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怎樣求靜

  與一般認為的***不動、心中無念為靜不同,太極拳所要求的靜是動出來的靜,是用中和、圓柔、均勻、緩慢、鬆沉、鬆開的動作表達出來的靜,是通過恭敬、捨己、用意,排除雜念,身心專一達到的靜。下面小編為您介紹:。歡迎閱讀!

  

  靜是鬆的延伸、發揮,是身心的一種運動狀態,一種修養方式,一種提高生命質量的途徑,涉及到身心的各個方面,也需要身心各個方面的支援,需要多種因素共同促成,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八項。

  一、恭敬

  陳鑫先生說:“學太極拳不可不敬。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體,如何能學藝。”敬是敬畏天地自然的深遠偉大,自覺融入自然、仰仗自然、學習自然,與自然開合同頻,能量互換,自覺地順著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運動,在運動中感受空氣阻力,帶著空氣流動,實現天人合一。敬是敬仰太極拳的博大精深,練拳鄭重其事,深研拳理拳法,以拳為業,以拳為樂,不馬虎了事,不得過且過。敬是敬重師友,誠懇待人,恭聽師友議拳,默思他人體會,自酌取捨,不與人爭;不在人前賣弄精神、誇張技藝。敬是看重萬物與我同根同存,愛護環境,節約資源,尊重,遵守萬事萬物的自有規律。敬是一種和諧的處世態度,是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懷,是謙虛謹慎的品德修養,是靜心以觀、誠心以求、虛心以受、潛心以研的求學精神。



 

  二、捨己

  古人云:“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欲是慾望,是對精神嗜好和物質佔有的牽掛,是對以我為中心的維護。“遣其欲”就是排遣,清除自私自利、自以為是的思想,跳出以我為中心的小圈子,放開眼界,拓展胸懷,展現舍的氣度——捨去個性,捨去煩躁,捨去神欲物慾,捨去主觀片面,捨去刻意強為、緊張用力,捨去影響體鬆心靜行拳的一切。學水的上善品質,隱於低處,不善張揚,利萬物而不爭,順形勢而不抗,因無為而無不為。舍是“難得糊塗”,不用自以為是的小聰明去刻意改變什麼。舍是低調做人,自省自守,與人為善,助人為樂,不結仇,不樹敵,沒有煩惱。舍是練拳中用意不用力,捨己從人,隨人伸屈,不丟不頂;捨己從地,隨地心引力而沉,隨地面反作用力而浮;捨去自身力量,服從自身重量,自覺地跟著自身重量走。舍是忘記,忘記呼吸,就是不用意志約束呼吸,讓呼吸順著開合虛實自由變換,呼吸就順暢了;忘記有腰,腰就鬆,就空,就舒服,就能更好地發揮主宰作用了;忘記有肩、忘記有胯……。捨己是自我節制,克守無為。捨己是在生理上、心理上放下包揪,輕鬆淡定,得到虛靜。

  三、用意

  意是心之所發,還是腦之所發?關係到是用胸中的心主宰一身運動,還是用頭中的腦主宰一身運動,這事不能馬虎。我反覆體會:用心練拳,把意放在胸腹之中,有利於沉肩墜肘,鬆體沉氣,有利於胸腰運化,心神穩靜;如果把意放在上面的頭腦中,就有心向上提、氣向上逆、頭重腳輕,心神不安的感覺。所以,用意先要沉心,須從心中生意。太極拳的意,不是單純的意思、想法,而是從心發出的意志指向和神情嚮往,是一種催動氣血湧動的力量。太極拳重視用意,認為“拳是有形的意,意是無形的拳”。用意練拳有助於集中思想,排除雜念。用意節節貫串運化出來的動作更有內涵,更有拳味。用於練拳的心意,要鬆不要緊,要靜不要躁,要輕不要重,對肢體動作既要有引導、有催促,又不能盯得太緊,管得太死。要掌握在有意無意之間,要給肢體留有足夠的活動自由。意念的分配是重下半身,輕上半身;重後半身,輕前半身;重體內,輕體外。這樣用意有利於心靜。

