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的好處有哪些

  小夥伴們都知道體育鍛煉對身體有好處,但具體有哪些好處呢?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體育運動有哪些好處?

  體育運動能促進智慧發展

  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鍛鍊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覺***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因此,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強化,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蘇聯學者M.M.科爾佳娃用電腦測試法對出生6個星期的嬰兒進行實驗,結果顯示,經常幫助嬰兒屈伸右手指運動能加速嬰兒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的成熟。體育鍛煉能提高大腦皮質反應的靈活性,啟用腦細胞的功能。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琴森教授經過多年研究認為,測定人腦細胞的反應速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經常從事體育鍛煉是促進腦細胞反應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還能使人在空間、運動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使本體感覺、重力覺、觸覺和速度、高度等更為準確,從而提高了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體育鍛煉改善情緒控制

  應激反應是指一種不適宜的緊張表現。通過運動可以降低應激反應,這是因為運動可以降低腎上腺素能受律的數目或敏感性,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壓而減輕特定的應激源對生理的影響。心理學實驗表明,運動具有減輕應激反應以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運動可以鍛鍊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堅韌性。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陳仲庚認為,在已發現的可以降低個體生活中心理應激發生率的影響因素中,社會支援和體育運動是最為突出的兩個因素。心理學家指出,與習慣坐著的人比較,經常從事運動的人更少產生生理上的應激反應。如果有應激反應,也能儘快地從中恢復過來。Long***1993***要求一些高應激反應的成年人蔘加散步或慢跑訓練,或接受預防應激訓練。結果發現,接受其中任意一種訓練方法的被試者都以控制組被試者***即未接受任何方式訓練的被試者***處理應急情景的能力強。Roth關於有氧健身運動與心理應激和緊張的研究顯示,有氧運動降低心理應激反應,研究試驗組參加持續25 分鐘的,不同強度的有氧運動,而控制組是觀看電視。報告結果發現運動後積極情緒增多,消極情緒減少,持續30 分鐘左右的一次性身體活動可產生如下短期情緒效益: 可改善心境狀態,可緩解焦慮與緊張情緒,活動中可產生一些良好情緒體驗;研究發現,堅持每週2- 4 次的運動鍛鍊,持續8- 10 周以上,可產生長期情緒效益,主要表現在它與心理自我良好感覺相關,對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有治療作用[7]。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激烈的競爭,使人們常常受到情緒波動和過度緊張的刺激。要適應這種環境並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就必須多參加各種形式的體育運動,以緩解內心的緊張情緒,使身心張弛適度,始終保持在一種比較穩定、積極的狀態之中。

  體育運動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我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學家丁肇教授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的失調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尤其是住在高樓的老年人群*** ,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交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趨向冷漠,因此體育鍛煉就成為一個增進人與人接觸的最好形式。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個體忘卻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體育運動有助於我們認識自我。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自己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的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體育運動還有助於自我教育。在比較正確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培養和提高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使自己成為更符合社會需要,更能適應社會的人。

  驅除憂慮,煥發精神。煩惱的最佳“解毒劑”就是運動,當您煩惱時多用肌肉,少用腦筋,其結果將會令您驚訝不已。沒有人能在健身房或爬山作激烈運動的時候,還對剛才發生的不快之事耿耿於懷。不管是什麼人,體育運動都能使您的精神為之一振。一個人身體越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抵抗疾病和工作、家庭壓力的能力越強。

  減肥健美,改善胰島素抵抗。肥胖常常伴隨著高血壓、2型糖尿病和血脂異常,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被稱為胰島素抵抗綜合徵或X綜合徵。美國的一項研究證實,身體能量是消耗與發生2型糖尿病之間呈反比,每天用敏捷活潑的步伐行走1小時可使2型糖尿病的發生降低一半,危險最低的是採用有氧運動及健美操練習者。

  促進心肌灌注,降低男性卒中發病危險。日本京都大學對有醫療保險的心肌梗死、心絞痛、心臟手術後、有冠心病危險因素的67例患者採用了集體運動療法,運動處方視患者個人狀態而定,運動專案包括慢跑、步行、伸展運動、乒乓球、微型網球、郊遊、滑雪等,以需氧運動為主。平均隨訪70個月,經科學測定確認54.8%的患者心肌灌注改善,患者抑鬱傾向明顯減少。美國哈佛大學Lee的一項新研究也表明,不活動是一個與吸菸或高血壓同等重要的卒中危險因素,中等量的運動可使男性卒中發病危險幾乎減半。

  增強骨承受負荷,減緩骨質疏鬆。1999年第三屆國際骨質疏鬆研討會上,美國骨科教授Frost介紹了骨質疏鬆的新概念——在神經系統調控下的肌肉質量***肌肉容積和力量***是決定骨強度***包括骨量及骨結構***的重要因素。澳大利亞的另一研究發現,股四頭肌越弱,骨質丟失越多。可見,運動在保持肌肉強度的同時也減緩了骨質脫鈣、疏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