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妙招

  幾場秋雨過後,萬物成熟的金色收穫季即將到來。秋季是最美的季節,也是女性養生的關鍵季節。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秋季養生4大妙招

  立秋排毒

  經過了一個炎熱的夏天,立秋後應排排熱毒,祛暑利溼、補氣生津,暑熱耗氣傷陰,如出現發熱口乾乏力犯困,納差、中暑等氣陰兩虛表現者,中醫用清暑益氣湯最為合適。

  立秋防燥

  天氣突然降溫,容易感冒,這時的感冒多夾燥邪,初秋季多暑夾燥傷津中醫叫熱燥,深秋季節多燥夾寒中醫叫涼燥。燥最容易傷肺,故秋天最容易咳嗽。比如中醫的清燥救肺湯、桑杏湯等就是專治秋燥咳嗽的方子。另外秋天多吃一些多汁、甘味、酸味和偏涼性的食物潤肺生津。多用醋,醋味苦酸、性溫,收斂生津止渴有活血散瘀,消食化積、消腫軟堅解毒殺蟲療瘡癬、潤燥的作用,醋含有多種有機酸,對真菌有一定的殺滅作用,可緩解疲勞、增進食慾美容護膚,喝醋湯,或泡腳;生藕生津止渴,熟藕健脾開胃養血,百合山藥、蘋果香蕉、葡萄,菠菜都是很不錯的秋補佳品。少吃油炸食品等。

  立秋防膘

  適當貼秋膘有利於體力的恢復,但要預防秋膘過多上身引起肥胖,秋高氣爽胃口恢復,如果一入秋就大量進補肉食,會腹脹腹瀉,秋瀉,食用一些營養又容易消化的魚、蛋、奶、豆及新鮮蔬菜,海帶、竹筍、水果等等。古人貼秋膘,但營養要均衡,不能進入秋補誤區。

  立秋運動

  秋高氣爽,是運動的最佳時節,夏天太熱,冬天太冷,

  愛美減肥的朋友好好把握時機;體弱的人,開始儲存能量,為過冬做好準備。

  中醫秋季養生方法

  1、胃寒吃山藥

  此時應吃些性溫的食物,主食可以改為粳米,健脾胃、補中氣。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可以每週吃兩次山藥燉排骨,也可以與大米、小米、大棗一起煮粥食用。此外,每週吃次清蒸魚,多進食雞蛋、蓮子。但寒性水果要少吃。

  2、防燥多喝湯

  秋燥耗傷人體津液,易造成陰津虧虛。不少老年人會感到口鼻乾燥、咽乾口渴、面板瘙癢、大便乾結等。鼻、脣乾燥者可吃蘿蔔、芝麻、豆腐、豆漿等。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人可以多進補湯水如百合冬瓜湯、山楂排骨湯、鱔魚湯、赤豆鯽魚湯等。並堅持每天補水2000毫升,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溼潤。少吃薑、蔥、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3、多晒太陽抗秋乏

  老人最易秋乏,這其實是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的表現。除飲食調理外,作息必須改變春夏以來晚睡的習慣,應“早睡早起,與雞俱興”。此外,入秋後,日照時間減少,褪黑激素相對增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的情緒因而低沉,所以要增加陽光的照射,晴天時多到戶外散步,每天保證半小時。每天喝一杯花旗參茶也有提神補氣、抗疲勞的作用。

  4、增強抵抗力

  9月下旬氣溫下降,感冒增多,90%以上的老慢支患者也易復發。早晚溫差大,因此不要只穿一件過薄或過厚的衣物,可以疊穿兩件以上衣物,便於隨時調整。睡覺要護住胸背,因為五臟的腧穴都彙集於背部,如果邪風侵入,容易患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和三高人群也要堅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每天監測血壓變化、按時服用降壓藥物等。並且定時定量服用酵素,增強抵抗力。

  秋季自測體內溼氣的方法

  一: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溼了。

  二: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衝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溼了。

  另外,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氣。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溼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三:洗漱時看舌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溼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