  四、中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矣。”***《中庸》***中是原因,和是結果,中和就是陰陽相濟,是太極拳的理論和方法。中字涵蓋了陰與陽的內在關係,是陰陽相通的管道,是陰陽平衡的支點,是陰陽相開的出發點,陰陽相合的歸宿,陰陽互變的橋樑,是陰陽的家,是調濟陰陽的太極本體。在拳中,中為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端正中心線,持守中心位”***錢惕明***,是立身中正安舒,行拳守中用中,“站住中定往開裡打”,是按照中的要求調身、調心、調息,調整速度,力度,幅度。和是平衡、協調,是陰陽分清、互含、互補、相生,是臟腑、關節,筋骨、肌肉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相互照應,相互借力,相互帶動,是內三合,外三合,全身相合,心平氣和,心舒體暢,低耗高效。自身內部中和的同時,還要與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空氣阻力相中和,與天時地利相中和,求得天人合一的大中和。中和不是刻意尋求和安排的,而是通過放鬆,解除緊張僵硬對身心的束縛,讓身心獲得自由,自然地理順關係,調濟陰陽,實現平衡,煥發出先天的智慧和本能。“致中和於一身,則本然之體虛而靈,靜而覺,動而正,故能應天下之無窮變化也。”***李道純***

  五、圓柔

  太極拳是圓拳,一是肢體形態圓,如肩圓、肘圓,背圓,腰圓、襠圓等;二是運動路線圓,如步走圓,身轉圓、手畫圓、氣機轉換圓等;三是氣勢外撐內抱圓,精神支撐八面,氣勢圓活飽滿。圓的內含深意是圓全、圓滿,圓通、圓潤,圓融、圓柔,是周流暢達,無端迴圈,均勻穩靜,廣容博納,生動有趣。圓有兩個要件:圓心和周邊。從整體氣勢而言,練拳時應以丹田為圓心,按功力深淺自定一個氣勢可達可控的虛擬的周邊。周邊是立體的,像個大氣球,自己就在這個氣球中心練拳。意氣開放時,從丹田經四肢及周身皮毛向周邊輻射出去,均勻地無過不及地到達周邊的“氣球”內壁;意氣收合時,從周邊的“氣球”內壁經四肢及周身皮毛收回丹田;重心前移時,“氣球”壁前面下沉,後面上升,像是向前滾動;重心後移時,“氣球”壁後面下沉,前面上升,像是向後滾動;同理,重心左移時向左滾動,重心右移時向右滾動。同時,肢體被動的隨之調整,運動。轉動、繞動、流動、滾動的圓運動,是因圓生機、依圓放鬆、隨圓而動、順圓成勢,是均勻、平衡、安靜地藝術性運動,是引人入勝、引人入靜地運動。

  六、均勻

  一指鬆勁佈滿全身,相互對稱,支撐八面,沒有凹凸缺陷,圓滿完整,平衡穩定;二指勁力在體內執行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面到體,沒有障礙,沒有續斷,依次傳遞,節節貫串;三指拳勢執行速度均勻,連綿不斷,沒有突快突慢。太極拳要求均勻最有代表性的說法就是“運勁如抽絲”,就像村姑紡棉,一慢就抽不出線,一快線就扯線,力度或速度不均勻,抽出的線密實度和粗細度也就不均勻。行拳時力度和速度均勻,心意就均勻,與人交手能隱蔽自己的攻防意圖,權衡對方的勁力變化,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自己練拳貫徹運勁如抽絲的均勻原則,沒有突然變,不起大波瀾,就像勻速行車省油、穩靜一樣,有利於節省體能,平靜心理,而且能靈敏知覺,細膩用意。

  七、緩慢

  慢練不是刻意控制、遲滯等待,而是隨著功夫的提高,進入內練、精練階段之後,由於動作細膩,內容豐富,必須佔用更長的時間才能走到,走夠。內在的意氣要從容地從手腳走到腰胯,從皮毛走到筋骨;再從腰胯走到手腳,從骨肉走到皮毛,而且要依次貫通全身,不跳過任何部位。在連動關係上,四肢要等著腰身帶動,肌體要等著氣血推動,氣血要心意向往的引導,心意要體會著地心引力的下拉和地面反作用力的上託。處處都是被動的,每動,每處都要試探著走,品味著走,對照著拳理走,體會著正誤走,要走出意趣,走出氣勢,走出鬆柔的勁道,以利於強化心意的主宰功能,培養內氣的充盈和通暢,求得身心的鬆柔與沉穩,鍛鍊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功夫。這樣練拳,不得不慢。這樣練拳,“動愈微而神癒合,慢優於快,緩勝於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王薌齋***。這樣練拳,留出足夠寬裕的時間,充分放鬆身心,從容執行、轉換,由鬆生靜,由鬆靜生運動,並在運動中保持鬆靜。

