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解釋加出處的精選

  成語是在交際過程中因表達的需要而產生的,當找不到合適的、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的時候,成語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長袖善舞的故事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舞蹈者靠著袖子長,舞起來就翩翩多姿,容易達到體態優美的效果;做買賣的人,憑著本錢多,他的業務也就容易開展。

  這句話,在《史記》的《范雎[jū]蔡澤傳》中曾引用過。范雎和蔡澤,是戰國末期兩個有名的人物:范雎《通鑑》作范雎,是魏國人,起初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手下做事,因故被須賈打得半死,逃到秦國,化名張祿,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昭王拜他為客卿,後來為相國,封應候。蔡澤是燕國人,先曾遊說趙、韓、魏各國,都不見用,來到秦國,見了昭王,昭王很賞識他,也由客卿而為相國,雖然擔任相國的時間才幾個月,但在秦國住了十多年,從秦昭王起,經孝文王、莊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號為綱成君。

  這兩個人,都是所謂“辯士”,就是極有口才,能言善論的說客,他們都因此取得秦王的信任。在戰國時代,辯士並不少,為什麼只有這兩人能相繼取得秦的信任而為卿、相呢?《史記》的作者評論道:“韓子說的‘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這句話,的確是有道理啊!”——范雎和蔡澤,像舞蹈者有更美的舞衣、經商者有更多的本錢一樣,他們有比別人更強的一張嘴。

  利用優越的條件,施展手段,因而吃得開,有辦法,就叫做“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這句話,《史記》說是韓子說的。韓子,即戰國時的韓非。查韓非所著的《韓非子》,在《五蠹[dù]》篇中有這句話,原文是:“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所謂“鄙諺”,就是“俗語”,可見這句話並不是韓非所獨創,而是他引用的俗語;也可見這句話早在韓非以前便已流行了。

  【出處】《韓非子·五蠹》:“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

  【解釋】衣服的袖子越長,跳舞就容易跳得好看。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後形容有財勢會耍手段的人,善於鑽營取巧,會走門路。

  篇二:土崩瓦解的故事

  商紂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個暴虐無道的昏君。他貪戀酒色、荒淫無度,整日花天酒地,尋歡作樂,不理朝政。

  他聽信讒言,重用奸臣,殘害忠良,戮殺無辜,他強徵暴斂,動用巨資,強迫百姓為自己修建宮苑,他慘無人道,製造種種酷刑,以觀看人受刑後的痛苦為樂。在他暗無天日的統治下,百姓無不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雖說商朝的疆土遼闊廣袤[mào] ,左起東海,右至杳無人煙的沙漠,南從五嶺以南的交趾,北至遙遠的幽州,軍隊從容關一直駐紮到蒲水。士兵不下數萬,但打起仗來,因為兵士不願意為紂王戰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邊。商朝軍隊士氣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權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當週武王左手擎[qíng]著用黃金作裝飾的大戟[jǐ],右手節用犛牛尾裝飾的白色旌[jīng]旗、坐著戰車,勢不可擋地殺來時,所到之處,無不披靡,訥紂王軍隊的潰敗,商紂王政權的垮臺,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無法挽救。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

  【解釋】瓦解:制瓦時先把陶土製成圓筒形,分解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臺。

  篇三:日暮途窮的故事

  戰國時,楚平王的太子建有兩個老師,一個是伍奢,一個是費無忌。費無忌得到楚平王的寵愛,可是他又怕太子登位後會對他不利,於是他便誣告太子。沒想到平王竟然相信,還把太子調到邊關去。但是費無忌還是不放心,擔心太子找機會報復,因此他又將伍奢囚禁,並且派人殺害太子。

  心狠的費無忌還不願罷休,他想到伍奢有兩個兒子,於是他又派人殺害了伍奢和他的大兒子,只有伍奢的小兒子伍員逃走了。平王聽信費無忌的謊言,認為伍員是叛徒,因此下令追捕伍員。伍員為了逃命,一夜之間頭髮鬍子全白了。後來他逃到了吳國,幫助吳王,建議派兵攻打楚,經過五次戰爭,終於打到楚國都城,這時平王已死,伍員為了報殺父兄之仇,便挖出平王的屍體,親自鞭屍。伍員的老朋友知道之後便責備他。傷心的伍員對他說:我像一個走路的人,此時天色已晚,但是路卻很遠,所以會做些違背常理的事。

  【出處】唐·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幾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窮。”

  【解釋】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盡頭。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

  篇四:剛愎自用的故事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時期***,楚國打進鄭國,鄭襄公裸體牽羊迎接楚莊王,並苦苦求饒,取得了楚王的同情。當年夏,晉國派軍隊救援鄭國。晉軍南下,兵臨黃河時,聽說鄭國已經同楚國媾和,晉軍中軍主帥荀林父想退兵,並提出等楚國軍隊回國後,再出兵攻打鄭國,討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縀表示反對,認為這樣“不行”,並說:“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諸侯,是因為軍隊勇敢、文臣武將盡力的關係。現在失去了諸侯***指鄭國背叛晉國親向楚國***,不奮勇當先,不能說是盡了力。有敵人不去攻打,不能說是勇敢。要是由於我們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縀還說道:“率軍出征,遇到強敵而退卻,這不是大丈夫的氣概;擔任軍隊統帥,而終非大丈夫,唯有你們能做得出,我辦不到”於是他率領所屬部隊渡過黃河,繼續前進。荀林父的部將根據這一形勢,分析進和退的得失利害關係,最後一致勸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國軍隊想北上,到飲馬黃河時再回國。聽說晉軍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國。其寵臣伍參想戰,而令尹***官名***孫叔敖則不想戰,並說:“去年打陳國,今年攻鄭國,不是沒有戰爭。戰而不勝,您伍參的肉夠吃的嗎?”伍參說:“如果這次打勝了,就足見您孫叔敖沒有謀略了;不能戰勝,我的肉將在晉軍之手,還能吃得上嗎?”令尹轉車反旗,伍參對楚王說:“晉國現在從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執行命令;其副手先縀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他們的三個統帥***指中軍、上軍、下軍之首領***想統一行事也難以辦到,就是想聽從命令,也沒有統一的上級,大家聽誰的?這一仗,晉軍必敗。”楚莊王無奈只好命令令尹調轉戰車向北,駐紮於管地以待晉軍。

  【出處】《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解釋】愎:任性;剛愎:強硬、固執;自用:自以為是。指固執己見、自以為是,聽不進一點兒別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