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冬至是中國的鬼節
冬至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一般當天都會早點回家,因為天黑的早,陰極之至,故有鬼節之說。那麼關於冬至是中國的鬼節還有什麼說法呢?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吧。
相傳中的中國“鬼節”是農曆七月十五,在中國有四大鬼節,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泰國鬼節、萬聖節。
清顧祿《清嘉錄》記載說:“蓋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為鬼節。端午、冬至、年夜為人節。所以冬至為人節,不屬於鬼節哦!
冬至節傳說:
傳說之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傳說之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傳說之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關於冬至的來歷 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節日冬節,也稱長至節、亞歲等。在節氣排序中,冬至排序位於第二十二節氣,但它卻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的資料 冬至祭祖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魏晉王朝以後,時任朝廷也開始在冬至當日舉行朝會,其盛大僅次於元日***元旦***。朝會典禮中有一儀式為朝賀禮,皇帝在當中要接受各國與周邊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賀。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宋王朝以後,皇帝更專門制定冬至節大朝會的儀衛兵仗,俗稱“掛冬仗”,宮城內外遍佈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騎兵甲,同時懸掛旌旗、擊鼓、奏樂。而入朝官員則必須穿著制服覲見皇帝,比照祭祀大禮。 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後,陰氣漸消,陽氣漸長。至明清時期,冬至這天,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裡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現在我國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 為什麼說冬至是中國的鬼節
- 大學生畢業評語集錦
- 關於孩子的現代詩
- 雲南招警考試邏輯判斷衝刺題附答案
- 關於摺紙玫瑰的教程
- 長沙好吃的早餐店
- 學生會紀檢部新學期工作計劃範文
- 公司員工崗位職責怎麼寫
- 唐詩宋詞璀璨的唐詩朗誦
- 男人該如何預防糖尿病
- 守望先鋒支援型英雄打法攻略
- 目前很熱門的創業專案
- 筆記本怎麼連線電吉他
- 太陽周圍會出現彩色光環的原因
- 高考英語書信作文百搭句子
- 煲魚頭豆腐湯的做法營養又美味
- 高三語文作文精彩開頭
- 青春座右銘名言大全
- 六一兒童節入隊儀式演講稿
- 清炒西蘭花簡單又好吃的做法圖解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