  八、放鬆

  “鬆要先心鬆、神鬆、意鬆,氣鬆,而後形鬆。形鬆要達內鬆***五臟六腑***和外鬆***筋骨皮***。……鬆的意義是鬆展、鬆開、鬆柔、鬆軟,鬆沉、鬆圓、鬆通、鬆空,鬆靈”***黃震寰***、鬆快、鬆順、鬆暢,鬆虛,鬆靜等。這都是因為放鬆而順遂、而開展,而柔軟、而圓通、而暢快、而空靈、而沉靜。放鬆是拳病的剋星,是拳效的源泉,是技術的核心,是正誤的尺度,是貫徹太極拳所有要領的要領,當然也是入靜的門道。放鬆,首先是向下放,即減弱肢體向上的支撐力,不再提著,端著,挺著自己的身心,不再與地心引力對著幹,任憑骨向下順、肉向下墜,憑著自身重量,順著地心引力向下沉。沉是因鬆而生,所以叫做鬆沉。對於筋骨皮肉而言,鬆沉是一種勁,是產生太極拳其他各種勁的母勁,是因肢體一邊向下放鬆***偏沉***,通過自身重量借到的地心引力,是推動行拳的動力。對於心理而言,因臟腑放鬆下沉,能沉氣暢血,沉靜心情,安詳意態,就是把原來提著、吊著的心松下去了,放下去了,“把心放到肚子裡去了” ,就沒有憂慮和牽掛,就心情***、安靜了。

  放鬆還意味著放開。鬆開是由鬆沉產生的。因為身心向下鬆沉必然會加大對地面的作用力。所以,地面對肢體也就同時加大了向上的反作用力。加大了的一下一上兩力相互作用,就加大了第三力,即肢體向周圍的膨脹力,膨脹得內部體腔空,外部皮毛攻,勁向八面撐。由於肢體上下拔長,橫向撐圓,帶動胸懷放開,心情舒展,思想拓寬,跳出以我為中心的小圈子,產生包容天下的豪情與氣概,進入,炎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

  鬆開筋骨,鬆空體腔,放開胸懷,拓寬眼界,從而內生謙虛,外生恭敬,心生肅靜。鬆暢氣血,鬆舒心情,心意向內,關注內景,才能捨去身外滋味誘惑,捨去後天不良習慣,使身心歸於虛靜。鬆沉意氣,收斂心神,收視返聽,精神內固,輕鬆用意,身心專一,用拳念排雜念,從而寧靜。骨骼鬆順,皮肉鬆墜,身心鬆正,使身心依靠先天的本能自行理順,調中調正,調至中和,安舒安靜。鬆活筋骨,八面圓撐,公轉自轉,鬆圓執行,熨貼心意,妙趣橫生,圓融圓潤,圓渾圓靜。輕鬆靈活,鬆柔漸行,行氣如流水,運勁如抽絲,勁力均勻,速度均勻,雖動猶靜,內外勻靜。重心鬆穩,心意鬆定,豐富修煉內容,細化執行過程,在緩慢中提高行拳質量,得到心理穩靜。通過放鬆,體向下沉,氣向下行,減輕身心負擔,把心輕輕放下,使心神沉靜。通過放鬆,伸展肢體,舒展心胸,擴大包容,心神舒靜。

  雖說虔誠恭敬、大度捨己,專心用意,以及中和,圓柔、均勻、緩慢地運動都是入靜的法門,但這一切又都離不開一個鬆字。鬆舒心、鬆運身、鬆生靜,鬆和靜互根互生,相依相存,不可分割。鬆和靜又同屬無極的範疇。太極拳在鬆靜中生髮運動,用鬆靜駕御運動,就是無極生太極的具體表現。太極拳在靜中修心、養性、開智、明理、悟道,“修正人心,抒發感情,改造生理,發揮良能”***王薌齋***,以全面提高生命質量,實現人生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