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運動的三大誤解解讀
說高爾夫運動是有錢人的運動,相信大家都會說“是的”,但這真的正確嗎?你真的瞭解高爾夫運動嗎?其實,很多人對高爾夫運動都存在著誤解。不知道大家對這方面的瞭解有多少?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高爾夫運動的三大誤解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高爾夫運動的三大誤解
A、高爾夫是貴族運動消費奇高無比,是專屬有錢人的運動。
高爾夫運動已經不只是貴族的運動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爾夫運動逐漸被人們熟知,高爾夫在發達國家早已經是一項很普及的大眾運動了,美國日本韓國都有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打高爾夫球,在中國,之所以普羅大眾都還覺得高爾夫遙不可及,有兩個因素在作祟。
1.人們腦中傳統觀念。
2.高爾夫行業一直以來的暴利。
在以高爾夫普及為己任的朋友高爾夫,高爾夫人群的定義是:年收入稅前5萬元及以上、有車或者有條件用車的白領階層。
對這部分人的承諾是:沒有壓力,輕鬆開始高爾夫人生。
B、高爾夫只適合老年人運動量很小,舒緩悠閒
還有些朋友認為高爾夫運動不適合年輕人,只適合中老年朋友,這是真的嗎?其實不然,高爾夫的運動量相當之大,需要相當的柔韌性和技巧男女老少都可以受益匪淺。
且不說高爾夫以打一場18個洞來算,步行的距離差不多有8-10公里左右,單是高爾夫揮杆的站姿,就足夠你大汗淋漓。身邊的新手常常叫苦:沒想到看起來輕鬆,真揮兩杆這麼累;身邊的老手也常常懊惱:早點開始打高爾夫就好了,要是身體柔韌性好的時候練,會事半功倍受益一生。
C、高爾夫簡單、枯燥、無聊只是追著一個小球打,沒什麼挑戰性
高爾夫是一種冒險,並且長期打高爾夫對我們的精神,及身體都有著非常好的提高。從最原始的定義上講,高爾夫球運動是最最簡單的運動專案,無非就是“拿杆把球打入洞中”。但實際上,高爾夫球是當今世界上發展地最為複雜和繁瑣的運動,當然也少不了是最難學、難玩的運動,在世界上最難的10項運動中高爾夫排在第四。Grantland Rice曾說過,高爾夫有20%是機械和技巧,另外80%是哲學、幽默、羅曼史、友誼、詛咒、情節劇和交談,高爾夫的魅力可見一斑。
女性球友如何提升上杆效率
狀況描述
做出了很長的上杆,卻無法使擊球距離提升,同時穩定性也不足。
發生原因
女性球友的力量比較小,因此,她們常常會覺得球杆很重,並不能很好的掌控球杆,因此上杆時為了要將球杆往後帶,往往手會比較主動,想要出力幫助將球杆往後拉。雙手使用太多,以小肌肉在帶球杆,不僅揮杆圓弧小,同時這種仰賴雙手臂力的揮杆方式,很難做到穩定。
此外轉肩不當時,在上杆期間身體上半身軸心偏掉,或是下半身跟著擺動,也會失去上杆累積能量的效率。
正確概念
上杆時,我們應該以下半身提供阻力與支撐,因此要保持穩定的姿勢,應以上半身軸心,然後穩定轉動,才會產生扭緊的效果,同時也是更容易穩定的上杆模式。修正重點有二,第一是克服用手腕提杆的習慣,第二是感覺用大肌肉為主,小肌肉為輔的轉動方式。
常見錯誤
1、雙手將球杆往上舉,圓弧縮小且不易保持上杆角度穩定。
2、上半身角度偏移,產生重心倒轉且缺乏扭轉效率。
推薦練習
練習一、雙手捧杆
用身體轉動帶動上杆的方式是非常有用的一種練習方式,很多教練都推薦學員這樣練習。身體做瞄球準備姿勢,雙手手心朝上,將球杆水平捧在腰部高度的位置。保持雙手位置,以肩膀轉動上杆。隨著轉動也可以同時感覺到右腳在上杆時支撐所產生的阻力。
練習二、雙手分開上杆
掌握雙手在上杆時的任務。左手正常握杆,右手放在握把與杆身連線的位置,讓雙手分開。將球杆往前擺,大約是通過觸球后的位置。直接向後轉動完成上杆,雙手分開時能避免手腕主動引導的動作,正常上杆時,這也是雙手應該扮演的角色。
女性打高爾夫的好處
一、提高運動積極性
好些超級不愛運動的女生也會選擇打高爾夫,體力差沒關係,高爾夫的運動量不是很大,非常適合你哦,打網球、羽毛球等基本不能超過30分鐘就屬於趴在地上的狀態;想用慢跑提高耐力,又覺得太枯燥了,堅持不下來,而且怕跑成金剛小腿。但她們在接觸高爾夫以後,不知不覺運動積極性就提高了,開始做瑜珈,跳有氧操。總體感覺就是讓身體細胞活動起來了。
二、美化身體線條
高爾夫的技巧在於姿勢,背要挺,屁股要翹一點,送球出去的時候重心轉移而頂胯,能很好的梳理身體線條。而且不會靠驟然提高心跳速率,弄成肌肉型。
三、美容
高爾夫球場都是在開闊的草地,空氣真是聞起來都覺得乾淨。第一天到練習場的時候,呼吸到草上露水的味道,覺得肺都變清爽了,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美容品嘛!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