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不退怎麼辦

  隨著母乳餵養的普及率不斷提高,母乳性黃疸這種疾病的發病率也有增高趨勢,但其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於這種病症並不是非常的瞭解。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首先,可照藍光晒太陽,無需停母乳餵養。對於已經確診的母乳性黃疸足月兒,如果血清膽紅素實在太高,超過220μmol/l的絕對峰值,可先通過光療把峰值降下來。研究發現,波長425~475nm的藍光下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經這種光線照射後,膽紅素會被轉化並通過尿和膽汁排出體外。需要提醒的是,患兒置於光箱前應用黑眼罩***紗布裹黑紙***遮蓋雙目,每小時改變一次體位以增加光照面積,並要注意給小兒補充水分以防脫水。一般應連續照24小時,或間隔照10小時,歇半天后再繼續照,療程為2-3天。而症狀不太嚴重的小兒,每天多晒晒太陽也可以退黃,因為陽光中也有藍光存在。但晒太陽時不能隔著玻璃,要暴露在日光下,如果溫度超過30℃,可考慮讓小兒裸體晒,讓面板盡情接觸日光中的藍光,但要注意遮住眼睛。

  其次,藥物治療。可服用綿茵陳湯助退黃,臨床上常用茵梔黃注射液來退小兒的黃疸症狀,但日前因山西某公司生產的茵梔黃注射液致一名新生兒死亡,所以有醫院為慎重起見,建議讓小兒改服茵梔黃口服液、茵梔黃顆粒或煲綿茵陳湯。不過專家認為,茵梔黃注射液是已用了30多年的老藥,療效得到公認,這次事故是藥品質量出了問題,配方應沒問題。

  最後,增加母乳餵養次數。很多患兒家長關心的是否應該減少甚至停止母乳餵養的問題,專家指出,雖然停餵母乳後黃疸會明顯消退,但母乳為小嬰兒最理想的食品,還是不要隨便斷掉奶,也無需過早採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餵養方法。除非血清膽紅素的值實在太高,才建議暫停母乳餵養三五天。在此期間,媽媽應用吸奶器將乳汁吸出,以保持乳汁的充分分泌,待小兒黃疸減輕後仍應繼續哺乳。此後,即使症狀出現反覆,也不主張多次斷奶,但可適當考慮改變餵養方式,如改用多次少量的母乳餵養法,並適當給孩子多喝點水。一般來說,隨著小兒的月齡增高,母乳性黃疸可逐漸消退,且不會對嬰兒的健康發育造成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以上是治療母乳性黃疸的幾種方法的疾病,希望對您的健康有所幫助。

  如何判斷母乳性黃疸

  1、母乳所導致的黃疸一般在生後4-5天出現面板、粘膜黃染,無其他異常,黃疸逐漸加重,生後10-15天中未結合膽紅素可達171-513μmol/l***10-30mg/dl***。如果繼續哺乳,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4-10天,然後緩慢下降,3-12周恢復正常水平,黃疸完全消退。如果停止哺乳,在48小時內血清膽紅素可明顯下降。

  2、新生兒在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減退後又加重,停止母乳餵養後48小時,膽紅素下降50%,則可確定診斷。

  3、如再恢復母乳餵養,膽紅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會達到原來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條件下需要與溶血、感染引起的黃疸相鑑別。

  目前尚缺乏特殊實驗室檢測手段來確診母乳性黃疸,只能先將各種引起新生兒黃疸的病因如母嬰ABO血型不合、敗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遺傳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等少見病進行逐一排除後,才能作出母乳性黃疸的臨床診斷。

  新生兒母乳性黃疸預防

  早期預防母乳性黃疸,一是對生後3-4天的新生兒要增加哺餵次數,但每次量不宜過多。吸吮刺激腸蠕動,減少膽紅素重吸收。如果母乳量不足則應適當給予補充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使嬰兒免於飢餓狀態,防止膽汁瘀積。二是可以早期對新生兒預防性苯巴比妥苯巴比妥是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誘導劑,可以減少新生兒的膽紅素重吸收,降低血中膽紅素水平,防止高膽紅素血癥。三是對已有母乳性黃疸發生的患兒,可在不停止母乳餵養的基礎上,應用思密達1.5克,與10%葡萄糖溶液勻和喂服,每8小時一次,可促進黃疸較早消退,保證嬰幼兒健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