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懶扎衣動作要點

  “懶扎衣”拳式是陳照奎家傳大架***老架頭二套***中的母式之一,與它相關聯的拳式變化有“十字手”、“庇身錘”、“白鶴亮翅”、“高探馬”、“閃通背”等。它更是創編太極拳“四正”、“四隅”順步推手進一退一等方法的最主要拳式變化形式。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1.

  在眼神心意的引領下,腰微左旋再右轉,重心微上升並向右腿過渡,左手抱右拳沿斜立圓軌跡的左後上弧線向右前上方旋腕棚提,高平鼻準,手背、拳背皆朝外;目視兩手方向,左手抱右拳劃一個右斜立圓,同時胸腹開合折疊,腰、背、臂隱隱後撐,兩腕有旋繞之意。身體隨著重心升降的變化而伸拔下沉,形成整體、活圓、連貫的立圓圈。


  2.

  腰微左轉,右手經前向上、向左後方逆纏繞轉半圈,合於左臂外側,手心翻轉朝左下方,指尖朝左後上方,兩臂抱肩合肘,周身擰裹相合;目先向左顧,後轉視右前下方。為左顧摺疊蓄合勢,又體現了太極拳特有的“欲右先左”的摺疊纏絲勁,使周身內外、意氣神形更為緊密地融為一體,如彈簧受壓一樣,包蘊著充足的彈性,蓄而後發;右臂向右開展時,全憑腰轉,肩、肘、手依次伸展,臂彎如滿月,此時右臂為逆纏,右腿為順纏;定勢時,右臂順纏放鬆,右腿暗暗逆纏,鬆胯調整重心,上下鬆沉合住勁,即肩與胯、肘與膝、手與腳上下相合,右指尖、右膝尖、右腳尖三尖相對;左手向左下拉時要與右手配合而形成左屈右伸的對開勢。周身骨縫皆鬆開,四肢百骸齊照應,精神意氣合丹田,虛領頂勁中氣穿。

  3.

  腰左轉,重心下降偏於左腿,兩腿鬆胯屈膝下蹲,隨身左轉,左手抱右拳沿斜立圓軌跡的右前下弧線緩緩鬆落至左胯前,右拳變掌,兩手心皆朝上;目視左前下方。右掌經左臂內側向左上方穿出,兩手漸漸逆纏相合,兩手心翻轉朝下,隨心意開展,腰向右轉,重心向右上移,以身領兩臂向右上左下展開,右手手心朝右前方,指尖朝前上;左手手心朝下,指尖朝左;頭隨身轉,目視右手前方。隨心氣下沉,腰向左轉,重心下降,兩腿鬆胯稍下沉,左腳實,右腳虛;兩臂鬆肩、鬆肘、鬆腕,分別沿豎圓軌跡的左上、右下弧線順纏相合到胸腹前,右手合到右腹前,手心朝左,指尖朝下;左手合到胸前,手心朝右上方,指尖朝右前方;目視前下方,形成一個沿左上右下豎圓軌跡執行的雙臂順逆纏絲開合圈;腰左轉,重心下降偏於左腿,兩腿鬆胯屈膝下蹲,隨身左轉,左手抱右拳沿斜立圓軌跡的右前下弧線緩緩鬆落至左胯前,右拳變掌,兩手心皆朝上;目視左前下方。右掌經左臂內側向左上方穿出,兩手漸漸逆纏相合,兩手心翻轉朝下,為“欲開先合”、“合之再合”的蓄合勢;兩臂伸展斜開時,兩肩、兩肘、兩腕應依次伸展,節節相開,胸腹同時摺疊相開,兩臂順纏相合是隨胸腹相合而相合的。

  兩手逆纏,右手鬆合到左腹前,左手鬆合到右肩前,兩手心朝下為“欲開先合”的鬆蓄勢,意念右盼,貫注右肩右臂和右腳;隨心意一開,兩手領臂向左右兩側切掌,手心皆朝下;同時右腳貼地向左腳內側收回,腳微抬起,形成上開下合勢;目視前下方,雙分手時,應與右腳回收協調一致,同時執行,右腿要鬆虛,毫無拙力;同樣。心氣下沉,左腿屈膝下蹲,右腳跟內側貼地向右橫開一步,腳尖朝右前方;同時,兩手分別沿豎圓軌跡的右下、左上弧線順纏交叉合於胸前,右手手心朝左後方,指尖朝前下方;左手合至右肩前成立掌;目視右前下方。上合下開時,亦要協調一致,同時完成,手到腳到。此二勢皆以右手右腿為主,而形成上開下合、上合下開之勢,二勢的銜接處有一個自然的鬆蓄換勁勢,不要含糊帶過。上合時,右肩有倚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