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鬆胸實腹要旨
太極拳作為內家拳,內練為主,內外合一,上虛下實,勢正形圓,中正安舒。雖一身之機在於頭領,然鬆胸實腹至關重要,上虛下實則能重心穩固;重心穩固則能勢正形圓、氣血無滯;氣血無滯、中正安舒則思維敏捷、運動靈便。如何做到鬆胸實腹?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在練太極拳的諸多要領中,含胸與氣沉丹田是鬆胸實腹的關鍵,這兩個要領做好了,太極拳的上虛下實也就做到了。含胸與氣沉丹田,不僅有益於健身,更有益於技擊,拳者不可輕怠!然而,含胸與氣沉丹田這兩個要領與其他要領比起來,在認識和理解上容易偏頗和產生錯誤,說著容易做著難。所以,不僅初學者不易把握,即便是練了多年拳的人依然做不好,其關鍵就是對“含與沉”的理解錯誤和方法的不正確所致。錯誤的理解和不正確的方法,不僅影響了練功效果,也對強身健體產生了負面影響,致使一些拳者努氣胸緊而造成胸悶的現象。其實,太極拳的任何要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絡和相互制約的,往往初始階段一個要領不到位便會影響全身的協調,待熟練後,只要一個要領做好了其他要領即可全部到位。
我從自己的拳學實踐,體悟太極拳的要領是做出來的而不是練出來的。何以此說?因為,要領做對了就有,做錯了就沒有,所以,方法正確是關鍵。太極拳修練,其實質就是對要領的把握,是掌握要領方法和熟悉要領方法的過程。若方法不正確,即使練一輩子亦難以正確地掌握要領,若不正確地掌握要領,一輩子也難以入功成之門而不得太極拳之境。所以說,太極拳把握要惟方法正確在前,熟悉熟練動作在後。把握要領最關鍵的問題不是站著不動如何,而是要在動式中不失要領,因為拳是活的是動著用的,而不是死的更不是站著讓人看的,只有動中配合協調才是拳之所求,所以,我們練拳必須把站式中所求之要領應用於動式之中,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太極拳的要領,否則,站著有動著無,依然一無是處。拳者若不明此,功必不成,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下面根據筆者30多年的太極拳修練體悟,就含胸與氣沉丹田的把握及與氣的關係,談談自己的感悟,以此與同好共研。
一、含胸。
含胸有含蓄之意,實際上就是鬆胸,鬆胸的實質,其實就是膈肌的放鬆,由鬆而沉。膈肌不鬆,必然內梗,無論外形怎麼鬆也達不到拳要求的鬆,而不能一氣貫穿,更不能周身一家。含胸其實不在胸,不是佝背凹胸之胸向內凹,而是胸平、肩開、背裹、頭領、肩沉、背拔、脅張的膈肌鬆沉。
含胸在於裹背、扣肩、腋虛的兩膀內合。肩開腋自虛,腋虛臂自撐,臂撐背自裹,背裹肩自扣,肩扣膀自合,膀合胸自含,胸含背自拔,背拔則肩沉肘墜。所以說,能含胸能拔背,能拔背能沉肩,能沉肩則能墜肘。沉肩拔背頭自領,頭領身拔膈肌沉,膈肌鬆沉胸即含,反之亦然。通過背裹,肩扣、腋虛、脅張、膈肌鬆沉,胸雖未動,但胸骨自有上起內吸之感,這樣就使胸腔得了充分的放鬆,不僅擴充套件了胸腔,加大了肺擴量,也使呼吸順暢而舒展。膈肌則隨著呼吸舒展沉降而鼓盪,使呼吸能加深,並對腹腔的壓力變化也產生重要的影響。含胸的主要作用是使胸腔最大限度地放鬆,縮減呼吸的頻率而擴大呼吸量,增加對身體氧氣的供給,特別是加大運動量時,滿足身體新陳代謝、能量轉換時對氧的消耗。含胸不僅能主動呼吸,隨著運動量的增加轉入腹式呼吸,並通過呼吸的調整***主要是膈肌的張弛沉降***改變腹腔壓力的變化,以適應身體運動和發放勁力的變化。所以,胸鬆氣則暢,胸含勁則聚。因此,含胸也就成了太極拳的最基本的要義。
二、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是一種要求,也是一種感悟。氣沉丹田是靜養功和內家拳的獨門要求,它與動作要領直接關聯,與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領頂勁等要領直接相聯絡,是勁力鬆沉的一種感覺,並非故意沉氣所為,也並不是所有的拳種都要求或必須氣沉丹田。然而,現在有些“挺胸收腹”的外家拳為了迎合時髦也要求起“氣沉丹田”來了,其實這是一種絕對錯誤。不是說外家拳不能氣沉丹田,而是因為“氣沉丹田”與“挺胸收腹”兩者之間是對立的不可融合的兩個要求,前者為腹式呼吸,後者則為胸式呼吸,呼吸時胸挺氣自橫,氣橫則胸逆,兩膀掛力,渾身較勁,焉能有沉氣之理?只有腹式呼吸才能使胸不著力,胸不著力自能鬆,胸鬆肩鬆身鬆,胸起肩沉氣則順,氣順胸含氣自沉,氣沉自落丹田。