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宇宙是有限而無邊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宇宙根據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齡大約138.2億年。都說宇宙是有限而無邊,為什麼這樣說?

  以我們日常生活的尺度來看,地球已是龐然大物,但太陽的個頭更是大得驚人,然而,太陽卻只是銀河系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員,銀河系裡有著千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要讓跑得最快的“光”橫穿銀河系,至少也得花上10萬年!銀河系之外還有數不清的像銀河系一樣龐大的天體大家庭——星系。

  藉助天文望遠鏡,我們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大小至少超過100億光年!然而,這只是宇宙的一部分,還很難確定宇宙究竟有多大。但如果我們把宇宙定義成物理上可以理解的時間和空間的總和,它卻並非無限大。但是這樣一個有限的宇宙,我們卻永遠找不到它的盡頭在哪裡,雖然有限卻沒有邊際。這就是“宇宙無邊”最基本的涵義。


宇宙

  宇宙誕生初期,內部物質幾乎是均勻分佈的。隨著宇宙的膨脹,物質開始聚集,引力把越來越多的物質聚在一起,它們相互之間形成了空間。物質聚集區域最後就形成了恆星和星系。

  宇宙範圍

  在物理學中,運動這個詞不僅僅是說物體位置的變化,也就是不僅僅是指機械運動,在物理學中,“運動”這個詞更準確是說應當表述成“變化”。

  所以物理學根據不同的變化本質就分成了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聲學等等子科目。

  在我們的宇宙中,不但有機械運動,如衛星、行星、恆星、星系的運動,還有恆星內部產生能量的運動,這種運動叫做熱核聚變反應,還包括星雲收縮產生熱的運動,這種運動叫做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運動,還包括恆星死亡後溫度緩慢降低的運動,這種運動叫做冷卻......

  可以說,我們的宇宙有太多的其它型別的運動了。

  我們的先輩們曾認為宇宙是範圍並不很大的球狀天體,其中包含著地球以及其他一

  些形體較小的發光體。直至公元1700 年以前,這種理論在天文學界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即使在哥白尼發現地球並非宇宙的中心之後,人們仍持同樣的觀點,只是把“宇宙主宰”這一光環又贈給了太陽而已,而宇宙的基本定義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變。天空仍舊是天上的“球”,裡面有許多星星,不過,它包括的主體是太陽,相比之下,地球要遜色得多。

  開普勒的橢圓型軌道的思想廢除了星體是“透明的球體”這一謬論,但是卻仍然保留了星體是“最外層天體球”這一說法。感謝卡西尼的研究成果,他揭開了太陽系的真實面目,從而證明了太陽系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而這也只是將人們腦海中宇宙的邊界擴大了而已。

  直至哈雷於1718 年發現了恆星也是運動著的球體這一事實後,天文學家們才開始重新認真地認識宇宙。當然,即使所有星體都在移動,宇宙仍有可能是有限的,而所有的星體也都有可能在進行著極其緩慢的移動。但是為什麼有的星體的運動速度之快足以被人們觀察到,而正是這些星體才能發出比較明亮的光線呢?

  關於這一問題,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即某個星體由於具有較大的形體,從而能放射出比較明亮的光線,同時由於其體積較大,造成宇宙對它的束縛產生了困難,從而導致了它的移動。當然,這只是一種特定的假設,但這種全新的設想對於解開有關謎團是具有創造性意義的——即使其很難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驗證,或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另一方面,有些星球與地球間的距離有可能相對來說比較近,因此看上去就可能顯得比較亮一些。再者,如果所有星球移動的速度是相同的,那麼距地球越近,往往就顯得運動得更快一些。這一點與實驗室條件下的實驗結果是相符的。這一現象是以解釋運動越快的星體其亮度越高的原因。那相對比較昏暗的星球其實也處於運動狀態,但由於它與地球間距離實在太遙遠了,因此即使經過幾個世紀的觀測也無法察覺到它的位置的變化,但這一變化卻有可能在數千年的過程中被觀測到,這的確需要人們一代一代不懈的努力。

  如果各個星體與太陽系間的距離各不相同,那麼宇宙就應該是無限的,而眾多的星球則會像蜂群一樣遍佈於宇宙的各個角落。直至1718 年,人們才意識到這一點而摒棄了宇宙有限論,從此,一幅廣闊無垠而壯麗非常的宇宙畫卷終於展現在人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