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五大調息功效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武術寶庫中的一幟奇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一是靜態調息

  學習太極拳首先要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好,在練習的過程中心無雜念,做到完全的放鬆身體,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在練習的過程當中不受影響。

  在這種慾望支配下,人們的生活只會高度緊張,人體的各項功能也同樣處於十分疲勞的狀態。

  政界、商界很多精英過早夭折充分說明現代社會更是人體健康的奪命神。而習練太極拳因為它動作相對緩慢,講究意氣引領,心不靜,則很難持續。

  因而這種強制性拳法風格首先成為養生的第一要素,通過習練太極拳讓人感受到靜的好處,靜的滋潤。

  二是鬆柔調息

  太極拳是一種快慢相間的運動專案,動作要領就是“鬆”和“柔”。這兩點在太極拳的學習中是很重要的。

  但是,由於太極拳的傳播過去主要是靠師徒相授,缺乏統一的教材和模式,也缺乏正規的培訓推廣的途徑,加上目前形成的各個流派之間的競爭,和社會上以盈利為目的組織或個人的攪局。<<<70歲容顏不老只因做這動作

  使太極拳成為街頭文化,老人文化,雖然通過形式上習練基本達到鍛鍊身體的作用,但真正的太極拳名家卻鎖在深閨,不為眾人所知,太極養生的真正功效遠遠沒有開發出來。

  三是養氣調息

  太極拳有別於其它拳術的根本在於“養”。習練太極拳調整的是氣息,打通的是經絡,強壯的是筋骨。強調的是養,而不是放。

  是通過各種動作有機地將人體的潛能調動起來,打通周身的穴位和經絡,從而不斷地儲存能力儲存氣息。

  有效地改善人體血供,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增強人體的協調力和柔韌性,從而使過去的一些疾病達到改善或治癒之功效,特別是對高血壓病、心臟病、頸椎、腰椎病、風溼類風溼病及其後遺症有明顯功效。

  四是文化調息

  太極拳起源於明清時期,它相容吸收了中國儒釋道文化的精髓。太極一詞的應用表明它延續了道家思想,特別是宋明理學裡的太極起源論;其拳理提出“尾閭中正、虛靈頂勁”和拳法動作的“無過不及、隨屈就伸”明顯是儒家中庸思想和佛學隨緣理論的體現。

  尤其是“拳不先發,彼不動,己不動”等行為準則,高度涵蓋了中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古之軍事原則。

  學習太極拳越久就越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對自己的思想境界文化修為都是十分有益。

  五是環境調息

  太極拳的修煉,尤其是初期,必須要有一個好的人文環境。按道家傳統理論必須要採日月之精華,吸天地之靈氣。

  如果能在這樣的環境肯定是事半功倍,對學拳、習拳都是大有益處,對身心調養更是不在話下。但是,我們許多人卻很少有這種條件。

  太極拳的特點

  ***一*** 輕鬆柔和

  太極拳的架式比較平穩舒展,動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體的生理習慣,沒有忽起忽落的明顯變化和激烈的跳躍動作。

  所以,練習一兩遍太極拳以後,會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會出現氣喘等現象,給人以輕鬆愉快的感覺。由於太極拳具有這個特點,所以,不同年齡、性別和體質的人都可從事太極拳練習。

  ***二*** 連貫均勻

  整套太極拳的動作,從“起勢”到“收勢”,不論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過渡轉換,都是緊密銜接、前後連貫,看不出有什麼明顯停頓的地方。整套動作演練起來,速度均勻,前後連貫,好像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三*** 圓活自然

  ***四*** 協調完整

  太極拳不論是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的姿勢,都要求上下相隨,內***意念、呼吸***外***軀幹、四肢動作***一體,身體各部分之間要密切配合。

  在練習過程中,要以腰為軸,上肢和下肢動作都由軀幹來帶動,並且互相呼應,切忌上下脫節或此動彼不動、呆滯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