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運動的法國起源說

  正如所瞭解的,這項運動的歷史就是蘇格蘭高爾夫的紀錄。但是在歐洲也有反對這種說法的,主要是法國和荷蘭。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457年:蘇格蘭國會首次制訂了關於高爾夫的法案,國王吉姆斯明令禁止高爾夫運動,因為當時很多士兵因為迷戀這項運 動,用弓來打球,忽略了練兵。

  1637年:殘忍的一件事!一個小男孩因為偷了高爾夫球而被活活吊死。當時的高爾夫球確實很貴,而且這項運動因此事名氣大長。

  1743年:第一套有文字記載的高爾夫球及球杆從蘇格蘭的Leith港運至美國南卡的Charleston港。

  1744年:愛丁堡高爾夫球友協會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高爾夫運動的規則,而且以明文方式公佈,共十三條,其中有一條規定如何從"積水地"中脫困的。

  1829年:高爾夫運動隨著英國國王的足跡而推廣開來。同年,印度的皇家Calcutta高爾夫俱樂部正式開幕,這是現存不列顛群島外的最古老的球場。

  1848年:高爾夫球首次由羽毛制改變成一體型的gutta percha材料製成,這是一種類似於橡膠的,用於導根工程的材料。

  1860年:首屆英國公開賽開賽,當時只有八位職業選手參加,比賽在Prestwick球場進行,球場共十二洞,球員們一天打三輪。Willie Park的總積分為174杆,以兩杆的優勢擊敗老湯姆·毛里斯,奪得冠軍。

  1872年:小湯姆·毛里斯第四次在英國公開賽中奪冠,平了由他父親創下的紀錄。

  1888年:St.Andrews在紐約的Yonkers創設。它是美國仍在運作的最古老的俱樂部。

  1894年:五家美國高爾夫俱樂部聯合建立了美國高爾夫協會,其中兩家還舉辦了"美國錦標賽"。

  1898後:Haskell球問世,這是以橡膠線纏繞為核心的高爾夫球,這一發明具有重要意義,使得所有高爾夫球員的擊球距離似乎一夜之間大漲15碼。

  1902年,東利亞桑那州大學學生Harvard在校際錦標賽上獲得五連冠。

  1903年,抽著雪茄的Walter Travis在四十二歲時奪得英國業餘賽冠軍,因為他使用了怪異的Schenectady推杆,因此幾乎無人喝彩。七年後,R&A禁止在比賽中使用這種杆身接在杆頭中的球杆,這項禁令一直持續到1952年。

  1905年,Leightgon Calkins推出第一套差點系統,並獲得美國高爾夫協會的認可。有趣的是,Calkins在退休後成為一位裸體主義者。

  1908年,美國高爾夫雜誌正式發行,該雜誌由業餘冠軍得主Walter Travis和Grantland Rice編輯。

  1909年,美國高爾夫協會規定,年滿十五週歲仍以背球杆為職業者,將喪失業餘賽的資格。

  1910年,四屆美國公開賽冠軍得主Willie Anderson在32歲時與世長辭,去世原因據說是"動脈硬化",這實際是當時對酗酒的委婉稱呼。

  1911年,Charles Blair Macdonald在紐約長島建成頗為壯觀的國家高爾夫球場,其中大部分球洞都是受英國最佳球洞的啟發而建成的。同年,"標準桿"被定義為完美的擊球結果,每個洞允許兩杆的推杆。

  1912年,座落於費城外圍的Merion東球場開幕,設計者Hugh Wilson是該俱樂部會員,這一球場稱得上是經典之作。

  1913年,20歲的業餘球員Francis Quimet贏得美國公開賽冠軍,當時比賽在鄉村俱樂部舉行。Quimet在加賽中擊敗英格蘭的最佳球員Harry Vardon及Ted Ray。

  1916年,芝加哥業餘選手Chick Evans成為首位在同一年內奪得美國業餘賽和美國公開賽冠軍的球員。這個名字後來成為杆弟獎學金的計劃名,這仍然是最佳慈善活動。該計劃已經送了7000位杆弟上大學。同年,美國PGA創立,並舉行首屆PGA錦標賽,Jim Barnes奪得冠軍。

  1918年,Pine Valley開幕,這時George Crump已經過世幾年了,他是該球場的發現者、創立者和金主。這一球場在創立後立即因為驚人的球洞設計和配置成為聖地,不過這一球場打起來實在很困難。到許多難打的球洞都已經被除去了。