所以說,沉氣胸勿凸,凸胸膈肌緊,膈肌緊則氣必浮而不沉,此其一。其二是坐胯提襠與頂頭懸形成上下爭拔之勢,小腹之氣海拉長,氣自沉丹田。坐胯乃是腹股溝煞勁,兩胯後縮使尾閭骨前送,臀部外開而前裹,兩胯外撐使襠部開圓,擰踝扣膝而兩股有力,膝挺足蹬與虛領頂勁之百會穴上領使腰部向兩端牽拉而成拔身之勢,也就是“尾閭中正神貫頂”之論;提襠即縮肛,更使尾骨上提並使尾骨尖前移而命門穴後頂,則會陰與百會穴上下一線,中正不偏,上虛下實氣自沉,胸腔放鬆下盤沉實氣自落丹田。提襠縮胯不僅氣沉丹田,而且能使丹田抱力重心下移而使重心穩固,整個身體自達平衡。所以說,氣沉丹田與含胸是兩個不可分割的要領。打個比喻,胸腔猶如風箱或打氣筒,而腹腔則像是儲氣罐.通過腹腔壓力的變化,人便有了氣感,氣***或稱內力、內勁***的應用也是通過腹腔壓力的變化而運用的,氣的感知和感悟並不神祕,腹腔壓力越大,氣感越強烈越充實,腹腔壓力越小氣感越微。氣沉丹田的逆腹式呼吸又稱丹田呼吸,能通過腹部的鬆緊運動帶呼吸而使呼吸順拳,這種被動的呼吸方式極利於養生健身和技擊發力。首先是,通過腹腔壓力的變化可以堅實髒腹,調整週身的血液迴圈,內壯而外強;其次是,腹腔的自然拉伸增強了腹肌的彈性,吸氣時髒腹穩固,呼氣時丹田抱力,不僅提高了抗擊打的能力,同時也強化了打擊力量的爆發強發,並能使重心穩固而又運動靈便,且能連續發力,大大提高了技擊效果。
三、關於氣。
氣字古為“炁”,“炁”有先後天之分,有真氣、元氣之說,丹家視氣為能量,醫家視氣為生命本元,又有營衛之別、表裡之辨、正邪之分。丹、醫、氣功皆講子午流注循徑執行,功家以周天為宗。氣分陰陽,陽者剛而陰者柔,陰陽和合乃混元,混元一氣氣自通,混元之氣中正不偏而渾圓,又謂之中氣,中氣即元氣、真氣,亦謂正氣,正氣者浩然也。氣之為氣乃自然之事,全在感悟,要說清楚並非易事,即使是現代科學亦無能為力,但氣血執行亦非人之所為,自有其內在規律,著實沒有必要主觀妄為循循周天,強制而為,猶如“揠苗助長”、須知,“順其自然便是長壽丹”。有所謂“大道自然,自然便是道”,化於具體不過“平常心是也”。心平氣則和,心順氣則暢,心煩意亂則氣躁。氣之一字全在心靜,此乃真言,千古一定不變之理。至於拳中,先賢早有論述:“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意到氣到力自到。”此即“拳中本無氣,氣而不氣,不氣而氣之理。意氣合一,氣力不二,意、氣、力乃一,只是分說而有別。拳中之氣無非勁力而已,或稱內勁、內力、內功等等。即便正宗的丹道亦非循徑妄為,有所謂“昔日遇師真口訣,只是凝神入氣穴”之說。李亦畲在其“五字訣”中也說“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盪。所謂“斂氣入骨***髓***”,就是斂神聚神,所以說練氣歸神.心清神靜,心浮氣躁,氣在心而不在身。至於拳中放鬆後的各種各樣的感覺,即所謂的“氣感”,猶如氣功中的“八觸”現象,皆是自然反應,並無神奇,亦無神祕,更非功夫,萬萬不可:以幻為真,以虛為實,若不辨虛幻,執著於氣者極易出偏和走火入魔。如前所述,氣乃是一種自然感應,拳中務要順其自然,合其自然,自然而然,勿執勿著,“其中有物,其中有象,恍兮惚兮”,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勿忘勿助,若即若離,似是而非即可。千萬千萬:勿想氣、勿運氣、勿引氣、勿導氣,只是悉心體悟其間的各種變化的感覺就足夠了,久之氣自知,知而自能用。所謂的“氣”是隨著人的意識、意念***即思維活動***的變化而變化的,思維意識是生命運動的總樞紐,運動則是靠神經的傳導和氣血執行而維繫的。身強氣則盛,氣盛血旺人自強,意動形隨氣自生,周身順遂氣則暢,生氣騰騰勁自足。氣依形而生隨形而散,意之所注氣即赴焉,意注氣聚力自生,意氣合一,氣力不二,所以“氣力”或“力氣”,而非運氣使氣所為、盲目地運氣導氣只能破壞生理的平衡而傷身害己,切記,切記!拳中之氣雖不是呼吸之氣,但與呼吸息息相關,沒有呼吸就沒有氣感,哪怕是最微弱的呼吸,即便是自己感悟不到的呼吸***所謂的胎息等***,其呼吸仍未停止,只不過其息微而不覺,其感深而悟精微而已,弱式的丹田呼吸,不僅強化了神經的敏感,也增強了周身的協調和力量凝聚的能力。但拳是生死相搏之術,是不能像靜功那樣做胎息的,呼吸順拳才是拳之所求。“拳中之氣”不在氣,惟調身、調息、調心而已,神清心定息如水,若能呼吸順拳並自然,自能一片神行無滯患。“不氣而氣”自能得拳中真正之“氣”——內勁,“氣而不氣”,若得真言入聖途,原來“真氣”乃虛無,功到無心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