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太極拳相信在生活中有很多人熟悉吧,太極拳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簡化太極拳的理論基礎。
太極拳的主要介紹
簡化太極拳是漢族傳統拳術之一,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群眾中推廣太極拳,1956年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複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為了滿足群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吸取陳式、楊式、吳式和武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
太極拳簡易套路,是一種漢族民間健身拳術。1956年國家體委組織部分專家,在傳 統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按由簡入繁、循序漸進、易學易記的原則,去其繁難和重複動作,選取了二十四式編成《簡化太極拳》。全套共四段,5分鐘左右可練完一套,主要動作有:野馬分鬃、摟膝拗步、倒卷肱棚、捋擠按、單鞭、雲手、左右蹬腳、獨立穿梭、海底針、閃通臂、搬攔錘等
1979年國家體委又編創四十八式太極拳,是簡化太極拳的繼續和提高。全套共六段四十八式,約8分鐘左右可練完。以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吸收吳式、孫式太極拳的平圓手法和武式,孫式太極拳的撤步,跟步,其中掩手、馬步靠採用發勁的陳式太極拳。
《簡化太極拳》一書的主編和執筆者、該套路首箇中國教練員培訓班執教者李天驥,字龍飛,1914年12月20日出生於河北省安新縣,父親李玉琳是山東國術館教務長、著名武術家,李天驥幼承家技,並得孫祿堂、李景林等前輩的直接訓導,精形意、八卦、太極,尤擅武當劍術。
簡化太極拳的理論基礎
太極拳起源於中國,是綜合了歷代各家拳法,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漢族古典哲學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而形成的一種內外兼練、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 其動作剛柔相濟,既可技擊防身,又能增強體質、防治疾病的漢族傳統拳術,太極拳歷史悠久,流派眾多,傳播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面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臟、強筋壯骨的功效。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繫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臺,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只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
太極拳功法的要求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鬆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鬆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鬆軟;
胸──舒鬆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向下鬆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
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鬆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健紮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鬆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太極拳練身的養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