  1919年,土地開發者Samuel Morse把沿著Monterey海岸的珍貴土地用於建球場,而不是蓋房子,這樣,圓沙灘球場誕生了。 1920年,Inverness承辦美國公開賽,當時的果嶺實在很差,美國高爾夫協會因此創立了果嶺部,這大概是它成立以來的最大貢獻。

  1921年:第一個關於高爾夫球的規格出現,要求是球不得重於1.62盎司,且直徑不得小於1.62英寸,而此前由於沒有統一規定,球的重量與尺寸一直是各式各樣的。

  1922年:美國公開賽開始出售門票。此前,入場觀看球賽一直是免費的,同時這一年投入攝製了廣告片對門票進行促銷。同年,第一項國際性對抗賽Walker杯誕生,在當年的比賽中,美國隊輕取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隊。不過那時的球風不錯,沒人有過激表現,甚至沒人振臂高呼。

  1923年:21歲的Bobby Jones終於獲得了一個大賽冠軍,即美國公開賽,他自1916年14歲時就被譽為高爾夫神童,可是在大型比賽中卻始終沒有出色表現。

  1924年:當時的社會名人Edith Cummings,也是1923年美國女子業餘賽冠軍成為第一位上了《時代》雜誌封面的女性,她被F.Scott Fitzgerald描述成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時代的喬丹。

  1925年:USGA終於承認了鋼質杆身的合法地位,原因是長期以來一直被用來製做杆身的核桃木產量已經供應不足。此前關於鋼質杆身是否合法問題爭論了整整十年。

  1927年:這是很重要的一年,發生了不少事。

  首先是Walter Hagen贏得了他的第五個PGA錦標賽,並且是四連冠。當時的比賽方式是六天進行十二輪。

  首屆萊德杯開賽,象首屆Walker杯一樣,美國隊再次輕取大不列顛不隊,不過賽場仍然秩序不錯, 沒人有象球員和球迷一樣的過激行為。

  一些原來非正式的冬季賽事被美國PGA組合成"巡迴賽",在接下來的四十一年裡,它一直由佛羅里達州的PGA總部運作。

  1928年:當年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你只能選一個球場打球,會選哪座?最佳答案是圓沙灘的鄰居Cypress Point。

  1930年:高爾夫神童Bobby Jones拍攝了系列電影和著作,幾部影片的放映都相當成功,他為此收取了鉅額報酬,不過付出的代價也不小,不是放棄業餘選手資格。

  進入三十年代之的一,高爾夫的發展變化越來越細化了。

  1931年,Bobby Jones拍攝了一系列電影及著作,這是他放棄業餘資格為代價的,不過他也獲得了鉅額利潤。當時名為《Short》的影片和其他幾部在電影院播放的片子都獲得了相當的成功。同年,為了限制擊球距離,美國高爾夫協會把球的尺寸增加到1.68英寸,同時重量降至1.55盎司。對球員們來說,有利的是新球浮力較好,不利的是在風中很難控制。

  1932年,Curtis杯首屆比賽,由來自波士頓的Curtis姐妹和Margaret倡導正式開始,美國隊奪冠。比賽是在一種平和的氛圍下進行,沒有人吶喊,更沒人揮拳。同年,沙坑挖起杆幫助Gene

  Sarazen奪得美國及英國公開賽兩項冠軍,使得挖起杆名聲大振。還是在這一年,奧古斯塔高爾夫俱樂部正式落成,這一球場是由Alister Mackenzie設計、由Bobby Jones為顧問。

  1934年,奧古斯塔俱樂部由Bobby Jones支援舉辦了奧古斯塔邀請賽,這項比賽就是後來的精英賽。

  1935年,Gene Sarazen在奧古斯塔俱樂部第十五洞直接打出雙老鷹球。同年,奧運會英雄Babe Didrikson決定參加大型業餘賽,並獲得德州公開賽冠軍,但她因從其它運動中獲得獎金而喪失資格,這一規定在1944年才得以修正。還是這一年,Glenna Collett Vare贏得第六屆美國業餘女子賽冠軍。

  1936年,Johnny Fischer獲得美國業餘賽冠軍。他是最後一位以木質杆身贏得美國國家級比賽的球員。當年正值經濟大蕭條,各處球場紛紛關閉。美國高爾夫協會的俱樂部會員從1932年的1148家驟降至762家。

  1938年,San Snead拿下八項比賽冠軍,獲得19534美元的獎金,這在當時可說是一個天文數字了。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把原來最大限制球杆杆數由原來的10支擴為14支。

  1939年,Byron Nelson在加賽中贏得美國公開賽冠軍。

  1940年,在巡迴賽中玩了十年的本·哈要終於獲得首項冠軍--南北公開賽冠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創傷,高爾夫也因此受到很深的影響。下面是四十年代高爾夫大事記:

  1941年,這是歷史上讓人非常難忘的一年,這一年珍珠港遭到轟炸後,美國高爾夫協會宣佈在二戰期間不再舉行美國公開賽,這一決定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同。

  1942年,舉行了Hale美國公開賽,不過不是美國公開賽。

  1943年,奧古斯塔高爾夫俱樂部關閉,牛和火雞在球道上漫步。 1945年,Byron Nelson連勝十一場,僅管當時的果嶺狀況並不好,他這一年的平均杆數仍然達到了68.3杆。

  1946年,被稱為雀斑女的Petty Berg贏得了第一屆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同年,農業學家Glenn Burton接受了美國高爾夫的資助,為熱帶氣候培育出不同的草種,使美國高爾夫在太陽地區更受歡迎。

  1947,以一種"球場難度評定"的方法取代標準桿,而成為差點系統的一個重要因素。同年,高爾夫世界雜誌在Pinehurst創刊,創辦人是前PGA巡迴賽的主事者。

  1948年,第一輛高爾夫球車問世並獲得專利。當時的款式有些簡陋,有離合器和打檔杆。

  1950年,高爾夫文摘面世,是由西北大學畢業生比爾·大衛、Howard Gill和Jack Barnett聯合創辦。同年,LPGA建立,創始委員有十二位。

  五十年代的高爾夫世界已經開始熱鬧起來。

  1951年,一部內容是本·哈根自傳的電影《跟著太陽》上映。據悉片中的Ann Banter看上去很棒,而Glenn Ford則看上去象不會打球一樣。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和R&A召開會議,成功地達成世界統一的高爾夫規則,在會議過程中,他們廢除了對抗賽的兩難情況。

  1952年,Dwight D. Eisenhower當選美國總統。他是阿諾德·帕爾瑪的好友,兩人對高爾夫的推廣功不可沒。他在任八年間,四十五次光臨奧古斯塔球場。

  1953年,本·哈根奪得精英賽、美國公開賽和英國公開賽三大賽事的冠軍。

  1954年,Babe Didrikson Zaharis贏得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她是在胃癌手術後參加比賽的,兩年後她還是因胃癌去世。同年舉辦的美國公開賽首次有了電視轉播。

  1957年,日本在高爾夫世界盃中奪冠,這在日本掀起高爾夫熱潮。日本仍然是美國以外擁有高爾夫球場最多的國家。

  1958年,阿諾德·帕爾瑪首次在精英賽中奪冠,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又三次衛冕。

  1960年,阿諾德·帕爾瑪在精英賽中奪冠,接著在美國公開賽中折桂,在英國公開賽中屈居亞軍,後來又出席PGA錦標賽。同年,美國高爾夫協會出版《果嶺建造規格》。其中有爭議的是以沙代替土壤,雖然成本較高,卻是可行的。

  進入六十年代,美國在高爾夫上的優勢已經很明顯了。

  1961年,美國PGA被迫停止只限高加索裔會員的資格限制。同年,ABC運動執行長官Roone Arledge有機會轉播英國公開賽,其實,他是先錄好比賽,再迅速送往紐約,隔週播放的。

  1962年,美國巡迴賽第一場獎金總額達10萬美元的賽事落幕,阿諾德·帕爾瑪險勝,他自己說:"我為自己的膽戰心驚得到了25000美元的回報"。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同年,新秀傑克·尼克拉斯脫穎而出,他在美國公開賽中和老將阿諾德·帕爾瑪對戰,一開球就是三個博蒂,比賽相當緊張激烈,最後尼克拉斯在加賽中獲勝。

  1964年,Mickey Wright第四次蟬聯美國女子公開賽冠軍,一時間成為巨星。

  1965年,加里·普雷爾奪得美國公開賽冠軍,此前他已經在英國公開賽和PGA錦標賽中奪得過冠軍了,成為第四位獲得幾項主要賽事冠軍的球員。

  1966年,為了改善打球過慢的狀況,比賽中開始引入"繼續推完"的概念。巡迴賽球員們拒絕遵守美國高爾夫協會和R&A的決定,計劃宣佈告吹。

  1967年,美國高爾夫協會終於說服其地區性分支機構採納差點系統,取球員二十次杆數中的最佳十回,結束了數十年的爭議。同年,Spalding研究員Bob Molitor發明現代二層球,一經問世,就橫掃市場。

  1968年,在長期的爭議後,巡迴賽球員與美國PGA分家,成立自治性組織—PGA巡迴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