為實,柔化方向就為虛。拳路中,隨纏絲勁的執行,虛實總在不停地變化,每一個定式.都有不同的虛實。太極拳譜要求“意氣須換的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需留意也…。

  “內氣”的鍛鍊順序

  太極拳內氣的掌握方法.歸結起來無非三個字:“懂”“練”“悟”。如果對拳路的執行路線不懂,或一知半解,就很難正確入門,更談不上成功.甚至還會誤入歧途。所以,要練好太極拳,首先是要懂得拳理.懂得勁路,懂得行拳路線。

  但是,儘管讀了很多太極拳的書,或經過老師指點,已經懂得了其中道理,若不去苦練.還會化為烏有。這裡的“練”,即為拳書中所說的“恆”,是持之以恆的意思。拳書中說:“能恆則成,不恆則敗。”因為,若要改變肢體原有的運動習慣,建立新的運動習慣,並非一朝一夕,要經過長期鍛鍊。

  練內氣,除了“懂”和“練”,還要“悟”。太極拳理博大精深,含蓄深沉。但是,自古人創拳以來大多以口授為主.傳至近代才有文字記載,更談不上音像實錄.所以,其中深刻的內涵,很難完全確切表達。即使學者能全面接觸拳理.但各自理解體會不同.也會事倍功半。因此,“悟”就顯得特別重要。太極拳講究以意練氣.這個意,本身就是一種感悟。

  練習太極拳要按照體能順序,經過五個階段:即“架”“意”“勁”“氣”“靈”。

  一、 架

  這個階段.從初學開始,就要認認真真地學好每一個動作,認認真真地盤架子。高低、上下、虛實、大小、路線,都要按照拳路的要求一絲不苟做到位。通過此階段練習,使腿勁、腰勁、臂力都有顯著提高.使腿勁、腰勁、臂力都適應太極拳套路的緩慢、旋轉、發力要求。練習太極拳,若腿勁、腰勁、臂力練不出來,就不可能做到前面所講的諸多要求,像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定式下沉、襠走下弧等等。如果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更深的要求就無從談起。

  二.意

  在拳架成熟之後.重點要轉向練“意”。陳鑫在拳譜中指出:“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謂之意。”練意.要特別注重擯棄雜念,意念集中。首先要平心靜氣,絕不可心猿意馬。“意念集中”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反覆鍛鍊。拳譜雲:”如人平心靜氣則手法身法自然端正。”此時,要從第一階段的注重架勢轉向注重練拳路線。

  三、勁

  太極拳首先是一種拳,是拳就要講勁。只不過太極拳的勁.不是僵勁、拙勁、直勁,而是柔勁、化勁、掤勁、粘勁、隨勁,總之是旋轉中的螺旋纏絲勁。陳鑫提出“太極拳纏絲法也”。所以正確掌握了行拳路線之後,就要在意念的帶領下,按照行拳路線反覆盤架子.下大功夫練好纏絲勁。久而久之,全身就會貫通一致,就會“周身一家”,就會“一動無有不動”,就會“渾身俱是纏絲勁”,就會“其勁發於動,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

  四、氣

  全身勁路通順之後,就要練好氣。由於在上一階段注重了意的源頭一一“腰隙”的鍛鍊.以命門穴為核心的兩腰眼不斷調節虛實.進而帶動小腹不斷隨動。如此久練,會使小腹充實而內轉.此時.就出現了“丹田內轉”。這個丹田內轉與動作相配合,人們常常會覺得丹田氣在運動,而且運到了四肢百骸。到了這個階段.練拳者會將意念聚集於丹田,並以丹田內轉為核心去帶動周身的纏絲勁。練到此時.才會覺得“氣”上身了。

  五、靈

  太極拳之所以稍一搭手就能將人發出.主要是依靠四個要素:反應能力、支點、慣性和重力加速度。對方來力時,首先要抽取對方力的支點.再加以旋轉,順著對方力的慣性,向著對方力的方向加力。對方的力因為沒了支點,再加上慣性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就會將對方摔出,即”四兩撥千斤”。這裡的抽取對方力的支點、順著對方力的方向加力.主要依靠反應能力.這個反應能力就是“靈”。

  練拳過程中.在具備了前四層功夫之後.就具備了“周身輕靈“的基礎。此時,要在練拳路的同時全力投入推手鍛鍊.依此練出“聽”勁、“化”勁和“靈”勁。“靈”勁的鍛鍊.非一日一年之功,要常年堅持,太極拳博大精深,內涵極廣。非—人一事一論能概括的。況—人一身一太極,雖功成者甚多,但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