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成語典故大全

  成語是漢語中獨特的語言形式,與其他民族語言中的成語相比,存在很大差異。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利令智昏的故事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麼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什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援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篇二:躊躇滿志的故事

  戰國時候,有個廚師宰牛的技術非常高超。有一次,他給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見他宰得又快又好,驚奇地問道:“你的技術怎麼能夠達到這個地步的呢?”

  廚師回答:“我開始學宰牛時,眼裡只看到整個牛,不知道從哪裡下刀才好。以後經過摸索,我才逐漸掌握了牛的身體結構,哪裡有肌肉,哪裡有筋脈,哪裡是骨頭,哪裡是骨節間的縫隙,心裡都弄得清清楚楚了。這樣,我再宰牛就順骨縫進刀,慢慢轉動那薄薄的刀刃,宰起來就覺得不費什麼力氣,裡面還挺寬餘呢***原文是‘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幾千頭牛,還好像是新磨出來的一樣。”

  廚師又說:“即使這樣,遇到那些筋骨交錯,非常難辦的地方,我還是非常重視的。不過,當我宰完一頭牛之後,我提起刀來,向四周看看,那時候我真是感到痛快,感到心滿意足啊***原文是‘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梁惠王聽了,連連稱讚說:“我聽了你的話,也受到很大啟發啊!”

  篇三:為富不仁的故事

  戰國時,騰國很弱小。當時各國諸侯都為開疆拓土而不斷髮動戰爭,尤其是大國諸侯隨便製造一個事端就向小國興兵。戰勝之後,小國輕則割地賠款,重則國家從此消失。大國諸侯嚐到了甜頭,發動戰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喊殺之聲在華夏大地上回蕩,戰爭風雲經年不散,把那個時期稱為戰國,真正的名副其實。

  滕國本來就國勢衰微,到了滕文公繼位時,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府庫空虛,民生凋敝,四周列強環伺,虎視眈眈,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滕文公決心收拾殘局,振興滕國。他首先徵詢朝中文武官員的意見,讓官員們拿出治國興邦的辦法。

  滕國官員覺得這個題目太大,不知從何處著手,一個個都像鋸掉了嘴的葫蘆,開口不得,悶悶不語。滕文公一氣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宮中憑欄遠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學問家孟子現今正旅居滕國,為什麼不請教他呢。

  於是,滕文公輕車簡從,來到孟子住處。孟子見國君親自前來,覺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後,首先問道:“老朽不過是一介布衣,不敢勞駕國君,如有疑問,老朽樂於效力。”滕文公長嘆一聲說:“您是大學者,大賢人,所以特來請教。您知道,滕國兵微將寡,國家貧弱,依先生之見,怎樣才能使滕國早日富強起來不受鄰國欺侮呢?”孟子見滕文公態度誠懇,便直言相告說:“人民是國家的本源,把一個國家比喻為大樹,那麼人民就是樹根,樹根越發達粗壯,才能使技幹強健,樹葉茂密,大樹才能茁壯生長呀。”滕文公問:“怎樣才能使樹根健壯呢?”孟子說:“當然要施仁政,孔子說:仁者愛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的事情,更不要隨意增加人民的負稅。人民安居樂業了,還愁國家不富嗎。陽虎說的想發財就不能講仁義這句話十分荒謬。對一國之君來說,只有講仁義才能使人民愛國,人民才肯為國家效命。如果,國君橫徵暴斂,弄得人民怨聲載道,人民當然不願為國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決心在國內推行仁政。

  篇四:斗粟尺布的故事

  西漢時,高祖劉邦的六子劉長少年喪母。呂后遵照劉邦的旨意,收養了劉長。淮南王英布因舉兵叛亂,兵敗被殺以後,劉長被封為淮南王。

  劉長依仗自己皇子的地位,異常驕橫。孝文帝即位以後,他更是有恃無恐,驕蹇數不奉法。做為兄長的孝文帝對他也十分放縱。因為他和闢陽侯審食其有宿怨,以鐵椎殺之,孝文帝寬赦不予治罪,使其更加驕橫不法。劉長不遵守朝廷的法令,在淮南為所欲為。他亂殺無辜,亂送爵位,把自己的車馬裝飾得跟皇帝的一樣。後來,竟派人南約閩越,北結匈奴,準備起兵謀反。

  劉長謀反的事敗露以後,幫著他謀反的人,殺頭的殺頭,被捕的被捕,劉長也被帶到了長安。孝文帝免了他的死罪,廢除了他的王號,遣往蜀地。在遣送途中,劉長絕食自殺。當時,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還以為孝文帝逼死了自己的親弟弟,便編了一首歌謠說:一尺布,還可以縫,一斗粟,還可以舂,兄弟二人竟不能相容。

  篇五:克勤克儉的故事

  古時候,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洪水經常氾濫成災。人們苦於水患,熱切希望加以治理。

  堯帝時,鯀[gǔn]受堯的委派負責治水,九年不成。

  舜帝時,把這一任務交給了鯀的兒子——禹。禹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欣然接受了任務,當時雖然他剛剛結婚才四天,但他毅然告別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

  禹認真地察地形,吸收了前人失敗的教訓,廢棄了過去一貫採取的堵塞方針,採用了疏導的辦法。他日夜辛勞地帶領著百姓疏通河道,開渠作壩,把河水引入大海。

  在長達十三年的艱苦歲月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已的家門口,都沒進去看一下,與群眾一起節衣縮食,同甘共苦,最後,終於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後,舜見他是一個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職位讓給禹,他對禹說:“大禹啊,你是一個最賢能的人,既能勤勞地治國,又能節儉地持家,是能夠擔當得起這個職位的。”

  在舜的再三堅持下,禹便接替了舜的職位,受到了百姓們的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