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內戰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生的內戰。戰爭持續三年,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圖片

  基本資訊

  靖難之變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起於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滿,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聯合各個藩王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

  戰爭簡介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生的內戰。明太祖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他死後,孫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樂,改北平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體工程建成,朱棣正式遷都北京,稱北京為京師,南京為留都。

  戰爭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及子孫的統治,便大封宗室二十多人為藩王,駐守全國各地。這些藩王雖然沒有封地的管治權,但擁有護衛軍隊,少者有三千人,多者至一萬九千人,駐守北方邊境的晉王、燕王和寧王軍權更大。

  如果太子朱標不是早死的話,即使他將來繼位,按照“長兄為父”的傳統,諸王應會對他存有敬畏。朱標不幸早死,太孫朱允炆是諸王的後輩,感到難以約制諸王,加上諸王擁有軍權,對他構成潛在威脅,便有削藩之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去世,朱允炆作為皇太孫繼位,是為惠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藩,先後削去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及岷王五位藩王。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

  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

  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倖存老將耿炳文為大,率軍13萬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師至河北滹沱河地區。燕王在中秋夜乘南軍不備,突破雄縣,盡克南軍的先頭部隊。繼而又於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黃子澄的推薦,任李景隆為大,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

  李景隆本是絝絝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並調各路軍馬,共計50萬,進抵河澗駐紮。當朱棣偵知李景隆軍中的部署後,笑著說,兵法有五敗,李氏全犯了,其兵必敗無疑,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兵將不適北平霜雪氣候,糧草不足;不計險易,深入趨利;求勝心切,剛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無;所部盡是烏合之眾,且不團結。為了引誘南軍深入,朱棣決計姚廣孝協助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自己親率大軍去援救被遼東軍進攻的永平,並告誡朱高熾說:“李景隆來,只宜堅守,不能出戰。”朱棣還撤去了蘆溝橋的守兵。

  朱棣這一招果然靈驗,李景隆聽說朱棣率軍赴援永平,就率師於十月直趨北平城下。經過蘆溝橋時見無守兵,禁不住歡喜,說:不守此橋,我看朱棣是無能為力了。這時朱高熾在北平城內嚴密佈署,拼死守衛。李景隆則號令不嚴,指揮失當,幾次攻城,皆被擊退。南軍都督瞿能曾率千餘精騎,殺人張掖門,但後援不至,只好停止進攻。又因李景隆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隊一起進攻,錯過了時機。燕軍則因此得到喘息,連夜往城牆上潑水,天冷結冰,待到次日,南軍也無法攀城進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後,率師直趨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寧為寧王朱權的封藩,所屬朵顏諸衛,多為蒙古騎兵,驍勇善戰。朱棣攻破大寧後,挾持寧王回北平,合併了寧王的部屬及朵顏三衛的軍隊。朱棣帶著這些精兵強將於十一月回師至北平郊外,進逼李景隆軍營。燕軍內外夾攻,南軍不敵,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聽說主帥已逃,“乃棄兵糧,晨夜南奔”。

  建文帝為大臣所矇蔽,反而獎勵打了敗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兵將60萬眾,號稱百萬,進抵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北***。朱棣命令張玉、朱能、陳亨、丘福等率軍十餘萬迎戰於白溝河。戰鬥打得十分激烈,燕軍一度受挫。但南軍政令不一,不能乘機擴大戰果。燕軍利用有利時機,力挫南軍主將,南軍兵敗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軍跟蹤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從德州逃到濟南。朱棣率燕軍尾追不捨,於濟南打敗李景隆率領的立足未穩的十餘萬眾。濟南在都督盛庸和山東布政使鐵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圍攻濟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李景隆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職務,代之以盛庸。

  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滄州,為燕軍所敗。十二月,燕軍進至山東臨清、館陶、大名、汶上、濟寧一帶。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嚴陣以待。燕軍屢勝輕敵,被南軍大敗,朱棣親信將領張玉死於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借朱能援軍的接應才得以突圍。東昌戰役是雙方交戰以來,南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兵敗後,朱棣總結說:東昌之役,接戰即退,前功盡棄,今後不能輕敵,不能退卻,要奮不顧身,不懼生死,打敗敵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軍出擊,先後於滹沱河、夾河、真定等地打敗南軍。接著,又攻下了順德、廣平、大名等地。燕軍奪得的城池雖多,但往往得而復失,不能鞏固。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裡不滿建文帝的太監送來了南京城空虛宜直取的情報。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

  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破東阿、汶上、鄒縣,直至沛縣、徐州。四月,燕軍進抵宿州,與跟蹤襲擊的南軍大戰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境***,燕軍大敗。雙方相持於淝河。在這次決戰的關鍵時刻,建文帝受一些臣僚建議的影響,把徐輝祖所率領的軍隊調回南京,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南軍糧運又為燕軍所阻截,燕軍抓住時機,大敗南軍於靈璧,僅俘獲南軍將領即幾百人。自此,燕軍士氣大振,南軍益弱。朱棣率軍渡過淮水,攻下揚州、高郵、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等要地,準備強渡長江。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為條件同燕王議和,被拒絕。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十三日進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戰爭結果

  戰爭雖結束,與此相關的歷史卻在發展。燕王進京後,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於宮中***而死,或雲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髮為僧,雲遊天下,傳說他於正統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確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而當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殺戮曾為建文帝出謀劃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將。齊泰、黃子澄、景清等被整族整族地殺掉。“命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扳染,謂之瓜蔓抄,村裡為墟。”有“讀書種子”之謂的方孝孺,因不肯為朱棣撰寫即位詔書,九族全誅,這還沒有完,又將其朋友門生作為一族全部殺掉,十族共誅873人。這次清洗極為殘酷,共有數萬人慘死於朱棣的屠刀之下。4年的“靖難之役”,給明初剛剛有所恢復的社會經濟以較大的破壞,而直接遭到戰爭踐踏的地區,破壞可為嚴重,史書上稱“淮以北鞠為茂草”,當為真言。

  事件影響

  因為京中宦官提供的情報幫助成祖擊敗惠帝,成祖即位後便改變太祖以來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開始重用宦官,埋下日後宦官禍國的種子。