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通三關和備五弓

  武式太極拳宗師李亦畲對“身備五弓”有明確闡述。以人體脊椎骨為主弓,大椎與脊骨根上下兩端為弓梢,腰***命門處***為弓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一、通三關

  太極拳身法上的“立身中正安舒”,與靜坐功、氣功的身法是一致的。練太極拳時,脊柱節節鬆沉,隨著動作的開合,會陰間的襠勁有上翻之意,百會穴虛領頂勁,而氣往下沉,內氣沿任督二脈自然流轉,用功日久後,可使任脈和督脈自然接通。因此,氣功中的“通三關”***尾閭關、夾背關和玉枕關***,在太極拳中是不求通而自通的。

  “通三關”應從自然中不求而得,不可著意追求。通了“三關”,全身有舒服融和的感覺。但不必妄求,否則極易發生流弊。以陳氏太極拳為例說明,“通三關”的練法也有特定的姿式。在這種拳勢中,任督二脈可以用意互動運接。試舉陳鑫闡明的“閃通背”一勢來加以說明。當頭與肩往下栽時,臀部往上一挑,則督脈由會陰起,從長強穴逆行而上,過百會以至人中,任脈接住;下行以至丹田,入會陰,是引陽入陰,繞行一週。右手從襠下向上引時,任脈即從會陰起,由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漿穴,右手隨身逆轉,手到下,督脈接住,從人中逆行過前頂後頂,由啞門、大椎順行而下,復至長強,入會陰,是由陰附陽,繞行又一圈。待右足退到左足之後,右手從下上引,則督脈又自會陰經長強逆行而上,已至頭頂百會穴,其時督脈上運已半圈;待下一勢以掩手肱捶合住,則督脈由百會下至人中,任脈接住,由承漿下行以至丹田,復入會陰,是已經繞行三週。閃通背一勢,督脈上下來回三過其背。

  二、一身備五弓

  一身備五弓指的是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為全身的整體勁,“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能蓄能發,滔滔不絕。“身似弓身勁如箭”,即是指的“五弓合一”。身弓以腰為弓把,臍後腰脊命門穴始終以意貫注,中定而不偏倚搖擺,放勁時命門穴須往後撐。開門***頸椎第一節***和尾閭骨為弓梢,上下對稱,調節動度,加強其蓄吸之勢***武式的身弓,以大椎,即第七頸椎為弓梢之一,較暗門的調節動度小***。

  手弓以肘為弓把,以意貫注於肘節,使之沉著鬆靜而有定向。手腕和項下鎖骨為弓梢,弓梢必須固定,前後對稱;手在鬆柔靈活中用坐腕來固定;鎖骨用意來固定,不使偏倚搖擺;鎖骨管著兩手的動向,鎖骨的固定是兩手固定的前提。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足弓備,則膝節有力而微前挺,胯骨鬆沉而後撐,足根下沉而勁往上翻,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這樣就能做到勁起腳跟,主宰於腰,通於脊背,形於手指。五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是以腰為軸,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每站一勢,須檢查是否五弓具備,是否形成“八面支撐”的蓄勢。五弓合一是內外整體勁的具體規定。練拳或推手,一動勢即處處要五弓俱備。五弓合一是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的必要條件。

  另有文字摘錄於吳家新老師“楊式綜合老架太極拳”一書中:

  1、胸為弓稍,命門為弓把,丹田為弓根。

  2、手為弓稍,肘為弓把,肩為弓根。

  3、足為弓稍,膝為弓把,胯為弓根。

  此外,武式太極拳宗師李亦畲對“身備五弓”有明確闡述。以人體脊椎骨為主弓,大椎與脊骨根上下兩端為弓梢,腰***命門處***為弓把。手弓有兩張,分別以同側之手和肩作弓梢,肘為弓把。腿弓有兩張,分別以同側的胯和足為弓梢,膝為弓把。身弓、手弓、腿弓合而言之“五張弓”,所謂“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即如是也。然而,必須清楚,人體與真實的“弓”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習者謹記“以意代形”,即用意識的支配來收到“張弓”“放箭”的效果,求其勁而非求其形,在內而不在外。五弓須協調一致,統一而合一。統一,一弓張則其餘四弓無有不張,一弓放則其餘四弓無有不放,一弓停則其餘四弓無有不停。合一,以主弓為統帥,一身之勁猶如一張弓,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完整一氣,勁聚一處。蓄為吸,發為呼,吸則自然提得起,也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關鍵之處在於“五弓合一”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