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新教案
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短文兩篇
【教學思路】
閱讀文學作品,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創設一種良好寬鬆的學習環境和討論環境,誘發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並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老師在這中間應起一種引導和點撥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作品直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②培養學生積極的文學思考和欣賞能力,能大膽發表對作品的獨到見解;
③能夠進行積累的遷移,培養想象創新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理解作品內涵。
②瞭解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時代性和目的性,理解託物言志***象徵***手法的運用。
③運用聯想與想像,擴寫、續寫、創寫句子,來欣賞、感悟《日》。
④通過自主合作、對比閱讀,來欣賞、感悟《月》。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①體會《日》《月》所表達的作者熱情洋溢和細膩幽靜的思想感情。
②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價值的取向。
【教學重、難點】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②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④通過創寫句子的模式來教讀課文。
【教法】 ①創設情境法 ②疑讀法 ③議讀法
【學法】 ①小組競賽法 ②想象法 ③討論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兩課時
***二***
【課前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瞭解巴金的創作經歷;蒐集有關日月的故事,各準備一篇自己最喜歡的作品,並作好簡要分析。
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故事導趣。
1、三分鐘講故事比賽:“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學生簡單講述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目的:設定情境,引發聯想***
3、是否有所啟發?有何感悟?***目的:學會自主思考,找尋答案***
二、欣賞朗讀:
1、自由朗讀***音準、節奏***
2、同桌朗讀***初步評價感情把握***
3、教師範讀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瞭解文章背景。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2、學生默讀全文,根據歷史背景初步瞭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找出文中的優美句段並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
***三***
分組討論,互相解答問題。
***教師巡堂,適時引導,並蒐集有價值問題或觀點。***
問題如:
***1***人們常說“飛蛾撲火——自尋死路”,飛蛾長得既醜又渺小,又不自量力,為何作者卻對它大加讚美?“夸父逐日,渴死暘谷”,作者為什麼卻異常的“懷戀”?
把握:從飛蛾到夸父,從渺小到偉大,他們都是為了追求光明,為了一種熱量,而寧願放棄自己的生命。讚美飛蛾,懷戀夸父,實則讚美為追求理想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大無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並沒有具體描繪太陽,卻去寫“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且對飛蛾、夸父進行了高度評價,這與太陽有關嗎?談談你的看法。
重點把握:太陽是光和熱的象徵,飛蛾、夸父的行為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我的一種偉大行為,寫飛蛾和夸父是為後文“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作鋪墊。
***3*** 如何理解“日”、“飛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徵意義?
把握:這些人和物都寄託了作者的理想,表達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絕寒冷的思想感情。
***4***在《月》中,月亮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你通過文章中的那些描寫體會出來?
***5***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處為什麼引用“姮娥奔月”的傳說?
把握:“冷光”“死的光”應是對當時現實的影射,“姮娥奔月”應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淒冷的生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對照兩文可看出***;但結尾處作者用“難道……嗎?或許……”表達了作者對生者的期望——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傳說作者用疑問的語氣寄託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現“某某人”“某某人”“什麼人”,請結合兩文和歷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麼人呢?
把握:指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不惜犧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種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據要充分。教師引導時要著重分析當時的背景,以便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